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罗明祖唯留“清白”予子孙

罗明祖唯留“清白”予子孙

作者:永安纪监局http://www.luos.org

  罗明祖(1600—1643),字宣明,号耻庵,明代福建永安贡川人。他幼年好学,家境贫寒,点不起油灯,就到古庙的灯火旁读书。十年寒窗苦读,明崇祯四年(1631年),罗明祖考中进士,出任华亭县知县。
  两袖清风革除弊政
  罗明祖上任以后,便着手整顿吏治,清明政务,革除了许多弊政。按照旧例,每年商户都要将收入的一部分“馈送”给知县作办公费用,数量之多可达“万金”。罗明祖认为这一陋规实为贿赂,下令予以革除,主动放弃这笔收入。有人劝他说:“这些钱应该收下留给子孙做遗产。”罗明祖说:“我不需要拿这些民脂民膏留给子孙,我留给子孙的只要‘清白’二字。”
  满腔热血不畏强权
  当时朝廷要求旧赋、新赋、预赋“三征并催”。而华亭县的一些富户,仗着家中有子弟在朝廷当官,或与朝廷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拒不纳税,拖欠的赋税很多,却无人敢问。罗明祖不畏强权,从有权势的大户开始催征赋税,使他们的气焰大大收敛,也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员。后来,罗明祖因母亲去世回家,一些官员以华亭县未完成督催赋税任务为理由,借机弹劾,将他调到繁昌县任知县。
  一身正气为民请命
  繁昌县地处南北要冲,上级巡按提出要“筑城以抗敌”。罗明祖从爱惜民力出发,报告说:“繁昌县居民不足一千家,人手不足以筑城。我们可以利用山头作为关口,连关为城,这样事半功倍。”然而巡按没有采纳罗明祖的意见,下令筑城的同时,又要求训练乡兵。罗明祖又上报:“训练乡兵,与‘家战人守’的说法相违背。当前筑城是大劳役,乡兵训练又是大劳役,民众劳役负担过重,很可能会发生变乱。”巡按不听劝告,反而以抗命耽误筑城为由,免去罗明祖的知县职务。
  后来,罗明祖改任襄阳县知县。当时襄阳县是农民战争前线,朝廷派来督战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要加派“剿饷”,仅襄阳一个县就分派饷银六千五百四十余两。罗明祖认为这种作法是“驱民为贼”,就呈文上报:“襄阳人民苦于战祸,人民十存一二,田亩十种三四,剩下的又要出夫马徭役,今夏又有蝗虫、洪水灾害,原本希望能免五年钱粮,以便让黎民苟延残喘,不料现在竟额外增加苛税,人民必然死亡逃散,不然就只好去当盗贼。”杨嗣昌难以容忍,就以“运饷违误”为由将其撤职查办。
  不久,襄阳城被农民军攻破,早已被罢官的罗明祖回到家乡贡川。回乡之后, 罗明祖一直独居书房,平常清心淡泊,研究易经,并将一生的诗文评书整理成卷,共著有《易经引诠九卦图衍》,《纹山文集三十卷》等作品。他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病逝,年仅44岁。
  罗明祖历任华亭、繁昌、襄阳知县等职,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却因生性刚毅,屡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而遭排挤,一生可谓“三作令而三黜”。即使在奸臣当道的年头,他仍然能够不畏权贵,不惜牺牲官位乃至性命,忧国忧民,令人敬佩。
附:《知行合一罗明祖》

一、昼人心学

  罗明祖,字宣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出生于贡川。
  在写罗明祖一生之前,先探讨一下他的思想,因为一个人的信念往往决定他的一生。
  这位福建省罗氏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在很多地方史籍都有陈述,也有很多后人在著文研究,但都流于表面,至于他是怎么样一个人,是怎样的一种人生观,却几乎没有人说到点子上。
  其实一个人要表现自己的时候,往往体现在自己取的号上。古人取号,往往是一种借喻和寄托,比如李白的青莲居士,陆游的放翁等。
  罗明祖的名和字,都是长辈取的,姑且暂不研究,而他的号,则是自己取的。
  明祖的号有两个,一个是昼人,另一个是纹山,真正表明他志向理想的号,是昼人。
  昼人,从字面上解释,光明正大之人,合乎父辈给他取的字——宣明。然而,从单个字来解释的话,就另有一番味道了。
  昼,按《周髀算经》的解释,阳也;按《说文》的解释,明也。还有其它一些典籍的解释,但大多类似。
  现在明白了吧,昼者,阳明也。历史上取号阳明的,只有一个人,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有些人会反驳:这也太牵强附会了吧!
