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首页
罗氏留言
罗氏家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首页
罗氏家族
罗氏家话
罗氏家传
罗氏家书
科技天地
它山之石
罗氏家园
→
罗氏远祖
→
罗氏远祖
0000
罗子国及其子民之迁徙
罗子国及其子民之迁徙
作者:罗耀光
族谱记载: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功者之同宗异姓者,封候、伯、子、男七十二国。我匡正公受封子爵罗国,地方五十里。当是时,与随、郧、鄢、绞数国为唇齿之邦。亦有记为罗氏先祖 匡正公为周王显官,周武王九年奉命征南有功,封安南罗国公。但罗子国之初封地有房州(房陵,今房县)和宜城(包括南漳)二说:前者有《姓氏急就篇》称:“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国为氏。”《姓解》云:“罗,按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姓孝》亦云:“罗国,即房州也,后灭于楚,以国为氏。”后者有《水经注》记:夷水“东南流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路史·国名纪丙》亦称罗子国“在襄(阳府)之宜城。”《读史方舆纪要》记:宜城县“罗川城在县西二十里,春秋时罗国地。”《寰宇记》则记:“南漳县东南八十里,楚使莫敖伐罗谓北(罗国城)。”
文献记载:世 今河南罗山县罗山一带,以织网捕鸟为生的罗部落。在商代中叶,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残余势力的荆楚和罗部落(楚之先王熊绎开拓于今南漳县西之荆山,故称荆楚)。罗部落则随荆楚避而西迁,远徙荆楚部落迁居地北面之今甘肃正宁县附近之罗山、罗水一带。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罗子国,其首领大罗氏在西周任网捕鸟之小武官。后受周王朝之侵凌所迫,又随荆楚回迁到今湖北房县。此处位于神农架原始林区附近,仍以捕鸟为生,居地分散,故房州和正宁均未筑罗国城。但是罗国子民世居地,正宁有罗山、罗水、罗川县等地名,房州在西魏时曾置罗州。
东周时,罗国子民又从房州东向走出山林,徙居汉水之滨平原地区,转而从事农业,筑城居之。在今南漳县东南45公里之安集镇邓家咀村罗家营,近年考古发现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罗国城遗址,宜城县西和南漳县东南之罗国城为同一城(《襄樊文物史迹普查实录》和《襄樊市志》)。故房州和宜城均非罗子国初封地,宜城或南漳之罗川城是东周罗国城。
《左传》记桓公六年(前706年)楚武王侵随;桓公十三年(前699年)春,楚武王伐罗而大败于罗;庄公四年(前690年)春,楚武王再次伐随;庄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伐申过邓。考随国在今湖北随州市;邓国在今湖北襄樊市北,城址在樊城北约6公里处;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根据随、邓、申和罗、楚五国之地理位置,楚武王不会绕道或灭罗后去讨伐随国,否则怎能在败于罗之前去侵凌随国,而伐申过邓首先必须通过罗国。故楚灭罗是在楚伐罗而大败罗之后,至楚伐申过邓之前,即前699年到前688年。汨罗市和湘阴县志均记为前690年楚灭罗,而该年楚武王伐随卒于军,则楚灭罗约在前690年前后。《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罗,熊姓国。”《路史》亦称:“罗,熊姓罗君也。”《世说新语·方正》注引《罗府君别传》:“(罗)盖楚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族焉。”《万姓统谱》则称:“罗本妘姓,以国为氏。”故罗国子民有熊和妘二大姓,亦有郭姓等,灭国后子孙则以国名为姓氏。
《水经注》记:枝江“其地,故罗国,盖罗徙也。”《路史》记:“初国宜城,后徙枝江。”《通志·氏族考》亦记:“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罗子国被楚灭后,将其子民迫迁枝江之年代,文献无征,但有文献记载是迫迁于枝江东北。《史记·楚世家》记:武王“子文王熊赀立,始者郢。”(当时楚都皆称郢)《读史方舆纪要》记:枝江县的“丹阳城在县西,亦曰丹阳迁此,仍曰丹阳是也。”一说是“楚文王迁至枝江东北沮、漳二水会流处。”《水经注·沔水》记:“楚文王十年迁都郢。”即今荆州市城区西北之纪南城遗址。则《史记》所记的楚文王即位后始都郢,是枝江的丹阳城,系过渡性都城。为了筑建荆州郢城需要的大量劳动力,而将罗等灭国子民,迫迁至郢城很近的枝江东北。筑城告竣,楚文王又由枝江的丹阳城迁都郢城,筑城之枝江罗国子民靠近郢都,“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则远徙罗国子民。《汉书》应劭注:罗县“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史记·楚世家》记楚文王在位十三年,《左传·庄公十九年》则记在位十五年)《路史·国民纪丙》记:“今潭(州)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汨罗市志》记:“楚文王十年(前680年),罗子国遗民被迁至湘水流域,筑城于汨罗江尾闾南岸,名罗城。”《平江县志》亦记:“楚文王十一年(前679年,罗子国从湖北枝江徙于今平江、湘阴、汨罗一带。”则楚文王迁都郢城之当年至次年,即迫迁罗国子民于湘水流域。居枝江时间短暂,又是亡国筑城之民,没能建城而居。
