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罗应涛:张问陶诗学思想论纲

张问陶诗学思想论纲
(宜宾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3)
罗 应 涛

  摘要:张问陶接受并发展了明清诗坛的"性灵"说,高扬主体意识,破除沈德潜的儒家封建文学理论和翁方纲的作诗规范;"性灵诗"必须有创作主体之"天真"与表现对象之"天真"自然凝结为具有"天真"艺术本质的艺术本体;"诗发乎情,情触乎遇",作诗的动因"慨然有感于身世之间",这个观点使张诗在抒写性灵之同时,能兼及"天下大义";主张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但张诗的基本风格是"空灵"和"沉郁";崇尚"天才",但非常重视创作主体的修、养、炼。
  关键词:性灵;天真;源泉;风格;天才

  清代乾嘉时期性灵派大诗人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张问陶天赋很高,才华横溢,又阅历丰富,从15岁至51岁谢世,写诗5000首左右,至今尚存3000余首之多。我们今天对张问陶之研究还十分不够,但他的同时代人对他评价很高。名震乾嘉诗坛的性灵派首领袁枚誉之为"倚天拔地之才"。①"磐磐大才子"②顾翰在《船山诗草补遗·序》中称张问陶"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也。"著名诗人洪亮吉称张船山之才为"长安第一"。孙桐生在《国朝全蜀诗抄·张问陶小传》中称张问陶:"所为诗专主性灵,独出新意,如神龙变化不可端倪。近体超妙清新,雅近义山。古体奔放奇横,颇近太白。卓然为本朝一大名家,不止冠冕西蜀也。"
  张问陶的诗论主要可见于《论文八首》、《论诗十二绝句》、《重检记日诗稿自题十绝句》、《颇有谓予诗学随园者笑而赋此》、《题朱少仙同年诗后》、《题方铁船工部(元鵾)诗并呈吴谷人祭酒》、《题法时帆(式善)前辈诗龛向往图》、《代答毕秋帆先生并上近诗一卷》、《题屠琴隖论诗图十首》等诗中。在以上各诗及散见于张问陶大量诗歌中的诗学观点,构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独具卓见、有别于性灵派主将袁枚的诗学理论体系。