  事实上,明朝末期,福建的大多数学府里,阳明心学已经取代了朱子理学。因此罗明祖受阳明心学影响,并不意外。
  阳明心学的讲究的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求是务实,而这些,正是罗明祖为官十年的表现。他几乎用他的一生 ,来印证了王守仁心学的思想主张,表明了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阳明门徒!

二、家学渊博

  以前看那些励志故事,大凡能成大事的,往往出身贫寒,从小一边砍柴打鱼放牛种田,一边奋发图强努力读书——罗明祖似乎也曾经有这么个经历,十三岁丧父,生活窘迫,家里没油灯,常常要到寺庙的长明灯下读书。
  这是事实吗?在古代,书籍可以说是奢侈品,农民子弟因为买不起书上不起学,才不得不终生在田里刨食,而罗家居然有书读有人教,却买不起油,这也太搞笑了。
  事实是,罗明祖有一个良好的家学环境,一位学问极好的父亲,而这个父亲手把手启蒙他到十三岁,十三岁,在古代来讲几乎算是半成年了。罗明祖的父亲罗天长,是福建著名的易学家和古文字专家,《福建通志》有他专门的记载,“嗜易、老、庄、列、参同、悟贞、文始、抱朴诸书,善辨蝌蚪文”,能成为古文专家,说明罗天长家境不错,起码是一个地主乡绅。也许正是由于罗天长喜欢隐居做学问不置产业,才弄得家道中落吧,当然这已经无可考据。
  《永安县志》中也有明确记载:罗天长 别号紫曦,贡川人。少有逸志,好山水,尤好《老》、《庄》、《抱朴》等书。尝贾水泛洋,达六鳌山,有异遇,遂厌珍茹素,探奇武夷。武夷固多显迹,有《吕祖百字碑》,众莫解。公能辨蝌蚪文,为句、比字,栉刊之以行世。其隐武夷峰者十余年,归结庐于栟榈、六龙窝、岩梁诸处。所讲周天易数,四方从游者日众。公家徒壁立,处之怡然,炼性修真,卒年七十有九。其子为明祖,负重名,岿然成进士,洁己服官,皆紫曦先生庭训之功多也。
  可以确定,罗明祖幼小的时候并没有吃多少苦,至于少年时期在寺庙借读,只要翻一下关于寺庙的大量诗词,就知道这在古代其实是一种时尚。
  正是由于罗天长留下大量的书籍,才使得罗明祖能够博览群书;正是由于罗天长在易学上的造诣使罗明祖深受影响,才不会成为读死书做八股文而不明事理的理学腐儒,而是儒道结合,渐渐发展成为当时盛行的阳明心学。
  在罗天长之前,贡川罗家没有出名的人物,有资料说贡川罗氏是宋儒罗丛彦之后,但这种拉名人往祖上贴金的事罗明祖并不感冒,他在《豫章郡贡川罗氏族谱序》里连提都没提,反而大大嘲弄了一下这种“不知大义,攀援先代圣贤帝王之后”的现象,只是实事求是地说“我之族不敢远引”,自己的始祖就是罗仕通,“自沙县竹林茔溯贡川而居,斑斑历历,可谱而考也”。
  有谱可以查证的祖先,就到罗仕通这一代,与罗丛彦没啥关系。瞧,罗明祖就是这样的人。
  罗明祖于崇祯四年(1631年)登科进士,那一年他32岁。
  明朝的科举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第二级是乡试,第三级会试。
  院试考试范围是州县,考中者为秀才。乡试是省一级的统考,考中者为举人。一旦成为了秀才,就摆脱了平民身份,有不少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知县可以不跪。考中举人可就不得了了,可以做预备官员,领一份基本工资,想想《儒林外史》里那个发疯的范进吧,一中举马上就有人送票子送房子送车子,享受高级公务员待遇了。至于会试,乃是全国统考,在贡院里考完,并经过殿试的测验后,就成为进士,那可就是天子门生,基本上就可以当官了。
