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序部

续编罗氏支谱幼初公后裔川渝子孙谱册序

  族中有谱册,如同国有史记,国有史记则朝代继承勿紊,族中有谱册则分支别派脉络分明,今续谱册是同宗者多年来尊祖敬宗之愿望,我族肇自祝融受封于罗国,食采豫章,因以罗为姓,历旅较长,世系较远,宗支勿详,未敢强其所,有依据之史实,才录入谱册,以供日后世代子孙溯考。
  鼻祖幼初公,在明朝祟祯年间,住江西省临江县鹅掌大丘罗八寨,因避难迁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十都三区张家村居住,娶刘氏生二世祖尧舜公娶胡氏,生三世祖文赞,荣赞,文生,尔赞四人,尔赞字鉴明,娶丁氏,生四世祖: 清敬,清会,清达,清龙,清虎,清礼七人,因前清康熙年间兵乱,又由湖南迁川渝忠洲县清风乡范家沟张家桥川主祠,至乾隆时旋迁南川县鸣玉乡鸣钟村解林沟白果湾世代相传,衍布鸣玉,石溪等临近乡村,子孙数千,日复兴旺,清敬,清虎,清礼三房初考在川谕无后代,现无法详述,姑缺以待参补,惟清龙公娶吴氏,生五世祖洪福,洪禄二人,率子转迁涪陵青羊乡石桥坝世代相传,递衍青羊,大坝,小坝(太和乡),柏木桥(同乐乡) 等乡镇,随年代延续,衍布扩大,涪陵,丰都,南川,重庆,成都,贵州,新疆等布有子孙,又现代交通便利,辑访较易,交往频繁,可已有四十余年未曾续谱,而今若不搜其源,委登谱册,恐数年之后,亦茫然莫辨,恐有亲疏不分,视如路人,不成体统,受人之讥笑,但早有退修教师长德(字希虞),科校等倡议续谱,但未遂寿终。1989年以前又有家住石溪乡之退休教师科发与远近多方联络,促进续谱之事,现又有住涪凌青羊雨台之科忠,联住南川翠丰之长友,南涪村之科甲,鸣钟村之科鳌,共议族事,冒严寒酷暑逐户普查,溯考脉络,多次往返涪南,不辞辛苦,决心续谱成功,其精神可贵,应为族人所敬也,他们又举吾执笔续编,历经数年尚成初牒,其中如有考究不周错缺之处,侯望族众指正不妒。

名远 谨http://www.luos.org
公元1990年8月5日于涪陵第五中学校000000



罗氏源流简介

  溯,吾氏之初祖祝南融公,为伏羲之诸候,帝喾之兵师, 布化宣猷启屯蒙乎有巢氏,遂人氏以披荆斩棘,垂统于洪荒以前,当代本为云姓 (据以后传说封神时祝融公封为南方火神),历尧舜夏商周无异,及成周之时,有我祖食禄采于宣城,而我祖匡正公有功于周,受封国于罗,即今山东省济南市齐东县,地方百里,子孙以国为氏,易云姓而为罗焉,从其郡为豫章,目足而后,支分派衍,或处旧庐故址,或散居异域遐方。世有贤能,代居名位,诗书传家,簪缨继世,其根深叶茂,故以佑启我后人者,诚不鲜矣,维其积德以深,故其发祥以远,而食德承流,家声不坠,传至秦,始皇无道,视臣民如牛马,想当世袭皇帝,焚书坑儒,徒天下富户十万于咸阳,动彻杀人,文人学士多被其害,而我祖凌甫公病故前嘱咐子孙,弃朝不仕隐姓埋名,以避无道之乱,其孙守陇公领家眷逃于长沙,隐逸于幽泉石室之中,而我祖罗惟翰,遵祖守陇公之训,改罗为刘名念源隐居不仕也,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我祖守陇公之后裔念源公以与刘邦之同姓为由招入朝中,辅佐汉氏江山达220年,公元八年王莽之乱,废帝称王,我祖恭臣公将汉帝孺子婴扮作行商,保架隐于长沙幽泉石室之中,改刘姓后,有子孙罗怀攻书过目成诵,12岁为汉朝宰相,才还我氏本来面目,后有作家罗贯中之后裔罗绪崴,娶康氏于明代永乐6年庚子岁,世代相传。当年绪崴公在朝为总兵之职,后因朝政变易,令三个儿子各改姓名潜修不仕;长子更名为熊恪,次子更名为涂慎,三子更名为郑恺,因此后世流传有罗、刘、熊、涂、郑五姓为一家之说也。

