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浙江台州罗氏及其宗谱与祠堂

青龙浦畔有一祠 黄邑罗家无二谱
    ──浙江台州罗氏及其宗谱与祠堂

作者:台州日报 彭洁http://www.luos.org

  『编者注』:台州市辖三区: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三县级市: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市,三县: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

  
  全市罗姓人口数量7万余人,其中,路桥罗姓人口数量近2.5万人,占全市35.7%。
  台州罗氏,在古代算是小姓。
  在台州的方志中,台州罗姓人物列入《儒林》者1人;列入《文苑》者4人,其中3人为附传;列入《宦业》与《仕进》者5人;列入《忠义》者1人,列入《一行》与《义行》者3人,其中2人属附传;列入《方伎》者1人,共15人。另有外籍任职台州者2人。
  罗氏宗谱保留下来的也不多,所见约有《黄岩洋屿罗氏宗谱》、临海《台临北涧罗氏宗谱》、临海《殿前罗氏宗谱》、临海罗渡《罗氏宗谱》、玉环《小屿罗氏房谱》等数种,内玉环在民国间及其前均不属台州。
  台州罗氏第一个名人是罗虬。罗虬是唐代台州人,县籍很可能是临海。罗虬的诗写得很好,史志称他“有才俊,词藻富赡”,与罗隐、罗邺齐名,并称“三罗”。尝官台州刺史。罗虬有一件荒诞不经的事是追求歌妓杜红儿未遂,因爱生恨,拔刀相刺。不过,罗虬流传最广的亦是以恋慕红儿所作的一百首《比红儿诗》绝句。
  罗氏中最为颖特超卓的是北宋的罗适,罗适不仅仅是台州罗氏最杰出的人物,在台州所有的文人仕宦中份量也极重。罗适在任江都县令时期,一心为民,“黎明视事,入夜犹不已”,仅数月即“政化大行”。先后兴复水利五十有五,溉田六千顷,课民种桑八十五万许,当地百姓为立生祠,并请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专门为之撰写《罗氏生祠记》,宋陈耆卿在《嘉定赤城志》中亦称:“台州前辈大雅以适为称首。”
  明清台州罗氏可称者尚有罗应昌、罗万卷、罗凤山、罗江泰诸人。
  罗应昌,黄岩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岁贡,官至永宁州知州,“守正不阿,清廉爱民”,百姓爱戴,欲立生祠,应昌坚却之。
  罗万卷,太平人,少时家境贫寒,然读书习武不辍,中万历末武进士,入清后自松门指挥积功至苏松总兵,时人称其有儒将之风。
  罗凤山,黄岩人,行伍出身,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在任广东澄海协都司时,外夷寇掠沙汕头港,凤山“率兵奋击,杀贼甚众”,道光初于台湾追剿匪盗,积劳成疾而卒,朝廷赐谥勤勇,特赐祭葬。
  罗江泰,亦黄岩人,出身行伍,嘉庆初海盗蔡牵劫掠浙江沿海,江泰以守卫功升福建参将,“定海兵民含涕送者相属于道”。在福建率船击贼,屡获大胜,号为“敢死军,威望大著”,官至定海镇总兵。后因巡海时突遭飚风,船沉而死,年仅44岁,朝廷追赠提督,赐祭葬,祀宁波、温州昭忠祠。
  台州罗氏与其他族姓一样,都很重视对本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如路桥横街杨桥罗氏凝聚众力修复“罗堂”,临海白水洋罗渡罗氏对宗祠的保护亦是不遗余力。现存罗渡罗氏宗祠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筑,分别由照壁、门房、戏台、厢房和正房组成,戏台歇山顶,柱头雕饰繁丽,斗栱状如宝塔,非常精致,且整体格局至今保存完整,是临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一图二为接受本报采访的罗氏后人;图三图四为整修后的祠堂;图五为祠堂拆建中发现的古钱币;图六为祠堂旧址。 (图三至图六由罗永照提供)


罗氏祠堂现貌

  2001年,一位温岭来的修谱先生,一路寻至路桥横街杨桥村青龙浦河畔,围着一处红砖破瓦四合院式的房屋转了一圈。他走上前,寻到一户人家,敲敲门,“这里可是罗堂?”得到肯定答案后,他又问:“罗氏族人可要修谱?”
  后来,罗氏族人会聚罗堂,商议复修家谱一事。“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寻根认祖,人必思源。早前的宗谱几乎被毁,我们罗氏一族现今无谱可寻,重修宗谱一事是可以做的。”有罗氏长者提议,得到族人赞同。于是,由罗邦辉、罗永照等人牵头负责成立理事会,横街罗氏一族开始复修宗谱,重修罗堂。
  2005年10月,罗堂重新整修完毕。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罗堂一展飞檐高柱、灰瓦金钉的华美之姿,朱漆大门边挂一副对联,上书“青龙浦畔有一祠,黄邑罗家无二谱”,白墙一侧刻有《罗堂记》,另一侧则书《罗适年表》。
  2011年,《洋屿罗氏宗谱》修竣。据《宗谱》记载,横街洋屿罗氏一族,“族谱断自世祖罗德成,以罗仲祥为始祖”,为有“浙学先河”“理学先声”之称的台州水利功臣——北宋名臣罗适之裔,现“洋屿罗氏族人已繁衍达二万余人”。

