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为研究扬雄而“疯癫”的罗炳凌

为研究扬雄而“疯癫”的罗炳凌

  【编者按】:罗炳凌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个被“文盲年代”吞噬了的悲剧人物,连生卒年限都无从查考,也没有什么宏言巨著流传于世,但他的治学精神,是我们罗氏后人应该仿效的。

  罗炳凌,男,生卒年限不详,四川成都郫县唐昌镇人,1964年下乡到郫县友爱乡子云村当知青。由于他下乡以后就一直住在历史上著名的“子云亭”的破败遗址中,所以,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长期收集了许多民间中关于扬雄的资料。改革开放之后,罗炳凌回到郫县唐昌镇参加了工作,但是,后来工厂垮了,孤身一人的他只好又回到友爱乡谋生,他一边做点小生意,一边继续自己的业余研究。后来,由于他长期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事实上他成为了当时极其稀少的研究扬雄的专家,但是,很遗憾,1979年,他去考试社会科学院,因为外语没有过关,他被关在了门外,他只好一人再回友爱乡谋生。当然,领导干部中也有爱才的,郫县副县长鲁绍先曾经想让他破格到县上工作,至少,可以给他解决饭碗问题,但是,遭到不重视研究扬雄工作的其他干部的拒绝,这样,罗炳凌只好长期在极度贫困交加中继续自己的工作。由于长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孤身一人,罗炳凌最后积劳成疾,大约2000年,罗炳凌疯了,病倒在一间借住的破烂的小屋里奄奄一息,最后,他被友爱镇和唐昌镇之间像推皮球的那样推来推去。
  2005年7月,有人去打听此人,竟然两个乡镇政府和罗炳凌的妹妹都不知道罗炳凌的下落,他们都说这人死了。但罗炳凌的一个老朋友告诉说,可能罗炳凌当时并没有疯癫,他说,他去阻止罗炳凌在街头上裸体的时候,已经快60岁的罗炳凌说:我不这样,我就没有人管,我就只有死路一条。罗炳凌1964年下乡以后,因为贫困一直没有结婚。就这样,一个原本很有才华的研究扬雄的民间学人,就落到了如此下场。现在,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他的妹妹和朋友坚持说罗炳凌一定是流落街头而倒毙,随后,可能是被人火化了。

  【附:扬雄】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成都人,老家在现在成都市的郫县友爱乡。扬雄是西汉末期的辞赋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构建过自己的完整学术文化体系的三人(孔子、扬雄和朱熹)之一。扬雄口吃,不善言谈,而以文章名世。主要著作有哲学著作《太玄》、历史伦理思想著作《法言》、地方历史著作《蜀王本纪》、语言文字著作《方言》,及其大量的辞赋、箴言等。后人编著有《扬子云集》。
  汉成帝时,经同乡杨庄的引荐,应召入宫为给事黄门郎。王莽篡权后,校书天禄阁,官至大夫。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汉书·扬雄传》)。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谓之“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扬雄在散文方面也可称得上是位模仿大师。如他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在《法言》中,他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扬雄还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3612
日期:2006/2/3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旺苍县教育局党委书记罗代金
下一篇: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罗才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