  罗明祖天资聪颖,当时有人称赞他“颖异绝恒,甫能言,即受周易老庄”,他二十岁就考中院试第一名,即为秀才。督学钟伯敬称赞罗明祖文章时说:“闽文丰肉蛋气,独纹山骨、泫冰棱若三百里太白山,负雪崔嵬。”
  天启七年(1627)秋,去福州参加乡试。其实福建学子都在练习文章字画,有只罗明祖对先后天卦图,点注周礼,有人问他:“你不想中举吗?”罗明祖笑答:“我就用这个来应试。”结果他顺利考中举人,排在全省第五名,这一年他29岁。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天才了。
  罗明祖中举之后没有成为官员,但这是他人生过得最风光得意的日子,时不时拉二三知已好友,在永安县各风景名胜登高游玩,酌酒寄情。
  这段时间写的散文游记特别多,在《贡川文昌阁纪游》中他写道:“酒酣耳热,豪情自生。击剑灏歌,挥斥古今……每笑世俗谓文人类产于名区,科第争雄于胜地……况大丈夫神游天地之外,阴阳不能贼,五行不能乘,岂其藉术流风水之说,令无待而兴之,豪杰生此为辰废哉?”
  当时讲究地域说,名人出在名地方,而罗明祖不信风水不信邪,一会儿大丈夫,一会儿豪杰,一副我的命运我来把握、济世天下苍生舍我其谁的书生气慨,哪里知道仕途险恶,国事艰难,很快就要碰得头破血流。
  崇祯四年,辛末二月,春寒料峭的日子,罗明祖赴京参加这一科的会试。
  这是崇祯皇帝扳倒魏忠贤阉党,真正大权独揽后的第一次人才选拔,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罗明祖很庆幸,因为少了魏忠贤这些奸阉的营私舞弊,科举会公正许多。
  这个时代的进士考试,比考北大清华难多了,全国仅有三百五十个名额,真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考试环境极其恶劣,那个叫贡院的考场,比牢房还狭小简陋,吃喝拉撒全在里面,睡觉只能蜷缩着。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罗明祖满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用坚强的意志写下了妙笔生花的八股文章,得到了考官们的认可,顺利过关。
  之后,罗明祖又通过了由崇祯皇帝亲自把关的殿试,取得了三甲64名的好成绩,三甲共279名,罗明祖名次相当靠前。
  由于皇帝的重视,这一科进士的工作分配很顺利,罗明祖没有享受因为没有后台或靠山而坐候补冷板凳的滋味,很快就被授予了松江府华亭县令,立即新官上任。
  这一年,崇祯施行正确的国家政策,对陕西的灾民进行赈济,对农民起义军实行安抚的政策,避免了农民起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赈济需要粮食,明朝历来南粮北运,而华亭县正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三、知县任上

  华亭,就是今天的上海市松江区。
  崇祯派罗明祖这位福建的进士,去华亭县这样重要的产粮地做父母官,目的只有一个:收粮催赋。
  华亭县粮赋不好收,原因很简单,明末土地兼并异常严重,大部份良田被享有免赋特权的富宦劣绅巧取豪夺,而当时华亭县最大的富宦地主,当属76岁高龄、当过礼部尚书的大书法家董其昌。这些富宦们利用特权和朝中的关系网,尽量拖税、偷税、漏税。崇祯应该知道这些事,但他的权力被士大夫集团限制,不愿意得罪江南的士大夫,因此派了罗明祖这样一位来自福建、没有什么朋党背景的县令去做得罪人的工作。