《汨罗市志》又记:“东周灵王二十四年,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罗子国遗民领地整理田制和军赋,丈量登记田土、山林、草地、湖沼。秦始皇元年(前221年)以其领地置罗县,隶长沙郡,县治设罗城。秦、汉、三国、晋均置罗县,南朝梁一度置罗州,陈、隋复置罗县,唐武德八年(625年)并入湘阴县,罗县建置达846年。罗城、夹城(夹上城)、长乐镇古城、玉笱山、程江城、白茅城(均为罗氏世居地),均先后分别设置过州(罗州)、郡(岳阳郡)、县(罗县、玉山、湘阴)治,并建有城池。”1957年在今汨罗市城区西4公里处的河市镇罗城村发掘的古罗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罗城遗址,与罗国子民迁徙至此建城的历史吻合。湘阴族谱载:“迁枝江祖为秀扬公,耻国为所灭,愤恨交集,隐而不出(隐于松滋县一柱观侧,今尚有罗公州)。迨楚文王复徙其嗣凌甫公于汨(罗),先筑夹上城(夹城,遗址在今汨罗镇夹城村)居之,后因无水,在小洲上筑罗城。以罗世居其地,厚泽人民如明土,知县之类不能更也。”1978年在长沙近郊曾出土有西汉印章“罗长之印”,则为罗氏主族人任县长之有力物证。“秦时君用公为黔中郡铁官(注:《湖南通志》引录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为武陵令。今考证汉初始以秦黔中郡改置武陵郡,隋始以汉之临沅县改置武陵县,今常德市区。而秦代在产铁地置有主铸铁之‘铁官’;族谱亦载是铁官,在古罗城南有铁罗坪,为其当年鼓铸处,符合史实;况且一县之长,怎能亲自去运官铁,故君用公是铁官),运铁至京师,舟覆洞庭。子二女一,女寻尸不获,与弟俱沉于水。长子珠公由叔祖柏、茶二公抚养成人,发迹豫章后以永芳公为主族人和罗县之县长。永芳公生三子,因命长子程远徙居长乐(今汨罗市长乐镇有古城遗址);次子程江居玉池山之北(今汨罗川山坪镇常公村之常公桥东侧程江城遗址);三子程鹏仍居罗城,襄父治理罗县。东汉安帝时封邓骘为罗侯,因迁程鹏之后于夹上旧城,迁程远之后于平江,迁程江之后于白茅城(遗址在今川山坪镇茶场)。邓骘国除,程鹏后裔仍归罗城,至唐时始迁散,誓遇桥落业,子孙不忘祖泽,其迁居地皆有古罗、铁罗之地名。
罗耀光撰 2005年7月
【作者简介】
罗耀光 汉族,1927年生,湖南新邵县人,罗氏通谱网编委会成员。前湖北农学院(现华中农大)植保系毕业,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员、讲师、副教授。省首届优秀教师,曾任省植病学会、植保学会理事,怀化地区植保学会名誉理事长。稻瘟病防治等的研究成果曾获湖南、农业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个。编著三本60余万字,印数11万余册。主编了全国普通中专和农民中专植保教材各一本,共120余万字。近年返乡潜心考证重修族谱。联系电话:0739-3580671
罗氏资讯
oooooooooo
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
罗氏家园
阅读:
7098
次
日期:
2005/9/7
【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大
中
小
】
上一篇:
高级讲师罗章成
下一篇:
礼部员外郎罗衮及其诗三首
>> 相关文章
·
罗姓的起源和罗姓祖先的故事
·
企生公列传
·
罗国及其君主世系
·
春秋时代的罗国
·
罗氏先祖祝融传闻
·
庐陵秀川罗氏始祖崱公世系
·
网开三面与楚国罗国至亲族源
·
秀川先祖十二公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
0
用户名:
密码: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关于本站
家园首页
家园邮箱
友情链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家园管理
家园地址:
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
罗良富
技术支持:
Assume
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