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罗氏概况 
作者:罗良富/整理http://www.luos.org 
  台湾与大陆福建隔海相望,古代隶属福建省,为台湾府(笔者现居地之黄开基曾为台湾知府)。罗氏入台,据《台湾省志》记载,始于康熙年间,首以粤籍为多,尤以罗彦章、罗彦帮与罗达德派居多。彦章、彦帮与达德在家谱上为叔侄关系,居于广东陆丰、镇平、长乐等地,分别于清初渡海来台。而粤东罗氏的始迁祖大都来自福建。其二当推福建,原籍属于漳州诏安、平和、南靖、泉州同安、连城等地居多。台湾罗氏不管来自何地、何支,大都奉“豫章”为郡望,奉汉大司农罗珠为豫章罗氏始祖。在血缘关系上是一气连枝,共同本源。
    一,台湾罗氏源流概况
   台湾罗氏源流,《中华罗氏通谱》载台湾罗柏青《台湾罗氏源流概况》文有精辟介绍,兹摘录如次:
   “台湾罗氏先祖大抵由福建及广东移居,最早应是康熙末叶,历经雍正、至乾隆年代,可能因康熙时渡台三禁令的解除而为迁移台湾的最盛期,再经嘉庆、道光年间陆续有渡台罗氏先祖,至民国政府迁台又是另一波罗氏来台之高峰,而此时来台者就包涵大陆各省籍者。罗氏来台开基祖名单110位中,康熙1人,雍正6人,乾隆34人,嘉庆12人,道光2人,不明时期有55人。而派系有:德达公派13人,彦章公派14人,志铭公派11人,天龙公派6人,振彩公派3人,伯六公派3人,承宗公派2人,秀文公派2人,彦邦公派2人,仰逊公派2人,国桂公派、珠盘公派、永达公派、名生公派、十五郎公派、国俊公派等各1人,不明派系有46人,但单单关西之铁坑罗氏家乘整理出德达公派下的来台开基祖就有88人之多,况且以上派系的分别有的是因所取一世祖的先祖名不同而分,其实却是同一派系,所以这110位的开基祖,来台时期、派系名称,皆是有所存疑的。” 
   “即所收集资料,罗氏历经各时期渡海来台者,约有百多位,分属十几种派别,这些乃因各自有家谱和昭穆表,所以追踪整合尚能进行,闽籍因分家而各自分祖灵牌位,然仍会各自传衍家谱;客籍乃不分祖灵牌位,客籍裔孙逢年过节,或往生成仙,皆会回宗祠或公厅团聚,故桃园、新竹、苗栗的宗祠仍保留有一定的规模。也因如此,罗氏在台湾,举凡家谱、族谱或宗亲组织还有很多信息可得。虽说来台迄今,少则几代近百年,多则十数代二三百年,而由家谱、族谱,历年来皆有几位热心宗长,经十数年、甚或数十年,跑遍全台,整理出各派系始祖以下一脉相传之有系统的族谱,甚或综合性的全台罗氏各派系族谱。当然,每种书籍,不仅说明派系繁衍系统,也追溯至远古始祖,这可由罗氏在台裔孙之墓碑所刻堂号,仍以「豫章」或派系始祖之所居地为大宗,还很少只刻台湾地名,如此可兹说明血源脉动,先祖渊源仍永存裔孙心境。” 
   “探讨台湾罗氏源流,大致以这十几种派系打转,除依族谱、昭穆判别外,还有简便方式;如德达公派之先祖牌位会同祭祀严、方两位师爷,美源公派不与林姓缔结姻亲,伯六公派男子不食鸡头。有时罗氏子孙碰面就以此种方式来认祖寻源,至于其它派系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尚无资料,不能猜测。” 
   “台湾罗氏,为何关西罗氏宗祠占有很重地位,且几乎台湾罗氏子孙皆知悉之,然关西宗祠仅是德达公派,究其原因,应有数种:一则德达公派下人口繁盛,四五万之众,到处扬名祖祠。二则文献资料之一判定台湾罗氏族群大部份为德达公派下。三为九斗豫章堂拥有全台最广大之宗祠,仍以关西宗祠为主。四乃民国五十、六十年代,赖罗傅宗亲会成立,完成三姓联宗族谱暨罗氏历代文物汇篇两书,当时派出人员全台访谈收集,完成后散发至所访谈对像,内容包含各派系族谱系统,堪称罗氏工具书,因主其事者罗士景宗长为关西德达公派下,故全书对此派着墨特深,自后,关西宗祠无形中成台湾罗氏的共同宗祠。” 
   “罗氏先祖来台不久,约略嘉庆年间,北台地区就有共同组织,近三十名各派系先祖们共同出资成立,分布基隆、台北县、市、桃园县,成立罗仲素祭祀公业,迄今简称冬至会,每年冬至前两天由前一年拜祖掷杯多者之代表人主办之,从民国初年开始轮办至今近百年。” 
    二,罗氏来台开基祖列表
   如前所述,迁台罗氏开基祖有110多位,各支各派难尽其详。现据台湾子群公系网,将来台开基祖列表如下:
| 姓  名 | 
原 籍 地 | 
入 台 地 | 
派  别 | 
年代(世系) | 
 
| 罗 水 | 
福建漳州平和 | 
桃园市 | 
  | 
嘉庆年间 |  
| 罗 甘 | 
福建漳州南靖 | 
南投竹山 | 
  | 
乾隆初叶 |  
| 罗 奕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桃园县 | 
德达公派 | 
乾隆初叶 |  
| 罗上威 | 
广东惠州陆丰 | 
中港 | 
秀文公派 | 
十二世 |  
| 新竹湖口 | 
彦章公派 | 
乾隆中叶 |  
| 罗于明 | 
广东潮州大埔 | 
桃园中坜 | 
  | 
乾隆中叶 |  
| 广东大埔崁下鸿 | 
  | 
  | 
十四世 |  
| 罗大珣 | 
福建漳州诏安 | 
台中市 | 
  | 
乾隆末叶 |  
| 罗子添 | 
福建漳州诏安 | 
台北 | 
惠章公派 | 
十世 |  
| 罗子群 | 
福建漳州诏安 | 
桃园龟山 | 
克章公派 | 
乾隆初叶十世 |  
| 罗仁科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新丰 | 
德达公派 | 
乾隆初叶 |  
| 罗允玉 | 
广东惠州陆丰 | 
桃园新屋 | 
国桂公派 | 
十二世 |  
| 广东惠州陆丰 | 
桃园杨梅 | 
彦章公派 | 
雍正年间 |  
| 罗天求 | 
福建彰州长泰 | 
淡水三芝 | 
珠盘公派 | 
四世 |  
| 罗天球 | 
福建泉州同安 | 
台北八里 | 
  | 
乾隆初叶 |  
| 罗天透 | 
福建漳州平和 | 
桃园龟山 | 
  | 
乾隆初叶 |  
| 广东嘉应州长乐 | 
桃园 | 
永达公派 | 
十三世 |  
| 罗户逊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文色 | 
福建漳州诏安 | 
台北北投 | 
  | 
乾隆初叶 |  
| 罗文盖 | 
福建漳州诏安 | 
台北土城 | 
惠章公派 | 
乾隆中叶 |  
| 罗木熙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南投县 | 
德达公派 | 
嘉庆年间 |  
| 罗火旺 | 
福建漳州平和 | 
  | 
仰逊公派 | 
十七世 |  
| 罗仕明 | 
广东惠州陆丰 | 
苗栗头份 | 
彦章公派 | 
乾隆初叶 |  
| 罗正遇 | 
广东惠州陆丰 | 
桃园县 | 
彦章公派 | 
康熙末叶 |  
| 罗玉麟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台中东势 | 
  | 
嘉庆年间 |  
| 罗用能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用添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用福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用辉 | 
广东惠州陆丰县吉康乡 | 
  | 
秀文公派 | 
十三世 |  
| 罗用仪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用德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仲桂 | 
福建漳州诏安 | 
台中潭子 | 
  | 
乾隆中叶 |  
| 罗仲聚 | 
福建漳州诏安 | 
台中市 | 
  | 
乾隆末叶 |  
| 罗仲归 | 
福建漳州诏安 | 
台中北屯 | 
  | 
乾隆中叶 |  
| 罗名生 | 
广东惠州陆丰 | 
  | 
名生公派 | 
十二世 |  
| 罗君龙 | 
广东惠州陆丰(陆河) | 
  | 
志铭公派 | 
十三世 |  
| 罗志贤 | 
广东惠州陆丰 | 
台中东势 | 
彦章公派 | 
乾隆初叶 |  