张问陶的"性灵"说

  清代乾嘉之际的张问陶不仅接受了明清诗坛"性灵"说的影响,而且从自身之特点出发,又作了发展。他认为,诗歌作品的审美内涵在于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等的感性显现。他在其最早的《论文八首》中就说:"笺注争奇那得奇,古人只是性情诗。""性灵"如灵魂一般贯穿于张问陶整个一生的诗歌创作之中:"剩此手中诗数卷, 墨光都借性灵传"(《秋日》)③,"仗他才子玲珑笔,浓抹山川写性灵"(《题子靖长河修禊图》),"不斗性灵斗机巧,从此诗人贱于草"(《题法时帆(式善)前辈诗龛向往图》),"诗人骨死性情在,时发幽光夺明月"(《拜纳旃先生墓》)。船山诗主"性灵"的观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他三十一岁时写的《论诗十二绝句》和四十九岁时写的《题屠琴隖论诗图十首》中。在《论诗十二绝句》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好诗不过近人情","好鸟鸣春尚有情","只让通才有性情"。在《题屠琴隖论诗图十首》绝句中,他又进一步重申:"诗人原是有情人"。张问陶认为,诗歌审美本质的显现和传达,是诗人"自我"情志向外释放的强烈要求,是诗人情感难以自禁的抒发。
  " 性灵"是什么呢?性灵派首领袁枚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所写的《钱玙沙先生诗序》中有"既离性情,又乏灵机" 一语,可见出"性情"和"灵机"合言,就是"性灵"。性情,或"情",或"真情",指人的本性和感情;这主要是后天感染薰陶的结果。"灵机",指人的天才和兴会,天才受之了天,即人的先天素质;兴会,指触物起兴,是诗人在某种特殊情景下,主客观偶然遇合,各种信息骤然沟通,意象纷呈,文思泉涌的灵感到来时的状况。所谓兴会,一般也说"灵机",或"灵感"。兴会产生主要在于机遇,在于造化。情、性情、气质、个性,这些都是每个人独具而与众不同的。作诗只有从"我"出发,抒写诗人自身的个性、才情,才能发出"新声"。就是天才与兴会,还得立足于个性独异的个体之上。因此,张问陶论诗,既专主性灵,就必然看重诗人自我的作用,尤着重于张扬诗人的主体意识。
  难能可贵的是:张问陶坚信,只要写出自己的真阅历、真感受,诗便是绝对个人化,谁也无法重复的。在《重检记日诗稿自题十绝句·删诗》中,张问陶讲"少作重繙只汗颜,此中我我却相关。"作者所珍重、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因为这些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论文八首》中,张问陶说:"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认为无我之真情实感、真心实意,皆为无用之作。"诗人作事何不可,直使古人来见我"(《题法时帆(式善)前辈诗龛向往图》),说明读古人作品,向古人学习,不是抄袭、模仿古人,而是要被我所化,为我所用。
  张问陶诗中的"性灵",涵盖了三层含义:第一,创作主体所固有的、独特鲜明的情性、个性或天性。这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家"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④从创作过程来考察,客观描写对象要诗人"自我" 去认识、感悟、体验,在诗人的人生经历中去获得。"诗情关岁序"(《秋怀》),"奇诗乱后多"(《冬日游浣花草堂……》),"燕南尘土江南月,尽向毫端滚滚来"(《题张莳塘诗卷时将归吴 县即以志别》),张问陶这些诗,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诗的情思和意象,来自诗人对描写对象的感知、提炼、整合和变形, 在诗人的支配和熔铸下进入诗作。张问陶认为,诗中之境,是诗人"自我"心境的写照,他说:"情真境岂伪"(《怀亥白兄寿门弟二首》),"诗中开悟境"(《黄小松作诗龛图寄法梧门祭酒为题一律》)。黑格尔对创作主体"自我"与对象的关系,说得与张问陶类似:"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由创造者的主体性来的。"⑤"主体性"是由作者"自我"的情性、个性、天性、才情决定的。第二,表现对象(即"岁序"、"燕南尘土江南月")所显示出来的灵性,这是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发现与感悟,即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张问陶认为,创作要处于"天然"状态之下,即审美对象的自然造化与创作主体脱尽尘俗桎梏的超然物外的自在状态之下,创作主体于静观默照之中获得审美对象的"天趣"。而要得"天趣",须待"天机",即对象所蕴涵的天然内质与主体本质因偶然机遇而对象化的过程。"天然"因乎"天机",获得"天趣",从而产生诗的审美素质。"浮云过太空,无心忽相遇。人生随天机,即事有真趣。"(《六月二十八日偶遇亥白兄过东读书楼》)"浮云过天空,"即天然的自在状态下的审美对象。"无心忽相遇",指创作主体在超然物外的"心空"状态之下,与作为自然造化的客体偶然相遇,于是,创作主体即于对象中发现"自己的人生"。第三,主体灵性在偶然机遇下,与对象的灵性相碰撞,物我交融中,直观感悟到宇宙人生真谛。因而性灵是主客体交相融汇而产生的审美境界,既有"天真",又有"天趣"。"缘情"是诗歌的审美本质。"人生随天机,即事有真趣。"(《江南诗意》)不仅要刻画描写出审美对象的天然姿质、风神气韵,还要渲染、烘托出"人情"投射于"物情"之后,产生的天然的审美特征--"性灵"。
  张问陶与袁牧、赵翼等步调一致,反对规唐模宋、依傍古人和与此同时的训诂考据风和选学风,目的就是力主性灵,推陈出新。