1992年9月  名远查阅古谱资料摘录0000



罗氏古谱序中摘录

  肇始之祖祝融公之墓,葬于北京汞坪府昌黎县,离城九十里,有墓田五亩以供春秋祭祀,周朝之时,吾祖匡正公有伟功于周,封国于罗地方,以国为氏,易云姓而为罗焉,至秦始皇统一天下,我祖凌甫公有功于秦,追崇先祖事迹,史籍知吾氏受先朝赐封罗姓,即书帙以记载之后至凌甫公九十九寿之时,召集族人书帙存之。西汉之末王莽篡乱,我祖恭臣公 ,搜集祖籍源流录谱而藏之后因七雄之乱,小邦被大国所并,朱、李、石、刘、郭、粱、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五代偏霸,土地割据,民无定主,我族亦星散异地,何谓存谱乎。又至宋朝赵匡胤,莅位之时(北宋建隆四年庚申,即公元960年),吾祖罗元杰,在朝为龙图大学士,秘书蒸贤校理和谏院之事,常于公务之佘在永平,浙江,山东,长沙,山西等地寻访祖籍根源,立谱甚明,并请僚友欧阳修二人,合作谱序一篇,宗派昭然,永垂奕冀(元朝太祖成吉思汉在位22年丙寅岁), 吾祖罗廷标在朝为直谏大夫,取谱帙而润色之,更详明可观,恐失,令玉拒存之,不宗者勿容视之,明朝太祖朱元璋时,(公元1368年)吾祖罗谷贤之后裔四登科第,我祖罗在洪被朝庭 (公元1465年)封为江隐伯丕振吉安,子承孙继。明清之期楚蜀两地亦承发达,我祖方于玉柜之中取出宗谱训谕子孙,遗传后世。



鉴明公墓志

  常闻谱以蒙存鉴以国立倘不勒石刊碑以书其谱卷则世系混淆而稽也谱之贵于立也明矣溯厥吾宗渊源有惟吾始祖讳尧舜娶胡氏育二世祖鉴明娶丁氏两世祖肇自湖广长沙府宁乡县起籍至于两世祖生殁年月日时莫知所殁迨至鉴明育三世祖七人长曰清敬乏祠次曰清行娶侯氏三曰清会娶易氏胡氏四曰清达娶肖氏五曰清龙娶吴氏六曰清虎娶邵氏七曰清礼娶周氏传至三世祖以来年久人繁其地不在乃迁移四川达州保宁府直隶达州清风乡六保八甲地名范家沟陈家沟陈家桥灵业住坐及浚复迁移四川东道重庆府南川县福禄里四甲地名土漕单解林沟柏果湾创业住籍世守为业使非德流芳昌克臻比哉其有尧舜祖双墓来征葬于何地惟鉴明公葬于地名新屋基宅后左边包砌为茔丁氏祖葬于柏果湾宅后生基坪包砌为茔然始自一祖派衍八世迄今多历年所是以不辞不被其德为此筑坟垣立其碑志书其谱卷溯其源流记其字派录其名目俾后子孙永远继述百世不易长其祥矣



