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曾作张群秘书的高级教师罗成基

作过张群秘书的高级教师罗成基

  罗成基(1919,8,13--1999,6,22),男,汉族,祖籍江西吉安。四川自贡市东兴职中离休干部、中学高级教师,自贡市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祖统委员会委员,四川文史界和四川自贡文史界专家,自贡市诗词学会副会长。
  罗成基老师1919年8月出生于自流井,是自贡袍哥从善会理事罗克厚的儿子(当时是学生)。1936年至1938年就读于四川遂宁师范学校。1943年毕业于原中央政治大学。1944年至1946年任绵阳涪江区粮食储运处处长。1947年8月至1949年7月任什邡县县长(之前作过国民党元老张群秘书)。1950年起,在蜀光中学任教。1951年4月,因历史问题受到错误处理,被作为“历史反革命”判重刑,险遭镇压。1978年8月起,在市东兴职中任教,1986年底彻底平反,并光荣离休。
  作为教师的罗成基老师,他饱读诗书,学识渊博,恪守师德,被学生尊为严师慈父。他曾在蜀光中学执教,他还受聘为自贡高专、自贡财经学校、自贡市图书馆、盐业历史博物馆等学校和单位讲学。曾被评为市首届教师节优秀教师。罗成基老师深得自贡市教育界的尊重。
  作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一名党员,罗成基老师1949年2月就加入了民革,是自贡市民革最早的党员之一。1986年民革中央决定恢复了他的地下民革党员身份。他曾是民革四川省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委员。他曾担任民革自贡市委顾问、民革市委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他长期致力于祖国统一的宣传工作,为民革的对台宣传和自贡市的对台宣传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乃至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多次受到省台办、市台办及市委统战部的嘉奖。曾被评为民革优秀党员。
  作为知名的社会活动工作者,罗成基老师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青少年时期即投身于抗日宣传活动,阅读了包括《资本论》等大量革命书籍,接受进步思想。解放前,曾接济和帮助过江竹筠、洪钟、宋德元等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1944年,《新华日报》发起全国性的捐助进步贫困作家的倡议,罗成基先生捐出2100元钱,是当时个人捐款最多者。他还附信指斥当时政府的无能和冷漠。该报1944年8月10日在报道并作了高度的评价。解放后,被选为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协商委员会特邀代表。1983年起一直是市政协委员,曾任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罗成基老师撰写了大量珍贵的文史资料,临终前强忍病痛完成了长达15000字的《漫论自贡饮食文化》,受到市政协的表扬,并为其专门召开了报告会。他还撰写了《自贡市解放纪念碑碑文》、《烈士陵园永生群雕碑文》和《重修天池寺碑记》等。对夏洞寺、张爷庙、火神庙等古迹和市档案馆珍稀资料的抢救保护做了许多建设性工作。
  作为著名的文史学者,罗成基老师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市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新闻社特约记者。他博闻强记,他一生最崇尚的是“充实之谓美”,并孜孜以求之。他在诗词创作和创新等方面有较高造诣,在历史学特别是自贡市地方史研究方面有较大的贡献,在文、史、哲的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方面作了一定的成绩。他的各种诗词、政论等多次刊发在海内外报刊上。1996年他的文章获得加拿大《加京华报》全球华人征文奖第二名;1997年参加民革中央“团结杯”迎香港回归征文大赛,获得最高奖――“荣誉奖”;1998年他发表在台湾的一篇政论,获市“风雨同舟”征文一等奖。1995年和1998年,罗成基老师的《晚晴斋丛稿》一、二集先后出版发行,受到海内外读者、专家的推崇。他还采写了不少的新闻,刊发在《中国新闻》上,并多次获该刊优秀新闻奖,为让世界了解自贡、为自贡走向世界做出了努力。
  罗成基有二男:罗邦本、罗新本,二女:罗植本、罗树本,均学业有成。

附:罗新本《儒者本色——怀念父亲罗成基》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儒者,“以天下为己任”是其最高追求。儒者又往往是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对真正优秀教师的最低也是最高要求。父亲的一生,实践了一个真正的儒者、真正的优秀教师的历程。
  父亲一生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半生“敏而好学”,追求和实践“治国平天下”;后半生潜心教育,精心著述,积极投身“祖国一统”大业。前后半生之间有一段二十余年的坎坷磨难,仍宠辱不惊,本色不改。这三个阶段父亲的社会身份完全不同,但“教育、爱国、学者、诗人”的主题一直贯穿始终。