张问陶的“天真”说

  张问陶认为,要从"天真"出发,才能真正抒写"性灵"。
  张问陶说:"要从元始传丹诀,万化无非一味真。"(《题屠琴坞论诗图》)即从天地初开的太元之始以来,无论文学描写之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如何新样别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非一个"真"字而已。船山诗论中反复强调:"古人怀抱有真美,夭矫神龙见头尾"(《题方铁船工部诗……》),"江湖原自有闲人,更有闲人为写真"(《题友人江乡小景》),(《作梅花树下僧诗意写照戏题二绝》)。船山诗中经常提及的"天然"、"天机"、"天趣"、"天真"、"真趣",其核心都在一个"真"字,即作出真正的性灵诗,必须从自然本真出发。
  创作主体性情气质的真实是作诗的基本条件。这是"性灵"一派一贯的基本主张。张问陶认为:只有有感而发,为真情而作,抒发自我本真的情感,即作到"天真",才能写出真正的好诗。而为"教化"作诗,"以笺注入诗","以考据为诗",便自然失去创作主体的性情气质、真情实感,也就失去作诗之依凭,因而写出的诗歌便失去诗的本质。船山说:"语不分明气不真,眼中学少伪诗人。"(张问陶《题朱少仙同年诗题后》),这种诗或成了政治理论的说教,或成了故实陈典的堆砌。船山在其诗歌实践中,终其一生创作了大量抒写自我真情实感的力作,抒发了亲情、爱情、乡情、友情、家国之情,创作了大量思乡怀士的诗歌,大量抒发山水之情的诗歌以及为百姓疾苦、民间疮痍奔走呼号的《宝鸡县题壁》、《拾杨稊》、《采桑女》等含有深刻历史内容,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诗歌。
  "天真",也是指描写对象的风神韵味、格调气质的真实。"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陈荫山舍人招同胡城东朱少仙》),只有关心时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对世上疮痍,民间疾苦,于以十分的重视和关心,将其风彩神韵体察于心,经创作主体用性情、气质、个性、才情于以融汇,自然能创作出具有"天真"艺术本质的诗歌来。"莫笑神情如静女,须知风骨是飞仙"(《梅花》),作者要从自我的自然本真出发,去把握对象的神情、风骨,对象"剜心剔骨", 攫取其天然本真的神髓,方可写出别开生面的好诗。"志传安能事事新,须知载笔为传真。平生可笑抄书手,牵率今人合古人。"(《论文八首》)船山认为,不仅写景诗中描写对象必须真实动人,再现历史真实的艺术作品,更要能真实传达历史本来面貌和本质规律的真实,不能硬拉今人去填充古人立下的创作框架和模式。
  创作主体之"天真"与表现对象之"天真",自然凝结为作品艺术本体的"天真"。作者的性情,通过对象的动态美、传神美表现出来,即创造出了具有"天真"审美本质的艺术本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真感情将真景物熔铸起来,达到表现的贴切、真实、自然,正如唐代诗评家皎然评谢灵运诗所言"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就是好诗。