  就是因为不愿得罪士大夫,崇祯只有不断地得罪农民,最后被饿极的农民给推翻,而大部份士大夫则换了一个新主子,继续享受他们的特权——这些都是后话了。
  因此,罗明祖接的是一份棘手的工作。
  崇祯四年六月,罗明祖上任伊始,就接受了第一个挑战:贿赂。
  华亭县的富宦乡绅们为了收买知县,发明了一种“市利”的贿赂名目,即每年要送给知县一笔数额不菲的封口费。所谓市利,发市之利,意思就是钱权交易的利润。明朝中后期官场腐败,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各种贪污手段都可以摆在台前,变成了旧例,拿钱的没事,不拿钱的就是官场公敌。
  当中介人将钱送来时,罗明祖收还是不收?这是一个问题!收了,大家乌鸦一般黑,咱们官官相护,保你升官发财;不收,嘿嘿,墙倒众人推,你官当不长。他们以为当官哪有不贪的,但他们错了,罗明祖读圣贤书,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做为国为民的清官,把清白的名声作遗产留给子孙。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做官原则。
  他连考虑都不考虑,就拒绝了所谓的“利市”,不仅拒绝了,还立即催赋,并先从最有权势的大户开刀,他明白,只有让大户屈服,那些中户小户才会乖乖听话。
  华亭最有权势的钉子户是谁?董其昌。
  面对董府虎狼一样的家朴,罗明祖浩然踏上堂阶,视之无物,不畏强权。
  “董大人,你欠赋了,按朝廷要求,旧赋、新赋、预赋三赋要一起缴齐。”董宅客厅里,罗明祖这个小小科级县长,对着国务院前文化部兼教育部部长不卑不亢地催赋。
  “这么多啊,这可真让我为难了!”董老头淡淡地看着眼前这位年青的父母官。
  “朝廷要赈灾啊,陕西已经三年干旱,流民暴动,时不我待啊!”
  “好,我知道了,该交的我都交!”董其昌考虑了一会儿后,出人意料地答应了,让罗明朝非常吃惊,他本来以为会被董宅家丁捧打出门的。
  “我毕竟是三朝老臣啊!”董其昌叹说。
  也是,董其昌虽然名声很差,六十多岁还强抢民女做小妾,但还是识大体的。经过这事,董其昌很欣赏罗明祖,后来知道罗明祖命儿子罗克臣在家乡贡川盖纹山书院时,他还亲自为之提字。现在纹山书院大门正面的匾额就是董其昌题写的,背面“星岳代起”则为黄道周所书。
  由于董其昌带头交税,华亭县的积年赋税全很快就征收上来,朝廷高兴了,皇帝高兴了,罗明祖也高兴了,只要任期一到,罗明祖铁定升官。但华亭的那些富宦劣绅不高兴了,与这些人利益相关的华亭籍官员不高兴了,但他们拿罗知县没办法。罗知县做官清廉,为人坦荡,行事光明正大,而且还相当务实,由于罗明祖早年丧父,从少年起就开始当家理财,因此帐目做得是清清楚楚,无一遗漏。
  于是,他们就从蒙骗崇祯皇帝入手,崇祯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多疑。正是多疑,他才中了后金的反间计,杀了袁崇焕。
  机会来了。崇祯六年,罗明祖本来要迎接母亲李氏来华亭奉养,没想听到病逝的讣闻,哭号着尽夜赶赴贡川守孝,由于他素攻舆理,因此亲自为亡母寻找风水穴位,葬母于大湖。
