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庐山谈往

庐山谈往

作者:罗致鸿http://www.luos.org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它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景色秀美,气候宜人,是闻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庐山本是文人的天地,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朱熹、唐寅、徐霞客等文化圣贤都登临过庐山。但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庐山已不是文人学士卧听山风的地方了,越来越多的政治活动和军事决定在这里出炉,庐山已经变成影响甚至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的决策地。
  古人上庐山,自然很艰苦。他们只能依靠两条腿,爬山涉溪。而今天人们都是坐着汽车上庐山的。2011年春,我远游九江,登临庐山,至今追忆,诚不失为难得之游历。
  我是在九江火车站附近搭上一辆旅游巴士上的庐山。上庐山虽然走的是柏油路,但庐山的公路又陡又窄,往来车辆必减速错车,双方才能通过。登庐山要转上百个弯儿,我坐的巴士像上足了发条似的一圈一圈盘旋而上,回视一座座山包被行进的汽车踩到了脚下,心里便涌出唐代大诗人杜甫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鄱阳湖!”邻座一游客惊呼。由车窗极目眺望,白云舒卷,江水波光粼粼,明丽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在眼前……
  巴士喘着粗气“吐吐”地一路盘山前行,车里闷热,我取出父亲送给我的折扇轻摇起来,邻座一位老先生看着扇面儿上的毛笔字,问我:“好字啊,是你写的?”我摇头,说:“这14个字是我父亲写的。”我轻声吟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操江西口音的老先生说:“好字啊,是读书人写的字。” 老先生是爱说话的人,拿着《李可染山水画册》,是九江的画家。
  巴士从九江火车站开到庐山山门前大概用了一个钟头。一下车,我便加快脚步向庐山深处走去。我要去畅游心慕的名胜。首先要去遐迩闻名的西林寺。建于东晋的西林寺因北宋大词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而名扬四海。苏轼的绝句刻在一道墙壁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900多年前,当过杭州通判的四川眉山人苏轼来到西林寺,流连中,东坡先生挥笔写下这首传颂千古的诗篇。苏轼政绩卓著,其诗词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林寺游人寥寥,格外幽静。坐在古刹的石凳上,不禁想起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记得父亲曾经说过庐山的西林寺,老人家说:“西林寺古得很。”“西林寺古得很”犹然在耳,我用四川话轻轻读出声来,悲伤之情涌上心头,父亲去世一年多了。
  由于对中国现代史有着极大的兴趣,游西林寺后,我参观了“美庐”。
  在没上庐山前我就对曾经发生在庐山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留存了一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后的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先生在庐山对158位社会名流做了题为《最后关头》的内部讲话,宣言:“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两天后的7月19日,蒋的庐山内部讲话通过《中央日报》向全国公布。
  要去“美庐”并不难,你可以从庐山牯岭街起步,沿着长冲河畔慢慢走,慢慢找,没多久,便来到河东路180号门前。放眼望去,“美庐”别墅掩隐在一片绿荫深处。“美庐”最初门牌号码为“脂红路13号”,据传深受西方教育的蒋夫人对“13”这个数字有些忌讳,遂把门牌改为“脂红路12号B栋”,对岸的别墅则为“脂红路12号A栋”,以做区别。
  “美庐”是一栋精致的英国卷廊式别墅。这栋别墅的一楼是蒋夫人的卧室、会客厅、画室、琴房、餐厅和侍卫室。二楼是蒋先生的卧室、办公室、侍从室和会议室。“美庐”最让人喜爱的是那绿门、绿窗、绿廊、绿栏、绿柱,连原本灰褐色的石墙,也因为爬满了常春藤而变为绿墙矣。1934年,蒋先生为“美庐”设计建造了副房。蒋夫人在副房的墙根种下了从美国带回的凌霄花,这种夏季开深红色喇叭花的植物,增添了“美庐”的柔美。据说,就连“美庐”庭院里的毛竹、箬竹也是蒋先生从老家奉化溪口运来亲手栽种的。1946年7月,抗战胜利后,蒋先生和蒋夫人重返庐山。蒋夫人又在竹林后面建了一个面包房。这样在与客人相聚时,就可以吃到刚烤出的香喷喷的面包了。抗战胜利带来的短暂喜悦像诱人的面包一样使蒋夫人沉醉。“美庐”庭院中生长着一对连理共根的金钱松,高俊挺拔,直冲云霄。1947年夏,这对亭亭如盖的连理树突然变黄,树杈枯萎。经过治疗抢救,据说是采用了土办法在树周围埋下了几十斤煮熟的黄豆,才使金钱松重现绿色。但历史是耐人寻味的,事隔一年后的1948年8月18日下午,四面楚歌的蒋在庐山官邸提笔写下“美庐”这充满玄机的两个字后,便依依不舍上轿下山去了。史料记载,这是蒋先生离开大陆前最后一次来到庐山。当时,蒋先生与夫人在“美庐”只住了十天。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葛鲁恩写道:在庐山,“他曾经步行到含鄱口远望山下的景色以及江水泛滥了的平原,他穿着灰色长衫、软木帽、玄色布鞋,最喜欢和夫人在黄昏的微光中散步”。