  如何才能达到"天真"的境界?在张问陶看来,第一是创作主体的心要"空",要"闲"。他说:"世缘空处性情真"(《赠沧湄》),"更有闲人为写真"(《题友人江乡小景》)。所谓"空"和"闲",也即审美主体要超越尘俗桎梏而获得一种"空灵"的心境,"空故纳万境,静故了群动"(苏轼《送参蓼上人》)。所以,张问陶又说:"每从游戏得天真"(《论诗十二绝句》),"闲中戏墨多天真"(《题黄佐田同年》)。"游戏"并非任笔为之,是在"不经意"之中,作者随情适性,虚怀世外,将对象的感悟、领略,以乱头粗服写之,不加任何雕饰而得其神髓。其诗情诗境,出于本真,浑然天成,潇酒自然,为"天真"之境界。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也,非画龙也。"第二,诗人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积累。他说:"敢云老马竟知途,看尽寻常大小巫,珍重华严留墨海,诗中一样有衣珠。"又说:"诗发乎情,触乎遇。""一旦触于所遇,形诸吟咏,逐不觉其宛转附物,怊怅而切情。"(《蟋蟀吟·秋燕飞二首序》)。第三,必须仰仗灵感。他说:"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仗灵光助几分"(《论诗十二绝句》),"笔有灵光诗骤得"(《秋夜》)。诗"骤得"于不经意之间,主客体的"天真"便自然呈现出来,臻于诗之至境。
  张问陶的"天真"说具体体现于他的诗歌中,首先是"情真"。"真极情难隐,神来句必仙"(《有笔》),感情真到极处,便会自然爆发而出,如"神龙鳞爪破空来"(《题屠琴坞论诗图》),产生灵感,写出诗仙才能写出的作品。只要情真,就是贩夫走卒随口而出,亦是胜过"抄书手"们"饤饾古人书"的好诗。其次要"意真"。张问陶在《作画自题》中说:"凭空自写意中山。"山,作为真景,要经过诗人用真情真意去加以把握,在主体澄观默察下,熔铸客体,让客体成为主体思想性感的对象化,成为诗人真实感受的贴切表现。他在《自题》一诗中说:"才小诗多复,身闲笔转忙。但留真意境,何用好文章。"真意,是诗人发自本真的感悟。灵感到来,诗人无意识、潜意识中深层的积淀被搅动而翻波涌浪,奔突而出,成为诗人无法遏止而表其"真意"的真诗。第三,要有"趣真"。张问陶认为:"人生随天机,即事有真趣。"(《六月二十八日偶遇亥白兄过东读书楼》)"天机"能使艺术表现真切自然、传神入化,而臻于"化工"之境界。张问陶认为,得乎天机,自然本真,也就有"真趣"、有性灵。第四,情、意、趣要"真景"才能显现出来。"传神不以貌,下笔如有诗。收取残宵眼前景,--变化神明之。"(《小除日与稚存》)写景要"传神",传达描写对象的风貌神彩。但传神不是一般地模山范水,简单地描摹山光物态,而要突出其特征,得其丰神,所以诗人说"传神不以貌";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的性情气质投射于对象,在主客体融合中涌出性灵,形成审美意象,达到"一痕花影一痕秋"的天真境界、审美高度。张用"景",有自然山水之景,"浓抹山川写性灵";(《题子靖长何修禊图》),更有"此身真阅历",诗人之感受体验。第五,要"语真"。船山主张用真语写真景,传真情,达真意,得真趣。张问陶在《除夜五鼓将入朝独坐口占》中说:"即此眼前真实语,也通诗境也通禅",独坐冥想之中,有了诗意,有了感悟,用真实语言传达出来,就是好诗。诗人认为"雕文镂采太纷然"(《论诗十二绝句》),主张"母绮语"、"尚清歌"(《雨后与崔生旭论诗即次其旅怀一首之韵》),"漫语讕言却近真,乱头粗服转丰神"(《莲花寺马器之筵上》)。诗的语言要清新、淡雅、朴素、自然。