  宗谱
  万历《黄岩县志》记载,横街之地原有一座黄街山,在县城东南45里处,镇以山得名,应叫做“黄街”。但当地人发音“陈郑不分、黄横同口”,“黄街”说着说着就变成了“横街”,另因当地人认为“黄”字意思不好——办不成的事儿都说“黄了”;烧给死人的钱都叫做“黄裱纸”,便干脆改名为“横街”。
  洋屿,位于横街西北,自唐代便已形成村落,以捕鱼煮盐为生。后属黄岩县,故斯地罗氏族谱,曾以“黄岩洋屿罗氏”为名。
  据《洋屿罗氏宗谱》序所言:“罗氏宗族始于北宋始祖罗德成,字大才,原籍江西柴桑郡,今九江市。”北宋初年,罗德成任越州(今绍兴)参军录事,遂定居于上虞。罗德成有子罗皎,名千二,字允明,任掌刑狱案件审理的大理寺评事,赠中散大夫,后“因不违心乱译番书得罪权贵”,而举家外逃,避祸到宁海县海游,今三门依山傍海的马家山,结庐安家。
  罗皎子罗适,字正之,号赤城,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生于三门海游马家山。自小家境贫寒,却天性敦厚、燃荻读书,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中进士,后历任桐城县尉,泗水、江都知县,著作佐郎、朝散大夫,官至两浙及京西北路提点刑狱。
  罗适娶妻周氏,生六子九女。第三子罗仲祥,字国卿,号菊庄。据《路桥志略》载:“宋绍熙三年(1192年),豫章罗仲祥官黄岩尉,遂家于罗洋。八世孙灵谷之子信卿娶横街姚氏,卜居洋屿之西,为洋屿罗氏。子孙分居横街,井头罗及青龙浦下段南北两岸,东抵海滨。”由此认为,罗仲祥为洋屿罗氏始迁祖。
  罗仲祥何以迁居洋屿?这得从他的父亲罗适说起。
  后被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称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的罗适,是北宋时杰出的政治家及水利学家。其在江都任职时,朝廷颁布“盐法”,各县均在实行,而罗适却以“此法不合江都”为由,没有在当地实施。有人替他担忧,他却说:“为国忧民为先,县令之职也,纵得罪,何憾?”北宋词人秦观后作《罗君生祠记》,称其“学术有本,不通世务,风节凛然,国士也”。
  北宋元祐年间,罗适任两浙提点刑狱,巡行浙东,到了黄岩县。当时的黄岩县包含现温岭及椒江的一部分约20万人,县境濒海,三分之二的区域受海潮侵入,土地污庳,70余万亩农田易旱易涝,90多条内河蜿蜒曲折,没有水闸,百姓修筑埭堰200余处,造成上下游的村民之间常因争水发生械斗,若遇上山洪暴发,海潮上溢,更是埭堰被冲,农田遭毁,百姓收成无几。
  罗适便亲自督建黄岩六水闸,即永宁江常丰、清混两闸,永宁江支流西江中段西湫闸,沿海永丰、黄望、周洋三闸(今属温岭),此六闸为台州最早建成之水闸。自闸建成后,海潮受阻、河渠畅通、排灌两宜,民间连岁丰年,民享其利,称“黄岩熟,六县足”。
  出于水利学家的远见,罗适后“令其35岁左右的三子罗仲祥定居洋屿”,筑堤垦荒,繁衍后代。据今修谱统计,洋屿罗氏后裔现有人数二万余,遍布台州、温州、乐清等地。

