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附录

第十三章 附录

作者:罗先骥http://www.luos.org

罗氏族谱内外传(罗洪先)

  始祖大时公,讳崱,行十二,其先不知何许人也,后之志墓者,咸云徙自湘东,然竟逸其字与配氏、生卒。其葬大时冈,所配在东塘,至今两墓穹然存焉。府君有子三人,伯曰超,仲曰延,季曰达。当五代时,庐陵隶江南李氏,李氏与中国抗衡,料民为兵,仲在籍中。其后数年,复增戌,伯仲以序皆行,而季出更钱得免。其世为土著,不出于宦游明矣。季之子皎,卒于开宝已巳,而皎孙生后周戊午,视府君为玄孙。逆计世次,府君当为懿、僖时人。宋时长老,尝见肃宗二载关书,乃云自豫章徙同江淘银塘,又自同江徙戡村。然其岁月久远,与所操职业,竟莫能辩,于是重有遗憾焉。盖尝遍考同姓之谱,以补其阙。所见凡数十种,无一可信。其出自柏林者,谬诞尤甚。于是戡村世系,直断自大时始。夫姓源皆宗五帝,故推罗姓出于高辛,国于宜城,衍于长沙,心尝疑之。比读《史记》,见其所载尧舜世次不伦。然后叹曰:兹固姓源作俑者乎?汉初去古未远,尧舜圣功,万世戴之。太史公自以世掌天官,废明圣盛德,堕先人所言不述,厥罪莫大。故其书首《五帝本纪》,何慎重也。然其舛错,政自不免,况其下耶?《尧典》平章,已称百姓。禹平水土,复分土姓锡之。其后以官以国,别为名氏。如德隽以赐姓为李(唐罗德隽,以有功封剡公,赐国姓);叱罗去复姓为罗。诸如此类,抑又何限。而原罗氏者,一曰熊姓,一曰妘姓,其将何据也?且古之贤智,固有隐于医卜,混于编氓,不欲自表见者,此其后宜何所述?自有唐地望门资之说兴,而后以爵位为等级,在闾阎则鄙夷之,不复计其智愚与否,抑亦异于扬侧陋之意矣。流敝日远,遂使冒非类,捐本生,自陷于不慈不孝,莫可胜数,此不亦悲乎?洪先论曰:昔夫子有言,吾学殷礼,宋不足征。夫子盖殷人也,其殆有所伤乎!君子阙所不知,传信也。吾于大时谓何?虽然其大时也,吾知之。乾父耶?坤母耶?浑然与物同者其体耶?
  余始弱冠,怀旧谱之念,凡载谱叙及罗氏先世行状爵里稍详尽者,靡不悉录遍考之,不出柏林、西山、书院坑三谱。三谱之中,代叙惟书院坑最远,而谬诞惟柏林特甚,至其无一足信。
  西山祖汉大农令珠--西山谱出豫章,始祖为西汉景帝后元间大农令,由长沙徙豫章。西山生居厚,为武帝大司农;大司农生廷尉悉;悉生少府有恭;有恭生谌,为成帝谏议大夫;谌生徽,光武朝为南阳太守;太守生大中大夫远;远生光禄大夫昱;昱生升;升生广汉太守蒙;蒙生宪,晋帝时拜安南将军、武陵太守,封西鄂侯;侯生广汉太守袭;袭生兵曹参军澄;澄生刑曹左丞靖;靖生武陵太守企生及侍御史遵生。遵生生友,以御史中丞事宋明帝;友生王孙,以子贵封右光禄大夫;大夫生梁金紫光禄大夫允;允生颐,隋大业秘书丞;子通,唐进士,起居舍人;舍人生仁,高宗时为转运副使;仁生校书郎原友;原友生直学士锜,锜生京兆尹珦;珦生御史中丞让;让生称;以父荫为监察御史;御史生都;都生文播;文播生三子:□、崱、屴。自御史以上,俱有生卒、配氏、葬地,今世祖豫章者,莫不据为重--十五世而为遵生,又八世而为直学士锜,九世而为京兆尹珦。珦生中丞让,让生御史称,子三人:都、邺、实。都字仪基,生文播,文播生子□、崱、屴。□字震岳,雍熙中徙龙泉滩头。崱字一岳,莫之所往,似与先世所传出于太守企生之说相近。第世次短长,又有大相远者。彼载实之子仕伦,生于龙德壬午(后梁龙德二年,922年),而文播生□谓在戊中(说在后汉乾祐元年戊申,948年)。考其淳熙元年(1174年)秀川载,崱元孙遵,生于后周戊午(958年),是□长大时元孙只十岁,抑又何说哉?《唐书》珦父怀操,今乃云锜。让子邵京与从弟邵权,皆举进士登弟有时,今云一子称以父荫得官,抑又何也?
  柏林自西山始同而终异,谓崱出于企生。十二世为宏仁、宏从,宏从为宝籍郎,卒湘阴,葬屈潭(在今汩罗市)。子绍经,为临清尉,卜居同江淘银塘,葬鉴湖。生周吉,周吉生仪举,仪举生天民,天民生崱,与先世所传湘东之说相近。第其分世,以崱居秀川为通斋祖,以宏仁之后徙熂下为涧谷祖,以从隐自钱塘再徙庐陵为印冈祖。不知秀川、印冈皆熂下别名,而涧谷、通斋皆崱十二、三世孙。今析为三枝,且妄加以祖父名,则前所述者,尽为谬诞,不问而可知矣。
  书院坑上源春秋伯嘉,至于崱凡四十八世,而无大农令珠。自企生以后十三世而为希奭,希奭生仲武,仲武生京兆尹珦。珦生临清郡王宏信,宏信生进士颖,颖葬水东淘银塘,生铨,铨生崱。夫以希奭为珦祖,而以宏信为之子,既与《唐书》不合。宏信子绍威封邺王,非进士颖。且是时四方兵革方兴,何暇为进士之选?史载宏信寿六十三,卒光化元年(898年),溯其生,当在太和十年(836年),彼不之考,乃谓崱生太和元年丁未(827年),是长于宏信且十岁,而顾以为曾孙耶?盖三谱无一足信如此。
  大抵江西谱牒,荣贵种而鲜根据,羡门阀而轻附援。其在柏林,则又割集杜撰,牵合支吾。主于张布勋伐,夸胜里闾,盖思树党以邀机利,岂徒诳人已哉?自余居里中仓田,则窜书院坑之未绪。坑传以鄙俚不足听,且谓希奭之后,有世修、有京,皆不能详其世。又谓铨二子,崧字山立,崱字山斗,崧子超、延,而崱生达,其分裂视柏林特甚。独刘崧翁叙丹山罗氏,颇异前说。谓始祖为唐冠军将光远,避石敬瑭乱,南居于筠(筠州,今江西高安市),其后有讳恭者,尚钱越王公主徙市汊,再徙熂下在石晋时已四世矣。若清湖罗氏,起伯嘉,至宏信,遗世十九,自宏信增十世而为崱。盖若合书院坑与丹山之承传,任意文饰而加损之,不复计其世次久远,尤为可笑。即是而推,不知凡几,而亦何足与辨别其大者。惧来者不察,且示戒也。夫罗氏著见史册,西有襄阳,东有江东,南有长沙。独望豫章,后世非以企生故耶?是故垂骏业者,先自修能自修矣,身处白屋,荣于华衮。不然,王侯末裔与厮隶纷如也,尚何以远冒华牒为哉?