张问陶的源泉论

  船山认为,创作的条件或创作之前应作的准备应是:要有丰富的人生履历,要有宽广远大的视界,要加强自身人格气质和艺术等修养,要勤奋地进行艰苦的创作实践。如此,诗中自会出现衣中之珠一样灿烂光辉的名篇佳作而流传后世。张问陶认为:艺术创作虽是艺术家个体精神的创造性活动,它所反映的对象,归根到底只能是社会生活。只有现实社会触动激发了诗人的内心感情,才能成为他创作的巨大动力,推动他发而为诗歌。如前苏联当代美学家卡岗所说:"艺术是它所属文化的反映和代表,""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认识自己,并且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它所反映的世界。"⑥
  船山青少年时代,艰苦的生活和困顿的处境炼就了他不同寻常的人生识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使他不断探索创作实践,这为张问陶诗歌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在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所写的《蟋蟀吟·秋燕飞二首序》中说:"诗发乎情,情触乎遇,哀乐殊致,比兴生焉。蟋蟀在堂,《魏风》有岁暮之叹;燕燕于飞,《邶风》有差池之泣。而且申旦不寐,哀彼宵征;翩其怀旧,木叶黄落,其人莫不有如泣如诉之情,抑郁于中而无端以自见,故一旦触于所遇,形诸吟咏,逐不觉其宛转附物,怊怅而切情焉。矧予客子畏人,饥寒飘泊,伤离送远之情,较诗人所遇殆有过者。当夫秋风乍起,庭树萎然,络纬夜啼,颉颃下上,凄戾之音,憔悴可怜之状,神色飞动,慨然有感于身世之间,虽欲寻至乐于《南华》,谱无愁于乐府,岂可得哉?"张问陶在这里特别强调作品中所抒之情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之自然流露,是来自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之感受体验。在张问陶看来,有"饥寒飘泊,伤离送远"经历的人较之所谓"诗人",情感来得更为强烈真挚。这种真实、自然的流露,不是学习和模仿他人能得来的。张问陶还在《蟋蟀吟》中指出:"《诗》三百篇,大抵贤人发愤之所为,千古穷愁同一致,后啼与前泣,不待相摹追。"真正贯通古今,透辟入理。
  从乾隆四十九年(1784)春起,张问陶就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南船北马的飘泊生活。"衣染泰山云,帆回洞庭浪","足迹半人寰,舟来随所向"(《题同年洪稚存亮吉卷施阁诗》)。他三度赴京求取功名,历经鄂、豫、冀、鲁、苏、皖、陕数省,足迹遍历大半个中国。 数过长江三峡、剑门、栈道、秦岭各地,遍游沿途风景名胜、雄山巨川,丰富的游历开阔了诗人视野,壮丽的山川陶冶了诗人胸襟,香南雪北的生活浸润诗人的情怀和诗笔,使他的诗歌由前一个时期的抒写个人抱负转而为更广泛地表现南北山川之美、羁旅飘泊之感及怀乡念亲、悯民忧国之情。诗人的诗歌理论是从其艰苦的生活和创作历程产生的,又用其毕生的勤苦实践加以证明。坎坷的人生和曲折的履历,使张问陶在诗学思想上与袁枚接近,而在诗歌创作上却独树一帜。所以,朱文治在《书船山纪年诗后》说:"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随园毕竟耽游戏,不及东川老史臣。"在比较袁枚、船山诗作上,此诗一语中的,至为公道。
  前人认为"空灵"、"沉郁"是船山诗的主要特点。这是和船山崇尚"性灵"的诗学观念,以及他关心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人文情怀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使得船山的诗于陶写"性灵"之同时,又增加了深厚的社会历史内涵,或曰其"性灵"中充盈着饱满的历史意识,而不仅仅局限于专意摹写一已之喜怒悲欢,能在抒写"性灵"之同时,兼及"天下大义"。这便增强了船山诗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