  趁着罗明祖离开,华亭县的胥史和富宦沆瀣一气,勾结松江府的官员,将上海县拖欠的赋税帐目移到了华亭县。于是,完成赋税的华亭县变成了未完成,原本的政绩变成了欺瞒朝廷欺瞒皇上的证据,崇祯很生气,但又不能肯定,因为华亭县上交的赋税很多嘛,是历年来最高的,怎么还拖欠呢,难道华亭县这几年生产大跃进了吗?于是,他只对罗明祖进行罚奉半年处置。
  罗明祖当然上疏为自己辩护,但朝廷官员们不时说他的坏话,皇帝明白罗明祖得罪太多人,华亭知县不能干了,于是,两年守孝期满后,就调任他到安徽的繁昌小县当知县。
  由富县到贫县,这是贬职,但罗明祖安之若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繁昌是一座居民仅有一千来户的小县,但地理位置却相当重要,素有“皖南门户”之称。
  崇祯八年,张献忠带兵渡过黄河,攻入河南,并在凤阳挖了朱家的皇陵,崇祯哭得死去活来,调七万精兵到中原围剿。
  河南的邻省安徽自然也危急起来。
  繁昌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小县,和平时期倒无所谓,但战争时期就不得了,江西道巡按御史要求繁昌治筑城墙,同时组织乡兵,集中训练。
  罗明祖断然反对说:“不行!保境安民,城墙确实必要,但考虑到繁昌是一座小县,人力物力馈乏,干嘛不在山口建一道关卡,以四周山峦为城墙?”
  巡按当然不同意,因为建城练兵关系到他的政绩,他怒斥:“难道你罗明祖连政绩也不要了吗?”
  “政绩是要的,谁不希望自己的评绩好点!但凭县里一千来户的人口修城墙大练兵,那是劳民伤财。当前筑城是大劳役,乡兵训练又是大劳役,老百姓不堪重负,到时会跟着乱民一起造反的!”
  罗明祖的话务实理性,但巡按听不进去,他非常恼火,以罗明祖抗命耽误筑城为由,将他就地停职,打发他到布政司等待处分。
  然而这一年处分还是没下来,等到河南起义军被消灭,崇祯皇帝因为缺乏粮饷,又想起罗明祖这位催赋功臣来,于是将他调他到浙江省的鱼米之乡萧山县担任知县。
  从崇祯九年开始,罗明祖和家人在萧山县过起一段较为安逸舒适的日子来。
  萧山县风光秀丽,四季如画。该县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抗州南大门,不仅产粮,还产盐,是一个富裕的大县,而且县里没有太厉害的富宦豪绅拖欠赋税,唯一的缺陷,就是钱塘江的江堤年久失修,每当大潮涌来时,总有一两处决口,造成不小的水患。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罗明祖就把修堤当作当前的大事来抓,仅一个月,就组织人力修建江提500丈,也就是一千五百米,算是上是一个大工程了。从此就消除了钱塘江水患,受到百姓的爱戴。
  在萧山知县任上,罗明祖一当就是三年,可以说政通人和,百业俱兴。
  崇祯十一年一月,张献忠接受朝廷招安,李自成部被明军围剿大败,仅余十八人逃遁,明朝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内忧刚平,外患即起。同年9月、11月,清军三次犯境,其中第三次绕过长城,长驱直入北京南面,攻城掠地,长达半年,直到崇祯十二年2月才返回辽东,是役,清军俘获人口四十六万余,黄金四千余两,白银近百万两,明朝风雨飘摇。
  崇祯十二年(1639),罗明祖被调往湖北襄阳任知县。
  很多资料里提到罗明祖的这次调任,是因为他没有迎逢过境的中官——即太监,于是中官指使吏部给他穿了小鞋。这件事让人很费解,明朝太监权势薰天,人人敬畏三分,罗明祖再怎么样也当了九年的官,最起码的官场应酬怎么会不懂呢,他为人刚柔相济,可没有海瑞那种固执刚硬。