湖南历代人口迁移情况

  (录自《湖南省志》)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进入湖南,主要是迁移到湘西北和澧水下流一带,然后逐步向南发展。
  秦代开凿灵渠(今广西兴安运河),沟通了湘江与漓江上游,人口就大量往湘江流域中上游零陵一带迁移。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当地居民为避刀兵之灾,“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其中相当一部分迁入湖南。西晋永嘉之后,山西、河南一带的流民l万多人便入洞庭湖西部,东晋、南朝时期,湖南比中原较为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其中一部分也迁入湖南。此外,当时巴蜀流民10多万人也流入荆湘,其中迁入湖南者大多定居下来。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中叶“安史之乱”,“襄、邓百姓、西京、东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唐朝中期,北方人曾大量迁入湖南。
  宋代“靖康”,之难,中原大户纷纷迁居鼎州〔今常德一带〕等地。据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江西迁入宝庆府、靖州、湘阴等府、州、县共59族。南宋时期金兵入侵中原,北方人又一次大量迁入湖南。其后岳飞击败钟相、杨么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军,将其余部20多万人编入大军抗金,从湖南迁出大量人口。
  据(明太祖实录)卷二五记载,明代初期,由于元末战争破坏,湖南“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明初从江西大量迁入人口,仅迁入宝庆、靖州、湘阴、醋陵等府、州、县者,就有474族,这是有史以来江西迁入湖南人口最多的一次(民间流传:“朱洪武胁徙(或曰血洗)湖南”和“湖南人来自江西”。大姓族谱也多载有先人于明清时期“自赣入湘”说)。
  清初湖南经受34年的绵延战火,人民四散逃亡,以至“其时土著老民,百不存一”。战事平息后,清政府从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再次大规模移民入湘。与此同时,湖南人口大量迁移到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故民间流传“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歌谣。