张问陶的风格论

  张问陶首先强调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应该多样化。他在《题屠琴隖论诗图十首》之八中说:"也能严重也能轻,九转金丹铸始成。一片神光动魂魄,空灵不是小聪明。""严重",指严谨、凝重、沉雄、沉郁之类,在美学范畴上指阳刚之美,或通常讲的壮美。"清轻",清新明快,轻柔明丽,在美学范畴上指阴柔之美或通常讲的优美。一个作家应该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能刚能柔,刚柔相济,既可沉雄凝重,也可轻柔明丽的多样风格。而要形成多样的风格,一要作家在生活中锤炼自身,在曲折复杂的人生历程中充实和丰富自己,在诗歌创作艺术中刻苦实践,如九转铸金丹般的锻炼,而不能靠一时的小聪明;二要在创作实践中触发灵感。灵感是形成作家创作独创性的重要条件。在"一片神光动魂魄"的头脑高度亢奋、各种信息纷呈,思路完全沟通的情况下,沉潜在作家意识底层的个性、气质、秉赋、精神就能充分显现出来,从而形成作品鲜明的风格特征。
  他在《赠邵五》一诗中称赞邵葆祺诗作的多样化风格:"或严如天神,或丽好女,或如锦绣缎,或如黑风雨,如鬼叫墟墓,如囚叹囹圄……。"船山还在《题方铁船工部(元鵾)诗兼呈吴谷人祭酒》一诗中称誉铁船的诗既有"秀语",又有"雄辞":"秀语生花灿欲飞,雄辞脱手坚如铸。五言七言兼乐府,寻常格律腾风雨。"船山本人的创作就兼擅各体,风格多样。其诗作中,在有凄楚愁长的《拾杨稊》、《采桑曲》、《得内子病中札》等作品;有沉郁顿挫的《宝鸡县题壁十八首》、《乡愁五首》、《乙巳八月出都感事》、《芦沟》等作品;有深情绵邈的《除夕怀人》、《过阳湖怀稚存》和辞官之后不忘莱州百姓的《感事诗》等作品;也有明丽天然、清新淡雅的《阳湖道中》、《晚泊镇江京口驿》、《即目》、《题友人江乡小景》等作品;还有不少或雄浑豪壮或潇洒飘逸的诗歌,如《壬子十二月六日与亥白兄携酒游凌云山》、《醉后口占》、《出栈》;也有如李长吉凄艳诡谲诗风的《两生行》、《壬子除夕与亥白兄神女届祭诗作》等作品。船山为诗既能作典雅端丽、妍美隽妙的"秀语",又能铸伟美刚劲、激情澎湃的"雄辞",兼有阴柔与阳刚之美。随着人生履历和创作实践的丰富,船山诗风格也呈多样性展示出来。
  一个作家多样化的风格中,一定有主要的、一贯性的基本风格。张问陶亦是如此。清代张维屏《听松庐诗话》、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张船山先生事略》和徐世昌《晚晴移诗汇·诗话》中,均一致认为张问陶诗的主要风格为"空灵"、"沉郁"。这与张船山力主"性灵"的诗学观念和他平生亲历及关切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人文情怀分不开的。
  作为力主性灵的大诗人张问陶,一方面继承了明末公安三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要求作诗必须"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崇尚"性灵",标举性情,反对缺乏真情实感的复古模拟,因而能独出新意,另辟一境,成为清代性灵诗派的重镇之一,与袁枚、赵翼一起被称为乾嘉诗坛"性灵派"三大家。而张问陶一生,虽科举及第,跻身官场,朝庭却始终没有降大任于他。他的诗中相当部分是抒发处于"冷宦"位置上的感受和心情的。处此无奈之境中的诗人,不得不将热烈的入世情怀和济世报围的宏大抱负加以消解和淡化,不得不将落寞的苦恼转化为闲适的乐趣。他努力去寻找和体味闲居乡野世外的超然之乐,用以调节失衡的心境和排遣落寞的情绪,进而更以"薄宦"的脱俗自慰,以"宦隐"为乐。"保此清衔过百年,散朝时拂浣花笺"(《冬日寓斋即事》),"笑倚闺人课娇女,宦情消向百花间"(《宦情》),"胸中别有闲邱壑 ,不受京华一点尘"(《赠同年顾容堂王霖》)。诗歌理念上的力主"性灵"和生活中不得不去寻找的"闲情逸趣",使张问陶努力去追求诗中轻松洒脱的境界,努力向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们靠拢,因而,"空灵"便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了张问陶诗的一大特色。
  然而,张问陶毕竟出身于世代仕宦之家,读书做官、济世安民是他自幼以来终生不泯的心愿。他做京官近二十年里,虽然俱为闲职,但他强烈的参与愿望和忧患意识始终不曾消释。他在嘉庆六年(1801)38岁,即作京官闲置11年之后,写道:"俯仰看浮世,雄心未肯灰。"(《秋怀》)嘉庆十二年,他44岁时,还说:"千波早破升沉想。百药难回少壮心。"(《正月二十一夜与朱素人……小饮》)而清庭已潜伏着严重危机,由中天而走向末世。贵州铜仁苗族起义,白莲教先后在湖北、四川、陕西等多处揭竿而起,声势浩大。在此天下大势之中,张问陶为功名之求,为衣食之忧,南船北马,"年年万里行"(《十二月十日发成都留别内子》),一生"足迹所至,几半天下",历尽人间辛酸。于是"燕南尘土江南月,尽向毫端滚滚来"(《题张莳塘诗卷时将归吴县即川志别》)。现实生活成了他诗作不竭的源泉,诗思滔滔涌出,抒写风雅之怀,在"性灵"中充盈了饱满的历史意识,能兼及"天下大义",遂有"沉郁"之风。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只有"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灵感出现,才能创造独具风格之作。张问陶充分注意了这点。他认为灵感到来时,天机启动,想象和联想发挥到极致,诗思泉涌,审美意象便破空而来,极具个性化的独特风格的诗便产生了。他说:"一片神光动魂魄","神光"即"灵光",就是灵感。张船山讲的灵感之来是:"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奇句忽来魂魄动,真如天上落将军"(《论诗十二绝句》),"笔有灵光诗骤得"(《秋夜》),"心直与天谋"(《使事》),"醉后诗魂欲上天"(《醉后口占》)。船山论灵感到来时诗歌创作中的想象,既形象、生动,富有活力,又有气势。