  祠堂
  罗堂,位于横街镇杨桥村,也称“先贤祠”,2004年9月29日被评为路桥区文物保护点。“今横街、蓬街等地众多罗姓,认罗适为先祖,以‘罗堂’为本堂。”
  罗堂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据《洋屿罗氏宗谱》载,因罗适水利功绩卓著,百姓连岁享其利,“知州韩国宝及县官等知名人士提议,追念先贤始事,按受益田亩出资,筹建先贤祠,搜材石,募丁匠,苦心三年后既成为大祠堂,祀罗适有功于民,祀百万亩农田无旱涝,建祠纪念教育后人不忘也。”
  建祠至今,已过七百余年。在漫长的岁月里,罗堂揽尽风雨,听尽春言,早已没了初建时“大祠堂”的模样。
  68岁的杨桥村村民罗启德还记得,年幼时曾在罗堂住过几晚。“大概13岁的时候。”他说,那个时候的罗堂早已不是祭祀先祖的地方,“很杂乱,办过学堂、做过粮仓,还办过农机厂、橡胶厂、木厂,后来还在里面养鹅、养猪。”父亲在上海工作,罗启德跟着妈妈,与哥姐一起在杨桥村生活。哥哥当时在兴办于罗堂之内的面厂工作,夜深赶不及回家,两人便铺张草席,在罗堂西厢房楼上的房间席地而眠。
  今年85岁的罗邦辉老人回忆,那时的罗堂已衰败得“不成样子”,但堂内一直悬着几块褪了色的匾额,正中还挂着几幅残破的画像。可没人能说得清,画像中那个头戴乌帽、身着红服、正襟端坐的人是谁,也没人知道,这祠堂与画像上的人是何关系,“我们只知道杨桥青龙浦有座罗堂……”
  这座罗堂,“坐北朝南,歇山顶,抬梁式穿斗式混合木结构,四合院组合。计平房、楼房26间,建筑面积1276平方米,占地约1600平方米。正厅四金柱、月梁古朴大气,青石柱雕工精细,东、南、北三方建筑保存比较完善,其中西厢房为厂房。”
  在2001年那位修谱先生敲开它的大门之前,罗堂几乎成了杨桥村外来人口租住的集聚地,样子也是颓败的——水泥红砖裸露在外,屋顶破瓦连成一片,岌岌将倾。后有《罗堂记》曰:“罗堂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地基沉陷,室内进雨水,柱木腐朽、面目全非……”
  罗氏族人会聚罗堂决定复修家谱后,牵头人之一的横街居村民罗永照“曾多次叫儿子开车到三门、宁海等地寻访,翻看《罗氏宗谱》,并寻觅到三门县政协文史委编印的《罗适史料》,同时还到黄岩博物馆等处查阅复印《黄岩县志》等史料”,随着修谱的深入,罗氏族人这才知道,罗堂原是“后人为纪念北宋名臣、水利学家罗适建筑台州六闸治水、造福乡梓而建的”,其堂屋中供奉的正是罗适画像。“我们才晓得,老祖宗还是个在台州历史上蛮厉害的人物。”
  后来,“经各地罗氏后裔慷慨解囊,积极资助”,罗堂重建。在拆建过程中,罗氏族人在大厅四金柱底盘下发现埋藏着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年号的铜钱四处各五枚,同时,还发现“放有五色丝线、谷米豆麦类痕迹,经考察分析证明,在清朝同治年间有一次重建迹象,至今已有150余年”。
  2005年10月,历经四年有余,罗堂修缮完成——斑驳的院墙被粉刷雪白,屋檐上的灰雕恢复了斑斓姿态,腐朽的正厅门楣被重新赋予金碧辉煌,栋梁上的木雕依旧古风宛然、造型精致,堂屋中还塑有罗适像,供族人祭拜。
  作为罗氏“先贤祠”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的一员,罗永照从头到尾,见证了罗堂彻头彻尾的改变。那年深秋,罗堂的朱扉重开,堂屋内雕柱画檐,栩栩如生。看着眼前的焕然一新,他有一种奇特的感觉,“说不清,陌生又很熟悉……”这位年轻时曾参加过大陈岛垦荒的老人,如今还保存着罗堂改建时的照片,说起罗堂的一切,也是如数家珍。对他而言,罗堂,意味着姓氏的归宿。
  2014年清明,罗氏族人照例来罗堂祭拜先祖。喧闹过后,罗启德留下来打扫卫生。他从廊间的一棵白玉兰树边走过,只觉得苍木枯枝,无一点生机。他发现树边的角落下,有黑压压的东西在飞,走近一看,竟然是一团团的白蚁,想来这玉兰树让白蚁蛀空已死。
  罗启德不免担忧,罗堂的建构多为木质结构,白蚁成群可如何是好?他找到路桥的白蚁防治站,工作人员给了两包药,但收效甚微。众人正心焦,一位专家给他们提了个建议——养鸡。
  岁月如流匆匆而过。如今,青龙浦畔,罗堂安静地矗立着。从褪去朱色的木门中进去,廊间,一地落叶映着正午阳光的清辉,干枯的叶片被微风吹得沙沙作响……因一直无专人管理,罗堂有几分萧瑟。树下,几只鸡悠闲地踱着步。说来也奇怪,自从养了它们,罗堂内便再没有了白蚁的踪迹。
  (本文参考《路桥志略》《路桥风情》《路桥历史名人故事》《风雅乡贤·三门人物传记》等)
  (2017年10月16日《台州日报》)

相关链接:浙江台州市路桥区罗氏世系
囗囗囗囗囗浙江台州黄岩洋屿罗氏概况
囗囗囗囗囗浙江省三门县罗氏源流概况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10300
日期:2019/4/9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四川剑阁江石乡、公兴镇罗氏宗谱
下一篇:四川省剑阁县皇后山罗氏族谱简述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