  注:清初湖南经受34年绵延战火,是指崇祯十六年(1643 )张献忠攻克长沙,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

明清科举制度


  县试:各县县宫主持的考试。士子要取得出身,首先须在本县参加考试,考期多在二月。考取之后,才能有参加上一级府试的资格。
  府试:经县试录取的士子,得参加管辖该县的府试,由知府主考,试期多在四月。录取之后,才能参加院试。
  院试: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经府试录取的士子,可以参加院试。由于政称提督学院,故又称为院试。考试合格以后,取得入府学或县学读书资格,谓之“入学”,确定其为生员的身份,才能参加本省的乡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场称为贡院。凡本省的府、州、县生员应岁考、科考及格者,以及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乙科,遇皇帝即位等庆典加图的称为恩科。考三场,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为称为秋闱或秋试。又因各县、州、府的应考者齐集省城,由朝廷派官主考,故又称为大比。举人得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也可以入仕,挑选为知县或府、州、县学官。
  会试:在京城礼部举行的考试,各省举人都可参加,每三年一次。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为会试恩科。考试分三场,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因考期在春季三月,太称为春闱或春试,又称为礼部试或礼闱。贡士须应殿试
  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贡士亲发策问的考试,也称廷试。按成绩分为三甲(等级)。一甲只限三名,称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通称为状元,也称为殿元;第二、三名通称为榜眼、探花。二甲若千名,称为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为传胪。三甲若干名,称为赐同进士出身。取得进士出身后,仍顺再应一次殿廷的考试,称为朝考。特派大臣阅卷,按成绩授官。以翰林院为“储才”之所,选拔一部份进士入院为翰林官。通常状元授官为翰林修撰,榜眼、探花为翰林院编修。朝考成绩优良者称为庶吉士,统称为翰林,考取了庶吉士者秋为点翰林。又次者分别任用为主事、知县、各府、州、县学教官。
  庠生:童生经县试、府试、院试合格后,对其人则称为“某学生员”或“生员”,“庠”是古代学校之名,故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
  童生:凡习举业的读书人,在未通过考试取得生员资格以前,不论年龄老少,都称为儒童或文童。俗称童生。
  监生:凡有资格在国子监读书的称为监生。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各地保送,或由皇帝特许,故有举监、贡监、恩监、荫监等名目。后一般指由损纳而取得应试资格者称为监生。
  廪生:生员名目之一,即廪膳生员的简称。府、州、县学生员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才可取得凛生名义和享受廪膳补助的权利,成为资深生员。
  贡生:生员经省学官主持考试选拔,上报朝廷送至国子监读书者,称为贡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清代有拔贡、恩贡、岁贡、副贡、优贡、例贡之别。但实际上取得贡生称号者,多未去国子贡读书。贡生中以拔贡最难,十二年仅选拔一次。副贡是乡试举人的副榜,犹如备取生。纳贡和例贡是生员按例损纳钱财取得的贡生,不算正途。其余贡生皆从生员中经考试选拔成绩优异者充任,并有资格任知县、县学教职以及佐杂等官。