张问陶的天才论

  张问陶认为:作诗要靠天分,不靠痛苦的冥思苦想或刻意的雕文镂彩,有天分诗不计流传而自传千古;若是"劣伯",无论如何辛苦,写出的诗只能"祸枣灾梨",没有存在的价值。张问陶在《题屠琴隖论诗图十首》之七中指出:"妃红俪白想千年,祸枣灾梨亦惘然;辛苦啖名皆劣伯,仙才何暇计流传"。船山在《论诗绝句》中也写到相类似的意思:"雕纹镂彩太纷然,开卷沉沉我欲眼。人口数联诗好在,不灾梨枣亦流传"。
  但是,所谓"天资"、"禀赋"最初都不过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倾向,一种萌芽",它的成长、发展和实现决定于社会环境和其他种种条件,决定于人们持久不懈、专一而不傍骛的努力,决定于人们经久不衰、挚着虔诚的兴趣。张船山强调"仙才"(也就是"天才")包括的内涵还要宽广,除了先天资质禀赋的优异外,还包括融有"天真","天然","天机","天趣"在内。无论主体、对象、艺术表现还是艺术作品本身,都要力求做到本真状态,自在状态,超然感悟,随性渲泄。
  是否如此就是天才?船山认为作诗要仰仗天才,但必须经过诗人的艰苦奋斗,即"修"、"养"和"炼"。"修":"修心参内学,经世耻空言"(《中年》之二)。"养":"金石图书养性情"(《文泉孝廉以诗送行赋此留别》),"君有烟霞养性灵"(《寄亥白兄兼怀彭十五》),"宽闲养性灵"(《六月三日送吴季达同年入盘山读书》)。"炼":"百炼功纯始自然"(《论诗十二绝句》)。这种"天才",既关乎"天真","天然","天趣","天机",是主体对客体的随情适性的感悟,必关乎造化,即自然和社会人生。"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饤饾古人书"(《论诗十二绝句》)。船山先生用他的创作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如:"老屋生前破,奇诗乱后多,无家寻弟妹,有泪哭干戈。沟壑谁收骨,乾坤许放歌。锦江空岁月,留滞恨如何。"(《冬日游浣花草堂……》),"燕南尘土江南月,尽向毫端滚滚来"(《题张莳塘诗卷将归吴县以志别》其二),"诗情关岁序,秋到忽纷来"(《秋怀》其一)。船山认为:诗之情思、意象来自随情适性的人生体验和自然与社会人生的天供地献,有此,方得成"天才。"
  船山还说:"名心退尽道心生,如梦如仙句偶成。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论诗十二绝句》)"名心"即名利之心,"道心"即是悟道之心。所谓"悟道", 是诗人以道喻诗,一方面,指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而参透人生哲理;另一方面,也指随着创作经验的丰富而参透了诗艺的精髓。要"修"、"养"、"炼"出作诗"天才",必须"胸中成见尽消除,一气如云自卷舒"(《论诗十二绝句》之三)方能在作诗时让"天籁"自鸣,"天趣"自足,使诗从性情中自然流露出来。

  注释:
  ⑴袁枚:《答张船山太史书》,《船山诗草·附录》转引自《小仓山房尺牍》卷九。中华书局编,1986年出版。
  ⑵袁枚:《答张船山太史寄怀即仿其体》,出处如⑴。
  ⑶《船山诗草》中华书局编,1986处出版。凡以下张问陶诗,均引自本书。
  ⑷《艺术论》第47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⑸《美学》第一卷第372-374页
  ⑹转引自彭吉象著《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

  作者简介:罗应涛(1942-),男,汉,四川筠连县人,宜宾学院教务处, 教授。 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4881
日期:2006/6/11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罗应涛:论张问陶的性灵说
下一篇:罗应涛:《巴蜀古文选解》前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