  对于题写“美庐”这两个字,虽然后人认为蒋先生是在赞美舒适的庐山牯岭官邸、还有夫人宋美龄,可是蒋对庐山的真实感悟会是什么呢?也许你能拨开层层庐山云雾,看清中国历史的神秘面目。
  网上有这样的叙述,就在蒋先生退往台湾11年后的1959年6月30日凌晨,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先生第一次上庐山便下榻“美庐”。富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毛主席大步踏进“美庐”,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声说道:“久违了,蒋委员长,我来了!”登上庐山,正是红日初升之时。诗人毛泽东抑制不住兴奋的情绪,一气呵成了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主席住进“美庐”别墅的第二天,突然听见庭园里响起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服务员告诉他,是石匠在凿蒋介石手书的“美庐”二字。毛主席叫秘书出去制止,说:“这都是历史了,不会因凿掉而消失。”
  网上绍介,1959年7月至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1961年,有关部门专门为毛主席在庐山芦林湖畔兴建了“芦林一号”别墅,是年8月至9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8月至9月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主席白天、晚上在“芦林一号”办公、开会、游泳,凌晨仍然要到“美庐”休息。可见,毛主席并没有排斥老对手曾经住过的这栋石木结构的两层小楼,相反,他很喜欢“美庐”的环境。
  “美庐”是国共两党最高领袖都居住过的惟一别墅,历史上绝无仅有。它建于20世纪初,本是一位英国女士的房产,后来这位叫巴莉的女士把这栋房子转给了蒋夫人。“美庐”别墅背依大月山,面临长冲河,环境清幽,花木扶疏,至今已默默屹立百年,它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据说,蒋先生和蒋夫人住进“美庐”的时间是1933年8月8日,此后,除八年抗战,他们几乎每年夏天都要登上庐山入住“美庐”。网上说,毛主席一生乐山却很少故地重游。井冈山是他开创的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只回去过一次。延安宝塔山,他一次都没回去过。惟有庐山,他一而再,再二三地登临。毛主席和蒋先生为何如此偏爱庐山呢?我想,老百姓的精神需要休息、娱乐,毛、蒋二位先生亦何尝不如是呢?
  看到一本书上说:“1957年4月16日,毛主席在欢迎伏罗希洛夫的国宴上公开宣布:'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该书写道:“台湾日月潭的涵碧楼为蒋先生的行馆。在涵碧楼纪念馆的说明词中有这么一段不寻常的话:'民国五十四年(引者注:即1965年)7月20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涵碧楼,听取曹(曹:指国共密使、香港作家曹聚仁先生)密访北京报告,形成一个与中共关系和平统一中国的谈判条款草案,当时称'六项条件'。其中第一条即为蒋介石仍为中国国民党总裁,可携旧部回大陆,也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北京当时建议以江西庐山做为蒋介石的'汤沐邑',意即台湾最高长官在中国大陆的起居与办公之地。'”这本书还说:“曹聚仁在来台前,曾赴北京,面见周恩来,周恩来托曹聚仁转交给蒋介石一封信,信中,还附有毛泽东写给蒋介石的一首《临江仙》词,内中的'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表明了毛泽东期待蒋介石归来。然而,由于紧接着中国大陆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中国大陆泛滥,蒋介石对于回归大陆产生了怀疑,从此国共秘密谈判再度中断。”
  我上庐山春意正浓,走在如诗如画的花径,忽然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生在庐山留下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谁能说世间难觅桃花源,庐山便是一代政治家向往的地方。