  可能的原因是,这位中官一路索贿——这是明朝外派宦官的习惯,而罗明祖一年就那么点官俸,还要养家糊口,哪里贿赂得起,因此故意避而不见。这种事大明的模范清官海瑞干过,很多清官也干过,罗明祖这么干,别人也不能说什么。
  于是,罗明祖被调职了,带着家人赶往襄阳上任。
  襄阳县其实应该叫襄阳府,是明朝二级行政单位,明朝襄阳王府所在地,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宛洛,是历史上有名的兵家必争之地。
  张献忠投降朝廷后,一直在襄阳西北的谷城休整练兵。崇祯十二年,趁着朝廷大军都忙着抵抗清军犯境,于谷城再次起义。
  罗明祖昼夜兼程赶到襄阳时,正值兵部尚书熊文灿与张献忠连场大战的时候。由于兵荒马乱,罗明祖延误了任期,同时熊文灿又战事不利,迁怒于罗明祖,给予降职处分——问题是,罗明祖本就是官阶最低的县令,这是做为进士最低的官了,再降还能干什么?这说明,罗明祖到襄阳府,其实是升官的,因为政绩好,吏部只能给他明升暗降。
  熊文灿一败再败,崇祯将他撤职,另派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师,再次对农民义军进行大规模围剿。杨嗣昌一到襄阳,就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使张献忠接连失利,之后张献忠采用“以走制敌”、“避实就虚”的战略,与明军形成接锯战,于是襄阳一带成为战场,城镇村庄几乎被打成一片废墟。
  罗明祖面对的就是这种惨状。他下车伊始,就开始对襄阳进行清点,发现襄阳人口十存一二,用于耕地的田亩十存三四,就是这么些个百姓,都还要参加各类繁重的徭役。
  这还没到最惨,更糟糕的是,杨嗣昌为了筹措军饷,向朝廷建议增收练饷,即加征田赋每亩练饷银一分银,全国共征收七百三十万两。与辽饷、剿饷当时并称为三饷。杨嗣昌认为依田亩一体均输,不计贫富,还能抑制土地兼并。但问题是,那些士大夫官僚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们,往往上下勾结,将税赋转稼到平民百姓头上。襄阳也是这么个情况,他接到分派征收“练银”的数额就达六千五百四十余两,百姓实在不堪重负。
  罗明祖非常痛苦,他看得非常清楚,正是因为三饷这种苛捐杂税的存在,使得百姓心向农民军,在战场上不断给张献忠提供明军的情报,才使明军处处受挫,农民起义的烽火如星火燎原般在中原大地上熊熊燃起。
  罗明祖批评杨嗣昌的作法是“驱民为贼”。
  针对这种情况,罗明祖向皇帝上疏说:“襄阳苦于战祸,百姓十存一二,田亩十种三四,剩下的又要出夫徭役,今夏又有蝗虫、洪水灾害,正希望皇上能免五年钱粮,以便让黎民苟延残喘,而现在额外增加苛税,人民必然死亡逃散,有的只好去当盗贼。”
  他在《复陈眉公书》中曾痛心疾首地痛斥:“流贼之祸不在流贼,而在抚按;北虏之祸不在北虏,而在大臣,何者?流贼起于贪污之府令……所以皇上应整顿吏治,严惩奸佞,弃捐减课,与民休息,则民自不为盗贼。”他提出宽恤民财,收拾人心为救乱之本,以自民安民为重。
  不征赋不说,居然还想免税!杨嗣昌知道后怒了,要知道,他现在是国防部长兼剿匪军总司令,而罗明祖顶多是了一处级市长,杨嗣昌是带着尚方宝剑上任的,可以先斩后奏!
  “你罗明祖一个屁点大的芝麻小官,难道不怕死吗?”
  “当然怕,但怕也要说,因为这是事实!”
  “好吧,你没完成练饷,先给我免职吧!”