大豪坪正才公墓碑序

  盖间缵戒祖考垂裕后昆诚哉思重后世 必序先人想先祖入川 来自高祖尧舜公高祖妣胡氏生四子号文赞荣赞文生尔赞 籍住湖广惟曾祖鉴明公号尔赞曾祖妣丁氏生七子肇自湖广生长沙府云乡县 迁南邑土漕柏果湾创业住籍觅得吉地始往湖广提尧舜公葬于柏果湾后岭高祖妣 亦葬于本山之原其鉴明公七子清敬清行清会清达清龙清虎清礼为公俱住南邑惟祖考清龙公生 于康熙戊戍正月二十三日午时在湖广长沙府宁乡县十都三区灵官庙油榨冲 祖妣吴氏生于壬寅五月二十八未时在湖广长沙府安花县常安乡长安里望岩溪石马三都生二子洪福洪禄又迁涪邑创业石桥坝 于嘉庆丁已冬月十六子时十四辰时祖考妣相继寿终合葬竹林湾宅右显考洪福公生 于乾隆甲子三月初二申时在四川南川县解林沟西里福四甲地名柏果湾显妣汪氏生于戊辰三月十七日戍时 在四川直隶忠州垫江县峰岩头马里溪生一子正才生于乾隆丙戍八月十六已时 在涪州长里上三甲地名石桥坝元配易氏生于庚寅三月十四辰时在长里一甲大石桥 地名堰塘湾于道光辛巳六月十四日午时显考寿终己丑正月初一辰时显妣寿终俱葬白鹤岭 于道光乙酉正月二十六 易氏告终葬大豪坪继娶潘氏生于乙巳六月初三未时在涪州长里一甲地 名丁家咀 易氏生三子 长诗礼周氏次 诗义余氏三诗联张氏诗义生于嘉庆丙辰八月初 八申时地名石桥坝 余氏生于乾隆 乙卯十月二十二巳时地名杉树湾 回思为百年之守 创业至于今年已七十也于是与二男同修生茔于大豪坪故序往开来而子孙长发其祥矣

续谱者注:“大豪坪”即现名“大茅坪”,地处青羊道班和黄金湾之间 。
“忠州”即“忠县”古名“绥定”。“解林沟”属南川市鸣玉乡鸣钟村七队。



字  派

尧鉴清洪正 诗书治礼长
科名登甲第 德意在天堂
世代光先泽 声华裕家邦
能绍朝廷位 文明启后昌



凡  例

  一,本谱以上敬祖宗,下睦族众,序别亲疏为宗旨。
  二,本谱系就住南川,涪陵境内幼初公系下各房族人,序列入此册,故称<罗氏幼初公后裔在川渝世系谱册>。
  三,本族自明朝幼初公以前谱册散失无从溯考,暂缺待参。
  四,幼初公以下,有据可依的族人,皆收入此册,并以鉴明公为入川始祖。
  五,本谱以分支分户序列其名至生卒年月日时及葬地编撰入册。
  六,序列妣氏另起一行,在夫名之下,有“配”字乃原配,否则属“继”或“续”, 并注生子数和名。
  七,册中先代或早逝之生卒年月及坟地无考者,宁缺无妄。
  八,本谱是按血源关系记载,各房中有乏祠者,除过继承祧外,尚系异姓养子勿得列入此册。
  九,本谱所列生卒日期,以避译考误差,除少数外,均以农历记入。



罗氏尧舜公支派家族委员会规则

  1,罗氏幼初公系下家族委员会可以简称"族委会"。
  2,族委会下设涪陵分会和南川分会,族委由德高望重,关心族事,热心服务的族员担任,尽量做到各房都有代表,而且要有代表的广泛性。
    族委会由族长、副族长、续谱、信集、财务等委员组成。
    分会委由族长、续谱、信财委员组成。
    族委会的委员也可兼任分会委员。
    各级族委会要定期开会研危族中大事,一切决议要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得超越。
    族委会应由族员代表协商产生和开展工作。
  3,建立族委会的目的是加强族众的团结,促进友谊,学习家史,共同遵寻国法,在当前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工作和生活,并与周边外族和平共处。也提倡兴旺家族,光宗耀祖,发展经济。齐奔小康,承担世代有人继以续谱记载之任务。
  4,族委会是团结族众的纽带。维持友好往来,调解族内纠纷。协调与外族的矛盾,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不干涉有关各自族内诸事。
  5,族委会要负责组织委员会的改选,委员的递补和五年一次族内人口统汁,二十年一次续谱工作。
  6,族委要主动关心族员的生活,生产,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工作。族员也要主动与族委的联系,交换信息,在精神上。物质上相互支持。争当德高望壶的知名人士,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才是罗氏家族的共同光荣。
  7,各级族委要尊重当前当地的政府的统一领导,争取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保证族委能正常存在下去,传宗接代,不断脉络。

1996年7月25日拟订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