2011年4月,庐山初稿00000000000
2017年6月,青岛修改、补充00000000
2018年4月,眉山改定00000000000

后记
  据说,蒋公喜爱美庐、爱庐、清庐、澄庐。
  2011年4月16日上午,天晴。笔者到庐山览胜,参观了美庐。
  2011年6月8日下午,天热。笔者到上海东平路参观了爱庐。
  四明山支脉雪窦山南麓的溪口镇位于浙江奉化境内。溪口是蒋公的故乡。这里青山蓊郁,剡溪流淌而过,为山明水秀之所在。2018年11月1日中午,天晴。笔者到溪口,参观了蒋公的出生地玉泰盐铺──清庐。
  清庐东侧不远处是蒋氏故居,即蒋公祖宅“丰镐房”。是日下午,在游人如织的“丰镐房”门前,笔者遇到了一位穿着灰布长袍、黑色皮鞋,手持文明杖的蒋公扮演者。“你的神态很象蒋先生,没有舞台痕迹。”笔者对这位特型演员说。“我避免的就是这个。”这位“蒋先生”微笑着说。“你一定要去妙高台看看。”临了,气宇轩昂的“蒋先生”回头指着雪窦山和笔者说。
  2018年11月3日下午,杭州零星小雨,西子湖畔,笔者在雨中参观了澄庐。
  2018年12月24日至28日,湖南台播出了五集文献纪录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故园长歌》。该纪录片说:“韶山冲诞生了毛泽东,湖湘大地是毛泽东的滋养地。在这块土地上,毛泽东最终确立起他的家国情怀和革命志向。”
  2019年4月13日中午,下雨。笔者到韶山冲,随络绎不绝的游人参观了毛先生故居。
  韶,美好之意,韶山亦即美丽之山。毛先生就诞生在美丽的韶山。
  ……
  1949年,退至台湾的蒋公已是62岁的老者。他注重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实行了和平的土改政策,从宏观上引导经济均衡发展。暮年时期的蒋公仍旧像年轻时一样喜爱登山。他登临台湾的角板山、阳明山,走累了就坐在石阶上扶杖休息,凝思远眺。此际,老人似心境淡泊了。
  蒋公尊崇传统文化,乡土观念很重。在台湾时,蒋公书房置放着一个很大的地球仪,据称,老人常在这个地球仪上凝视大陆那一块故土,甚至用放大镜观看故乡。1947年10月,蒋公命蒋经国回乡筹修蒋氏族谱。蒋公亲为校订族谱总目录及赠言志,并亲自书写族谱牒文。至次年11月29日,蒋氏第八届族谱在溪口宗庙行奉献礼,蒋公在日记中写道:"余有生以来,已三经修谱之期,第一期,余才二龄,童稚无知,姑不论矣。第二期以献身革命,于役百粤,未能回家参与。此次初以为可亲祭祖先,上呈谱牒,稍尽子孙之职矣。不意时局杌,忧患重重,仍无暇抽身离京,以偿夙愿。回溯半生戎马,未获一日小休,岂国而忘家以忠作孝者,果如是乎?幸得经儿还乡主持,代余服劳,且胜前已有三孙,克承家续,而骨肉宗族之间,亦和睦相处,天父之厚于我者,可谓至矣。"
  毛先生一生酷爱游水。从家乡的池塘一直游到江河大海。湘江、珠江、长江、北戴河都留下了毛先生潇洒自如的泳姿。毛先生曾18次畅游长江。
  1956年5月31日,63岁的毛先生第一次在武汉横渡长江写下了词作《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毛先生这首著名的词章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上。
  1966年7月16日,已是73岁高龄的毛先生最后一次在武汉畅游长江。毛先生幽默地说:“长江水好甜啰!”
  看过一本书,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读懂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就读懂了现代中国。

  2018年11月2日于宁波天一阁初稿
  2018年11月3日于杭州西泠印社修改、补充
  2019年4月9日于济南大明湖遐园山东省图书馆修改、补充
  2019年4月11日在前往新郑周世宗陵祭拜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皇帝途中修改、补充
  2019年4月14日于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修改、补充
  2019年4月16日于桂林杉湖榕湖日月双塔修改、补充
  2019年4月17日于南宁邕江畅游阁修改、补充
  2019年4月19日于广州沙面修改、补充
  2019年4月21日于广州二沙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