  杨嗣昌最终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撤职查办,让他呆在襄阳等待处置。结果这一等就是两年,住在襄阳等候处理。

四、纹山退隐

  住在襄阳的罗明祖虽然被撤职,但并没有查办,也就是说还没有定罪,有点像现在的双规,但也没有看得那么严。
  于是,他开始在城里著书立说,吟诗作文,名声渐渐大了起来。这是古代文人的习惯,叫“养望”,苏东城、陶渊明、谢安都是这么干的。
  于是襄阳王朱翊铭也听说了罗明祖的名声,很仰慕罗明祖的学问,欲聘他为家庭教师。
  这是一份很有面子又十分安逸的工作,对于经济状况越来越差的罗明祖一家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家人都劝说罗明祖应聘。但罗明祖分析局势后,对家人说:“现在农民军势力越来越大,襄阳是川陕到湖北的重镇,到时兵火一起,是不可能守得住的,如果我们上了襄阳王这条船,到时只有跟着他一起沉没!”
  于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罗明祖谢绝襄阳王的好意,甚至于为了躲避襄阳王的三请四请,他避居城外。
  襄阳王不想放过他,派人追问他说:“你不应聘,靠什么谋生呢?”
  罗明祖说:“大不了,我教人削竹编箕为业。”
  古代士大夫向来视手工业为贱业,他们再穷,最多只会卖卖字画,从来没有编竹箕的,三国时候刘备卖过草席,但他并不是文人。而罗明祖以进士的身份,要教人编箕为业,襄阳王府的人看出他不受聘于襄阳王的态度是坚定的,只好作罢。
  但事实上,罗明祖真的没把编箕当作贱业,因为他学的是阳明学说,认为士农工商异业而同道,处于同等地位。
  崇祯十三年八月,杨嗣昌率主力军入川围歼张献忠、罗汝才部。张献忠用计把杨嗣昌大军牵制在四川。
  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他乘杨嗣昌大营所在地襄阳城防空虚自率精骑2000人,一昼夜疾驰300里,进抵襄阳城,持截获的杨嗣昌军符令箭入城,当晚于城内纵火,乘势破城,杀襄阳王朱翊铭。
  罗明祖闻悉襄阳城已破后,立刻带家人逃回永安贡川。
  罗明祖隐居贡川,再也无心入仕。每朋友来访,谈及国是,总是不禁顿足流涕,仰头数叹,说:“老天爷怎么还没有压住战乱呢?”
  他在纹山书院里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著书立说,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思想整理成册。经过整理,编《罗纹山文集》十八卷,《千倾堂书目》三十卷。其中《井福录》论井田法与寓兵于农,为军事著作;《襄阳实录》收集了他当襄阳令时的奏议、公牍、告文等;而在《寓楚杂著》里,则详细记载张献忠所部在襄阳的情况,以及率部攻入襄阳杀死襄阳王的经过,这些都是当时珍贵的史料。
  黄曾樾跋《罗纹山全集》中说:“明祖有干济才,非文章士。”又说“以著述论言,学既驳杂,文尤支离,诗词皆未脱明末江湖恶习。”黄曾樾认为罗明祖有济世之才,但文学水平较弱。其实只是一家之见,就罗明祖的一些小品文而言,包括游记、序、跋等,都有晚明小品的同格,即受“性灵说”影响,显示出鲜活的一面,不拘一格,真情流露。
  罗明祖自己说过,“乡试这文受文宗钟敬赞赏。”而钟伯敬是福建提学佥事,明代竟陵派的代表,继续承了公安派的“独抒性灵”的理论主张。罗明祖说过,“今天下非无文心,苦无文骨耳”,“而吾独以骨法相赏”,什么是骨法,即指文应该有内容,能针砭时弊,抒发胸中块垒。他又说,“举天地间山川花鸟之情状,古今得失之原委,无不可助吾性灵,而畅笔端之挥掉。”罗明祖的这一类文章,大都篇幅短小,如卷二的《凝墨小引》仅七十八字,《醮社初刻题词》仅一百字,其风格却轻灵、隽永,讲究情绪、韵致,表现出活生生的感受。