四、零陵天里坪《罗氏创修源流序》

  稽我罗姓熊黎公,系出高阳君,封罗,荆楚附庸国也。初封在襄宜城,故至今信阳有罗山。侯徙江陵,旋定长沙岳州巴陵等处,悉为所辖。故之湘阴东北有汨罗水,又有罗故城。周东子孙以国氏。有因时事多艰,窜(窜系用词不当)徙各省、州、县,自秦汉迄唐宋,寝寝称巨焉。元季我
  祖癸九公由江右徙湖南,原籍广信府贵谿县,世家城西平阳里,地近十八塘。邵序谓来自庐陵熂下,亦行旌甫驻地耳。原公所自出曾祖青叟公生大伟、大器,伟公於宋时迁长沙县东,地名下头埠。祖大器公生惠与恩与忠,惠恩二公迁徙失传。我公讳仁字体之,实忠公第三子,在堂班行为癸九,与伯兄孝字顺之,仲兄友字宗之,季弟义字贞之,俱有父忠公风。当明鼎未定,群雄蜂起,一时朝野不遑(不遑属用词不当)安处,公同兄弟(兄弟为谁?宗之耶?而宗之数十年前即在铁塘矣!)携妻孥奉父,(所奉之父为谁?忠公乎?而忠公一百年前已在南海任主簿矣!)杖告於墓,尝从吉安庐陵,乔居岳州四载,(元末明初之人,能与南宋之人同居乎?荒唐之极!)衡州十有一载。审顾详视,不敢造次。既公见兄弟一定居祁阳黄岗及堆积岭,一定居邵阳中乡。公携子礼贵,孙智奇、智明、智寿、智才,离邵阳中乡,相零之上里芹塘居迄。今閤族以公为始祖,谓其迁自公始故。越三世及六七世,其徙矮子凸、谢湾并大李门、西岭者,奇公一支也;其徙银匠岭、陶号院并高竹塘、下井塘者,明公一支也;三房寿公一支,则徙竺山坡、平德、鸟屋、週连塘、西冲、凫鸭;四房才公一支,有仍居本宅,有分徙天湖塘、上井塘、虎鬚塘及大湾等处。四房之后,支分派别,寻因蕃衍,碁于零、祁两界者,更僕难数。至若铁匠村之始祖仲仁,相传为奇公一支,今以未获确徵,故慎之。昔人谓谱之作也,犹木有本,不深探之,不知枝何以茂;犹水有源,不遥溯之,不知流所由长。因齐努力,日夜搜求,上溯我祖所自出,下谱孙等所从生,继继承承,千载一脉。使后之人,读是谱者,油然起其仁孝。知我族丁口繁,滋其发祥,为有本源云。
  旹

同治元年冬十二月吉日000000000000
十九世嗣孙绍琳薰沐谨誌00000000000
民国壬戌亗季冬月谷旦  重刊00000000
公元 年 月 日  再刊0000000000

邵 序

  凡物莫不有本,木有本郁郁葱葱,水有本混混滔滔。其如人也亦然:人之本惟祖,使不探其本,其不至昧所自出也几何哉!零邻(陵)罗氏多巨族,其居大湾等处者,父老相传,於我铁塘罗同宗,因道远丁繁,恒以未联合修为恨。迄今历有十余世,而其家乘始谋付梓,未敢忘本,盖慎之也。壬戌秋有外翰林名绣,太学生光黼者,诣祠详言:累代传述,派衍铁塘。余考旧谱所载:一世青叟公任衡邑丞,二世大器为衡教谕。举丈夫子三:曰忠、曰恩、曰惠,家于衡之西街。忠公以特科除南海主簿,解组归,道经三吾,卜居于黄岗,后迁邵。惟次子宗之从子诸子,安土重迁,从可知家于祁者,皆宗公后裔。所言旣与谱合,遂出谱证之,以成敦本之志,且信前人之传述,均非无所本而云然也。夫梁公不祖狄青,崇韬不拜汾阳,君子韪之,谓其能不乱本以失真。宗哲不强附他族,则其立志之高尚,处事之精详,原不在狄、郭二公下,吾于是更有厚望焉。忠公生四子,虽伯与季之子若孙,未审结庐何处我祖翰林宗之公,世居邵之中乡铁塘,彰彰在人耳目间。厥弟体之公徙零之上里芹菜塘,相地得宜,种德亦厚,故后嗣棲身祁、零两县间者,不啻星之罗,碁之布,而且鹊起者,人文蝉联者,簪徂蕃衍,殷实遐迩,推为阀阅,岂倖致乎有本固者。如是耳,吾知体之厥厚克昌,必更有具栋梁之材,负澄清之志,登枫宸而夺凤凰池者,其方兴也未艾,其发祥也无涯。不亦如木之根深叶茂,如水之源远流长也哉。今谱功告成大本已立,余不揣谫陋,即本末而质言之,俾后之人,知零邵罗氏两地遥隔,而谊实同一本云耳,是为序。

