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詔邑伯六公派系台灣開基祖十世祖羅晚公名隊號子群
首頁 伯六公派下 開基祖派下 台灣羅氏 羅氏源流 族譜家譜 賴羅傅聯宗

賴羅傅三姓聯宗歷史淵源

賴氏之起源,係因紂王無道,周武王命弟叔穎率兵討伐,功成,叔穎退居河南賴地,武王念其功勳,乃就賴地封為賴國,並賜以侯爵,後世子孫遂以賴為姓,以叔穎為一世祖,迨至十四世添公為楚靈王所滅。賴羅傅均發源于中原,毗聯而居,已歷數百年,彼此均具有姻戚關系。賴氏當此患難之時,除主持國政之人奔赴湖北建立流亡政府外,其餘宗人以攜家帶眷,奔走不易,為避免楚靈王之殺害,因而歋倚附于羅傅二氏者甚多,逐改賴氏為羅傅二氏,其後局勢穩定,楚國雖停止殺戮,然已歷時數代,子孫眾多,混淆不清,均未再復賴氏之原姓,因是三姓逐相議不通婚姻,以表示同氣連枝之意,是賴羅傅三姓自來即具有血統之親,由此可見一斑。

賴傅二氏在菲律賓自來即以同宗相視,賴羅傅三姓各有其悠久之歷史,故在國內尤其是閩粵兩省之宗親,見面時常以「親堂」見稱,即可知三姓數千年來即具有血統關係,以後歷經若干艱險,又能本同宗手足之義,患難相依,較之異姓結義金蘭之關系,大不相同。

賴羅傅關係建立於周的時代,當有可能。據文獻通考﹕「叔穎,武王之弟,封於賴國,錫侯爵,後叔穎之子孫,因魯昭公四年楚子入賴,遷于鄢。」「我祖匡正公,有功於周,受封於羅,地方五十里,當其時與隨、鄢、鄔、鄢數國,為唇齒之邦,輔卓相依。」又羅氏譜載﹕「我祖匡正公﹔生於商紂八年,因輔周伐紂有功,武王三年,封地宜城,世襲子爵,國於羅水之陽,故國曰羅。」年代與賴之叔穎同,以此觀之,賴羅關係益深。

春伙傳載﹕「我祖班公,生於周宣王三十七年,世襲子爵,守宜城,楚屈瑕敗於羅,因前二年,楚曾敗鄢師於蒲騷,前一年楚又伐絞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為羅人欲伐之,使大夫伯嘉諜楚師,楚啣之,而小視羅,推伯比知其驕兵必敗,遂見楚子,請濟師,不聽入見夫人鄧曼,轉告君,使賴人追之,不及。師及鄢,亂次以濟,且不設備,羅與盧戎兩軍夾玫大敗之,莫敖縊於荒谷,群師囚於治父,而國賴以存。」此段有關賴羅關係叉一見證。

羅、賴關係較切,而傅姓則似與賴姓淵源較深。惟查傅與賴羅原亦同屬姬姓,按姬氏為周文王之姓,其同出一脈,益可斷言。故賴羅傅宗親會會歌有云﹕「賴羅傅,我宗親,休戚相依齒與唇,不論富貴,不論清貧,同是文王後代人。」之語,就此以觀,賴羅傅三姓關係之密切,更灼然可見。再查廣東省南海西樵地方亦有羅傅同村,親如手足,互不通婚之事實。由此可知賴羅傅聯宗之結合,由來已久。

高雄市賴羅傅宗親會
第一屆理事賴金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