  在《文昌、武曲两桥碑文》中他写道——
  “嘉靖丙辰之岁端阳月涨,石桥毁。崇祯癸酉之岁端阳月乙亥日告竣,仍也。维时合邑之荐绅寿俊佥呈有司之长,报可。用牲一、豕一、牢一,虔祷于天地、山川、上下神祗已,冶人锻铁,木人庀材,石人伐石,舟人载具,星人卜日,地人审址,始于癸酉岁之七月二十有二日,以迄今日,不诚而孚,不瞽而劝,不扶而强,不肃而成。南山之树,北山之殖,云沓雾集,鸠以俟材。其材也予之,其不材也弛之。上有攸给,下有攸足,民逸其居,工为其能。墩共二十有二,二十之二既如其数,江渚之间绵亘如虹。募僧僧照明跪而请,应请者翕然。祗先以为舆望者,庄氏贞其人也。贞偕众不敢有其功,佥曰:‘不有刘侯,其克济乎?’而侯顾乃寮而揖之,曰:‘凡幕侯吴公、张公及庠师林公、顾公与有力焉。’既而永安之属乡贡川如之。
  君子曰:仁之廓也如是夫!侯一人而二桥举,无以异也,风之也。侯姓刘,讳胤,号洞阳,江西南昌人;吴公讳凤起,号视衢,江西余干人;张公讳维璧,号异度,湖广安陆人;庠师姓林,讳尚春,本省晋江人;顾公讳思义,号质庵,亦本省永福人;孝廉陈君行忠,字靖此;赖君圣谟,字次典;恩贡赖君敏行,字体健;邓君应熹,字遵朱,皆本邑首事者也。铭曰:‘爽哉永邦,厥水燕江。龟山中峙,津不可杠。石桥复竣,道无虞洚。父母通矣,肤公有双。’”
  罗明祖的诗歌,主要学自唐朝诗圣杜甫,集结为《京音集》与《京音后集》两卷,共约二百多首。
  其诗歌的内容,首先是忧虑国是,他生活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时期,正直的士大夫总不免发自内心的忧虑,如“四海同佳节,孤心独自愁,中都腥战血,何以对芳洲。(《端午余式如邀宴湖上有斗龙舟者》)”,再如《扬州》:“淮徐谁君冠,陵寝编干戈。已逼吕梁险,恐推邗水坡。楼台哀画角,睥睨盖苫蓑。此系祖宗耻,六军矢靡它。”
  其次是由自身的坎坷而联想到国家的危岌,如《自解》:“生来磨蝎作今身,大月偏寻斗与邻,文字空悬低价买卖,诬言招尽认前因。美玉投砚染自白,乔松入雪岁相春。凭栏饱盼浮云变,长酌何须数屈伸。”运交磨蝎,诬言招尽,仕途的浮沉,如变幻的浮云,面对人生的遭遇,只好对酒长酌以自慰。
  罗明祖的最后一类诗歌,主要是羁旅之愁、乡美之思和送别之励,如《思乡》:“命穷磨蝎少欢颜,羁旅无年放肯闲。枕畔数滴思乡泪,风高不过西霞关。”此外还有一些写景咏物之作,比如《登黄华楼有感》:“每日登楼只问天,花华犹锁旧云烟。逶迤城郭山河丽,疏落藩篱鸡犬阡。逐客惊闻吹玉笛,使臣纵步控蒲鞯。中原处处嗟多垒,几度低徊不敢前。”比如《送王老师掌南院》:“天生名世降中州,将相全才罕有俦。比阙凤池传绝笔,南溟鹏路暂分酞。千年洛水玄文著,万顷吴江彩气流。柳色漫辞云驭远,九重丹诏下螭头。”
  此外还有《夏蝉》、《鹤》、《小园》等一些清鲜的短诗。
  崇祯十六年(1643),罗明祖在家乡贡川病逝。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
  罗明祖是贡川历史上最后一名进士。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为了纪念他,当地官府和群众将贡西群山统称为纹嶂,那最高山峰便是罗纹山。
  (贡川建兴的博客)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5113
日期:2017/8/28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重庆潼南龙形镇丁坝村罗氏尚美公后裔迁居录
下一篇:福建霞浦罗氏怀星公支系概况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