邵邑宗弟邑庠生炳南锦里氏拜赠00000000
公元 年 月 日  重刊0000000000

  今夫继别为宗,宗有大小,同姓合族,族异亲疏。苟不思所收恤,则势焕而情亦焕,而谊益焕。虽其家人骨肉,亦珙以相值,况其远祖与族之人乎!此谱牒一役,所以不容已也。吾族派衍祝融,发源甚远,春秋时国于罗,后因以为姓。历代理学,清节武略,如汝芳、士信、仲辅、彦素诸公,不一其人。然不敢妄为攀附。逓传至癸九公,元季明初,因兵燹始由江西迁零。惟时草创,未遑无暇谱。兼家人父子共处一堂,亦无烦谱系。聚族既久,世愈易,代愈更,椒衍瓜绵,户口繁多,居处不一其地,操作不一其业,盛衰兴废,蕃然各殊。甚至世绝无继有之,远徙无耗者有之,於戏!宗法散乱若此,其不至秦肥视越瘠,漠然不加喜戚,于其心者几何?尝观古仁人孝子之用心,每以谨族谱为孝子大。又曰:观吾谱者,孝弟之心,可油然而生!盖以谱之法上治下治旁治,源远末分傍行斜上后之人。通观远览,秩然霭然。人伦之厚,风俗之敦,其不以此欤!吾族讬处於斯五百余载,竟稽斯举。衮幸守先人遗砚,每一念此,抚衷歉然。又自恨才疏学浅,无能为役。然失今不为,后更有难乎创始者。庚申岁,閤族饮蜡於祠,一二长老以为言,欣然议孚。爰设局,择董理,搜辑采访,选梓徵工,凡八阅始蒇事,虽佚亡残缺,未敢谓一无所失。而嗣续之重,本源之大犹不至懵然而无所稽,泯然而无所动。后之作者,因是而纂述之,增订之,将分谊益明,仁恩益浃。德门右姓,安必遽让他族也,是衮所深愿也夫!