| 罗秀之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新竹竹东 | 
德达公派 | 
嘉庆年间 |  
| 罗秀元 | 
广东嘉应州镇平 | 
  | 
德达公派 | 
十三世 |  
| 罗秀文 | 
广东嘉应州镇平 | 
  | 
德达公派 | 
十三世 |  
| 罗秀俊 | 
广东嘉应州镇平 | 
  | 
德达公派 | 
十三世 |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新竹关西 | 
德达公派 | 
乾隆中叶 |  
| 罗佳升 | 
广东惠州陆丰 | 
新竹市 | 
彦章公派 | 
乾隆中叶 |  
| 广东潮州大埔 | 
  | 
十五郎公派 | 
十一世 |  
| 罗其章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头份 | 
德达公派 | 
乾隆初叶 |  
| 罗叔章 | 
广东惠州陆丰 | 
新竹竹北 | 
承宗公派 | 
十六世 |  
| 罗坤江 | 
广东嘉应州镇平 | 
彰化 | 
德达公派 | 
十四世 |  
| 罗孟良 | 
福建漳州平和 | 
桃园市 | 
  | 
嘉庆年间 |  
| 罗孟桂 | 
广东梅县 | 
高雄美浓 | 
振彩公派 | 
十三世 |  
| 罗孟瑞 | 
广东梅县 | 
高雄美浓 | 
振彩公派 | 
十三世 |  
| 罗孟达 | 
广东梅县 | 
高雄美浓 | 
振彩公派 | 
十三世 |  
| 罗宗珊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三世 |  
| 罗居龙 | 
广东嘉应州长乐(五华) | 
新竹芎林 | 
彦章公派 | 
嘉庆廿五年 |  
| 罗芳华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苗栗苑里 | 
  | 
乾隆二年 |  
| 罗信概 | 
广东潮州饶平 | 
桃园中坜 | 
  | 
乾隆中叶 |  
| 罗俊宗 | 
广东惠州陆丰 | 
新竹竹东 | 
彦章公派 | 
乾隆末叶 |  
| 广东潮州大埔 | 
  | 
十五郎公派 | 
十二世 |  
| 罗俊干 | 
广东潮州大埔 | 
  | 
十五郎公派 | 
十二世 |  
| 罗奕珍 | 
广东嘉应州镇平 | 
  | 
天龙公派 | 
十一世 |  
| 罗奕添 | 
广东嘉应州镇平 | 
  | 
天龙公派 | 
十一世 |  
| 罗奕璋 | 
广东嘉应州镇平 | 
  | 
天龙公派 | 
十一世 |  
| 罗仓锦 | 
广东嘉应州镇平 | 
  | 
天龙公派 | 
十二世 |  
| 罗刚义 | 
广东大埔滂溪口 | 
  | 
  | 
十一世 |  
| 罗家元 | 
广东惠州陆丰(陆河) | 
新竹九莒林 | 
志铭公派 | 
十三世 |  
| 罗家秀 | 
广东惠州陆丰(陆河) | 
新竹九莒林 | 
志铭公派 | 
十三世 |  
| 罗家孟 | 
广东惠州陆丰(陆河) | 
新竹九莒林 | 
志铭公派 | 
十三世 |  
| 罗家忠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六世 |  
| 罗家保 | 
广东惠州陆丰(陆河) | 
新竹九莒林 | 
志铭公派 | 
十三世 |  
| 广东嘉应州长乐(五华) | 
新竹芎林 | 
彦章公派 | 
嘉庆廿五年 |  
| 罗家春 | 
广东惠州陆丰(陆河) | 
新竹九莒林 | 
志铭公派 | 
十三世 |  
| 罗家英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六世 |  
| 罗家仓 | 
广东惠州陆丰(陆河) | 
新竹九莒林 | 
志铭公派 | 
十三世 |  
| 罗家扬 | 
广东惠州陆丰(陆河) | 
新竹九莒林 | 
志铭公派 | 
十三世 |  
| 广东嘉应州长乐(五华) | 
新竹芎林 | 
彦章公派 | 
嘉庆廿五年 |  
| 罗家义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六世 |  