同治壬戌腊月小除夕0000000000000
公元 年 月 日  重刊0000000000


零陵天里坪罗氏源流初探

  (一)零陵天里坪罗氏源流说
  零陵天里坪罗氏始祖之原籍,据族伯绍琳公之《罗氏创修源流序》称:“祖癸九公,由江右徙湖南。原籍广信府贵豁县,世家城西平阳里,地近十八塘。”据称此说系得之于昌磺处,时间约在清咸丰间。然而他为了附合邵阳铁塘罗氏来自庐陵熂下的说法,又说:“祖在熂下:‘亦行族甫驻地耳!’”并列祖为清叟之曾孙:“公所自出曾祖清叟公,生大伟、大器。伟公于宋时迁长沙县东,地名下头埠。祖大器公生惠与恩与忠。惠、恩二公迁徙失传。我公讳仁字体之,实忠公第三子,在堂班行为癸九。伯兄孝,字顺之,仲兄友,字宗之,季弟义,字贞之。于明鼎未定,群雄蜂起,一时朝野未遑安处。公同兄弟(兄弟为谁,宗之?而据铁塘罗氏族谱,宗之数十年已定居铁塘矣!)携妻孥奉父,(所奉之父为谁,忠公耶?罗忠一百年前已在南海为官。)杖告于墓,尝从岳州乔居四载。(我祖乃元末明初之人,岂能与一百余年前的宋人同居乎!)衡州十有一载。审顾详视,不敢造次!公见兄弟,一定居祁阳黄岗及堆积岭,一定居邵阳中乡。公携子礼贵、孙智奇、钾明、智寿、智才离邵阳中乡,相零之上里芹莱墉居迄……”若我祖乃青叟之曾孙,罗忠之三子,在离故乡平阳里时,所奉之父为谁?南海罗忠乎,荒唐之极!
  绍琳之《罗氏创修源流序》一文,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明人一眼即可看出乃信手编造!其先说来自广信府贵谿县平阳里,后又说“携子礼贵,孙智奇……离邵阳中乡,相零之上里芹菜塘居迄”。其“大伟公于宋时迁长沙县东下头埠”,经多次亲访,不但无其人,且无“下头埠”其地!
  关于我祖落籍上里芹菜塘一说,与我族外迁后裔之资料不符: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时,由天里坪远徙重庆开江县菏叶湾国宝兄弟之后裔,于2001年春,联合全县罗氏,创修宗谱称:“明洪武年间,湖南有凋残戴,贵九公之孙官卿、仁卿,由江西吉安府,迁居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地名大湾,历十余世……至康熙三十四年,高祖国宝公兄弟五人,与母萧氏,一道入川落业于新宁城北,地名荷叶塘……此说与于乾隆年间由谢湾迁出,远在云南丘北罗氏之说遥相吻合,此决非巧合,我祖初居地乃大湾而非上里芹菜塘也!
  关于我祖之原籍,开江荷叶塘之说较为可信。因为当时江西填湖南者,全系吉安庐陵一带之居民,未闻有贵溪来湖南者。笔者自1995年仲冬始,曾五访贵溪各罗,只可惜该县“五族九村”罗姓族人,其家谱在文革时,已全部被毁,无法查证我祖之源!后在江西地图上,见赣州南康有一十八塘乡,与我族《创修源流序》之说相合,遂立即起程直奔十八塘!然该乡除清初有数支由广东迁来之罗氏外,并无其他罗氏家族。至于庐陵各地之罗氏家族,我无一不仔细查阅其族谱,而癸(贵)九公之名,均无所见!至此我祖之原籍,恐再难以查找矣!
  关于我祖癸九公,与邵东铁塘宗之公等为兄弟一说,纯系我族绍琳公无端臆造!铁塘罗氏八修以前,并无此说。该族炳南锦里氏于同治元年,为我族创修谱所写之序,以“……夫梁公不祖狄青,崇韬不拜汾阳……”来暗示其假;后更明示:“吾知体之厥厚克昌,必更有具栋梁之材,负澄清之志,登枫宸而夺凤凰池者,其方兴也未艾,其发祥也无涯!不亦如木之根深叶茂,水之源远流长也哉!”吾高祖绣,乃同治进士,本族族长,创修谱之主修。他老人家在同治壬戌小除夕,所写之序言,亦告诫后人:“……癸九公元季明初,因兵燹始由江西迁零”此已明告后人,我祖系由江西迁零,而非铁塘迁零也!更冀后人:“而嗣续之重,本原之大,犹不至懵然而无所稽,泯然而无所动。後有作者,因是而纂述之、增订之,将分谊益明,仁恩益浃。德门右姓,安必遽讓他族也!是滚所深愿也夫!”
  (二)邵东《铁塘罗氏族谱》
  《铁塘罗氏八修族谱》尊青叟为始祖:“公字诚斋,世家熂下。生孝宗淳熙年间,宁宗庆元戊午举人,开禧三年为湘阴主簿,嗣为衡阳县丞。子一,大器,字有容,生宋光宗绍兴间。宁宗嘉定(时)为衡阳教谕,(因)善其俗,因家焉。及卒葬排之源。旧谱蠹腐,佚其字与号并生殁期与婚配。第传其居衡三十余年,今註字有容,生光宗绍兴间宁宗嘉定云者。据清泉(即衡南三甲罗氏)补入也。”器生忠、恩、惠。忠公字赞甫,号铁塘,宋理宗端平中任广东南海主簿,佚其生殁两期。宋绍定间迁祁阳黄岗,复徙中乡铁塘。葬青云观右,龙形,亥山巳向。妣林氏,子四:次宗之,余失考!
  本届谱有序云:“吾族自四世词林公,奉父由祁黄岗迁邵铁塘,初无谱,逮五世通判公乃肇修焉。……赖十世梁公出,深虑及此,急起修明……”其八修自序云:“通判公视县丞公为高祖,……又五世而续修之,吾十世祖梁山令手泽也。越四甲子而康熙二十三年,历时既久,逸亡残阙,曷堪指数。明经若庸公忧之,乃命非白、桐侯二公,以淹博之学问,宏通之才识,广蒐罗,慎选择,疑者阙之,信者传之,毅然凑上”
  一九九五年仲冬九修主编志中等,更是矮人观墙,实为冬烘先生!前人不敢贸然登载之上祖,他们竟然将衡阳三甲罗氏健亭公穿凿附会之源流,载于谱端,岂不大误祖也!
  由铁塘罗氏祁阳凤歧坪支迁岑巩之罗氏,外迁时带有家谱,其与贵州前江龙合谱时之记载,竟与老家之谱大相径庭:“忠之公,道号青叟,原住湖广宝庆府邵阳县,东路中乡二都,城下一百二十里。身为翰林,洪武间修建官厅,有皇敕,有龙牌,有诰封一匾三字'永慕堂',至老修行而终矣!”此说言之凿凿,文献足征,令人不得不信矣!迨传至瑀公生怀-儒生、大熺-听思。听思配乐氏,生康熙辛未七月十二日未时,生子五:为积字派。现已传至庆字派!另据四川开江任市罗氏,与四川邻水县高滩之罗氏,带有乾隆庚申之四修谱,其谱保存完好,所记与此大同小异。其青叟、宗之、体之之关系,皆系后人臆造无疑矣!
  (三)祁东黄岗罗氏族谱
  该族于一九八九年六修时,二十代嗣孙耀华乘鸾君,荣任主编。其文笔堪称一流,然其治史之态度,却使人大失所望!他不顾史实,且不听劝阻,率先不遵祖训,除将铁塘罗氏、堆积罗氏、天里坪罗氏等列为兄弟族外,更不识衡南三甲罗氏一十四代孙顺之健亭公,无端之攀附!此翁于道光甲申岁,仗着其读过二十四十史,翻过《永州府志》,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将二十四史中由鲜卑族改姓罗氏之全德彦瓌父子列为其先祖!为傍文人,又居然将福建仲素公也列为其七世祖!更有甚者,竟将绍兴年间,曾在永州府东安县当过知县的庐陵秀川尚行,列为从彦公之孙辈,列尚行之子全略为青叟之伯父!此翁如此将罗氏历代之名人,东拼西凑胡乱排列,其一是诬祖特甚;其二是欺后世无人也!果然,白地市罗氏耀华君,即率先将此翁之臆造,载入其谱端,且得意地说:“此次修谱,又上溯了十代!”继之者铁塘罗氏,天里坪罗氏四修族谱的编纂们,更是拾人牙慧,自然也照搬不误!且自诩有大功于族人焉!如此肆意攀附权贵,若不予以澄清,謬种流传,实是贻害无穷矣!其衡阳西渡之江口罗氏,也被他们说成是大器次子惠公之後,岂不贻笑大方乎!
  关于青叟及健亭公臆造之上下源流,就其各人之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亦与史实相违背:首先,铁塘谱载:“青叟公开禧三年为湘阴主簿,嗣为衡阳县丞。”经副教授新邵耀光及本人,多次查阅《湖南省志》、《衡州府志》、《衡阳县志》、《湘阴县志》等史料,不但其“主簿”、“县丞”纯属子虚乌有,连“青叟”、“诚斋”之名,亦杳然不见!其次是铁塘八修谱载:青叟生宋考(孝)宗淳熙间,而《永州府志》载:“全略字仲谋,庐陵人。徽宗崇宁(任永州府参军)。”而黄岗谱载:尚行生高宗绍兴间,岂有父未出生而儿能为官乎?!其三,铁塘罗氏自乾隆至今,冒名人之作以光大其族威!如泰和杨士奇,殁于正统九年甲子(1444)而该族竟然称其于成化乙未(1475)为其族谱作序,岂非咄咄怪事!其四,该族称其祖籍为庐陵熂下,然经本人多次查阅秀川罗氏族谱,并据此编写出《秀川罗氏徙居志》,亦不见“青叟”、“诚斋”之踪影!据此,足可以证明此谱之荒谬也!天里坪始祖癸九公,生元天历元年戊辰(1328)而铁塘始祖宗之公,咸淳辛未中特科进士,则当生于南宋理宗淳祐间,未闻兄弟相差八十余岁者!仅此,又可以证明此谱之荒谬也!
  综上所述,零陵天里坪罗氏、邵东铁塘罗氏、祁东堆积罗氏、白地市黄岗罗氏、衡南三甲罗氏,以及衡阳之江口罗氏,只是同姓,而非同宗,已无可争辩,更不是什么兄弟叔侄辈也!
  零陵天里坪罗氏二十世嗣孙先骥谨志
  旹

公元二零零九年暑月上浣 谷旦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