| 罗家赏 | 
广东潮州大埔 | 
台中潭子 | 
  | 
乾隆中叶 |  
| 罗家临 | 
广东惠州陆丰(陆河) | 
新竹九莒林 | 
志铭公派 | 
十三世 |  
| 罗家礼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六世 |  
| 罗家献 | 
广东惠州陆丰(陆河) | 
新竹九莒林 | 
志铭公派 | 
十三世 |  
| 罗家誉 | 
广东惠州陆丰(陆河) | 
新竹九莒林 | 
志铭公派 | 
十三世 |  
| 罗振芳 | 
福建漳州平和 | 
  | 
仰逊公派 | 
十七世 |  
| 罗神宗 | 
福建漳州诏安 | 
台中丰原 | 
  | 
道光年间 |  
| 罗干标 | 
广东惠州陆丰 | 
新竹新丰 | 
彦章公派 | 
乾隆末叶 |  
| 罗干麟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庶尹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庶令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庶伴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庶享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庶肄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庶褒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清新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苗栗头份 | 
  | 
乾隆十九年 |  
| 罗淑章 | 
广东嘉应州长乐(五华) | 
新竹竹北 | 
彦邦公派 | 
乾隆中叶 |  
| 罗淑齐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苗栗头份 | 
  | 
嘉庆年间 |  
| 罗盛会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通会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斯院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新竹新埔 | 
德达公派 | 
乾隆中叶 |  
| 罗朝章 | 
广东惠州陆丰 | 
新竹县 | 
彦章公派 | 
雍正年间 |  
| 罗朝发 | 
广东潮州丰顺 | 
  | 
国俊公派 | 
十三世 |  
| 罗登高 | 
广东潮州饶平 | 
台中东势 | 
  | 
乾隆末叶 |  
| 罗进升 | 
广东嘉应州梅县 | 
苗栗苑里 | 
  | 
乾隆初叶 |  
| 罗云秀 | 
广东潮州饶平 | 
苗栗通霄 | 
  | 
乾隆中叶 |  
| 罗琬玉 | 
广东嘉应州镇平 | 
  | 
天龙公派 | 
九世 |  
| 罗会员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五世 |  
| 罗开运 | 
广东嘉应州平远 | 
淡水阿里磅 | 
德达公派 | 
康熙五十四年 |  
| 罗维齐 | 
广东嘉应州平远 | 
淡水阿里磅 | 
德达公派 | 
康熙五十四年 |  
| 罗毓朗 | 
福建漳州平和 | 
台北市 | 
  | 
雍正年间 |  
| 罗焕依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台北淡水 | 
德达公派 | 
乾隆初叶 |  
| 罗焕粤 | 
广东嘉应州镇平 | 
彰化 | 
德达公派 | 
十三世 |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台中大里 | 
  | 
乾隆年间 |  
| 罗万隆 | 
广东惠州陆丰 | 
新竹关西 | 
彦章公派 | 
道光年间 |  
| 罗万福 | 
广东嘉应州镇平 | 
  | 
天龙公派 | 
十世 |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苗栗县 | 
彦邦公派 | 
嘉庆年间 |  
| 罗万韬 | 
广东惠州陆丰 | 
新屋 | 
彦章公派 | 
雍正年间 |  
| 广东惠州陆丰 | 
  | 
师崇公派 | 
十三世 |  
| 罗道兴 | 
福建漳州诏安 | 
桃园市 | 
  | 
乾隆初叶 |  
| 罗达史 | 
广东惠州陆丰 | 
  | 
承宗公派 | 
十一世 |  
| 罗魁福 | 
广东潮州饶平 | 
桃园龟山 | 
  | 
雍正年间 |  
| 罗凤章 | 
广东惠州陆丰 | 
桃园杨梅 | 
彦章公派 | 
乾隆末叶 |  
| 广东惠州陆丰 | 
  | 
承宗公派 | 
十五世 |  
| 罗玱锦 | 
广东嘉应州镇平(焦岭) | 
苗栗县 | 
彦邦公派 | 
嘉庆年间 |  
| 罗德保 | 
广东潮州大埔 | 
桃园平镇 | 
  | 
乾隆中叶 |  
| 罗遗坤 | 
广东潮州大埔 | 
新竹竹北 | 
  | 
雍正十年 |  
| 罗鸿升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四世 |  
| 罗鸿森 | 
广东大埔湖寮 | 
高雄及屏东 | 
  | 
十四世 |  
| 罗鹏申 | 
广东惠州陆丰 | 
中港 | 
秀文公派 | 
十四世 |  
| 广东惠州陆丰 | 
苗栗狮潭 | 
彦章公派 | 
嘉庆三年 |  
| 罗鹏助 | 
广东惠州陆丰县吉康乡 | 
  | 
秀文公派 | 
十四世 |   
   三,台湾罗氏世系选介
   台湾罗氏,有较好的家谱文化和家族礼仪保存,注重各自家系的整理,及家族灵墓的整合。各支派大多都有谱可循,研究者可详查《中华罗氏通谱》汇集的台湾罗氏世系篇目。在此,仅以几支为代表,简介如次。
   ⑴,关西德达公派概况
   珠系四十七世德达公(按:亦有51、57世之记),乃连城洪祖(翁源)公二十三世裔孙,于明弘治年间自闽迁居粤东蕉岭县铁坑,为一世始迁祖。迨至清朝中叶,“派下各房纷迁来台,分居中坜、龙潭、新埔、关西、新丰、头份、南庄、公馆、苗栗、铜锣、三义、后里、东势等地区,先后共有三十五房之众。后繁衍全省,其代代相传,祖风不失,祖语不变,字辈显著,诚为可贵之族谱文化特点。”
   德达公系辈诗八句三十二世:文宗一廷,开维秀枨,碧享庆吉,仕济时来,学贤国宝,立业荣光,兴隆永世,焕发其祥。
  
   ⑵,伯六(百六)公派概况
   伯六公(公明公[珠54世],亦有厚公[百六,珠53世]之记),原籍福建漳州府诏安县二都秀篆堀龙。殁葬埔平坑罗师坟,坐丁向癸兼未三分。八世子孙同九世、十世、十一世孙上葬三百余年,仙命不记,至康熙癸未年﹝公元年﹞八月打开 ,再葬于四月二十二日丁酉日丙午时,再葬坐丁兼午,用丙午丙子分金,金斗面前有圈为号。金内题字“始祖罗伯六公”。吉往地穴,丙午丙子分金。
   从第六世起,惠章克章公派启用昭穆:维九先一子,文献定世昌,英荣友广达,历代耀宗光,偶来生吉庆,伴延德成章
  
    ⑶,子群公系概况
   伯六公派下第十世来台开基祖晚房子群公罗晚公,名队号子群,妣谥慈顺陈氏大娘,约于乾隆二十年左右渡海来台。《桃园县志卷首志略篇》龟山的历史载:“乾隆初叶,新路坑一带有闽籍漳州府诏安县人罗队。” ,《台湾姓氏堂号考》载:“诏安县,乾隆初叶,罗队入垦今龟山,后裔分传桃园县。”至今已发派至二十世以上。
   其上源世系为:伯六(百六)公→祖立公→求公→二十公→仁山公→克章公→九稳公→先喜公→一孝(友亲)公→队(子群)公。(详见:子群公房派資料庫列表)
  
   (后记:本简介大部取材于《中华罗氏通谱》和台湾《子群公系网》,在此谨向原作者致谢。如有舛错,请以原谱为准。)
  相关链接:
    二百余年罗氏脉衍相承的台湾民间组织:冬至会
    大明万历三年流传世谱序
    追寻来台前先祖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