  父亲从小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除饱读诗书,各科成绩优异之外,青少年时期就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和新文化运动中涌现的新潮进步作家的作品,如康德、卢梭、杜威、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郭沫若……,甚至在十六岁时就认真研读了当时中国连成人都公认难懂的马克思《资本论》,至今家里还保存着写满批注的《资本论》。小学毕业后,为开拓眼界,不顾父母反对,只身一人徒步从自流井到成都求学。在遂宁师范毕业后,在省参议会工作。因其勤奋谨严,聪明能干,曾先后担任过当时省主席张群(后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和著名学者、教育家黄炎培(解放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秘书,深得赏识。后来以同等学力参加国民政府的全国高等文官考试(参考者学历资格是大专以上,父亲是中师学历),成为当年的全国状元。在中央政治大学学习后,曾先后在绵阳涪江区粮食储运处任专员、什邡县长。父亲本想在此基础上实践传统知识分子“从政报国”的理想,并做了不少兴利除弊、关注民生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业绩,(当时成都著名报纸《新新新闻》曾做过连续报道)。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太过腐败,父亲的一腔热血换来的只是沮丧和失望。
  父亲原本思想进步,少年时就了解马克思主义,曾响应中共《新华日报》发起的全国性捐助进步贫困作家的倡议,捐出2100元钱,是全国个人捐助最多者。父亲还附信指斥当时政府的无能和冷漠,《新华日报》对此作了高度评价。父亲当时结交从密者中多有进步爱国人士,曾掩护、资助过不少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如江竹筠(江姐,我母亲的亲表妹)、洪钟(进步作家,中共地下党员,曾被国民党政府通缉,解放后任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罗根基(我叔叔,民先成员,解放后曾任蜀光中学校长、自贡市文教局长)等等。父亲早在解放前就因不满国民党政府而参加了宋庆龄女士组织的民革,是民革最早的成员之一。1948年,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什邡“西山暴动”(今莹华山)发生,国民党政府要求“严剿”,但父亲认为这是贫苦农民饥寒交迫无法生存之举,故意“明办暗拖”,因此,当时的省主席王陵基大怒,父亲被“撤职查办”。父亲对国民党政府彻底绝望。不久,全国解放,父亲以民革四川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回家乡自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曾任自贡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协商会议(人大前身)主席团成员,在蜀光中学任教。
  父亲在解放前从政期间,对教育特别是地方教育特别关注。他与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之间的主要话题之一就是教育。父亲在到任县长之际,第一件事就是在什邡文庙召开纪念孔子诞辰及教师节大会,并即席以“斯文在兹”为题做长篇演讲。父亲从孔子以贫寒之身博学敦礼、深思精进、最后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历程,鼓励师生励志好学;以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治学态度和精神与师生共勉。演讲长达近一小时,其间所讲孔子实例大量背诵原文。此后,父亲还组织专款改善学校条件,并在会上宣布任何师生均可直接到自己的办公室甚至宿舍反映问题或讨论学问。一时间,当地的教育有明显成效。当父亲于50余年后被什邡政协邀请重返什邡时,什邡耆宿对此还津津乐道,而父亲仍能背诵当时演讲内容的大部分。

  父亲正式从教是从解放初在蜀光中学开始,其间所讲政论、文史均旁征博引、逻辑清晰严密、神采飞扬。当初听课学生至今仍赞叹不已。正在父亲打算专心治学、献身教育时,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处理,丰富但短暂的教师生涯嘎然而止。而等到重返教坛,已年近六旬,这一停顿,竟达26年之久。
  父亲教学,注重言教,但更重身教。“充实之为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文革后他先后在十六中、财贸校、市图书馆、博物馆、中山职业学校、电大等任教或兼职。虽然父亲曾是解放前的高等文官考试状元,天资聪慧,学识渊博,思维敏捷,记忆力超强,按一般人看来教授中学文史课绰绰有余,但父亲每次上课之前均要重新认真备课,以求严谨完美。他常对我们讲:“不要看到我上课时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有人说我文采与逻辑错落有致,赞叹有加,但我其实一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最怕的是误人子弟。”父亲重返教坛讲的第一次课是苏洵的《六国论》。这篇名著父亲少年时就熟读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诵。但父亲为了准备这次课,除了重新仔细研习外,还查阅了包括《史记》、《战国策》以及后人大量的相关资料作为补充。仅仅为了把战国中后期的几十场较大的战争搜集排列起来,就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十几大页纸。有如此的备课,加上父亲口才和能力,其效果不言自明。
  父亲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而且也时常这样要求同为教师的哥哥和我。哥哥也是蜀光中学毕业生,曾在自贡几所中学教语文,并且担任过自流井区联合教研组组长。哥哥自恃有一点天分,有时流露沾沾自喜之态。父亲不时就教学、学术、人生与之探讨,更常常告诫应熟读深思、精进充实、毋骄毋燥。自从哥哥听父亲讲《六国论》这次课后,感叹良多,治学、讲课均有不少长进。我从小受父亲耳提面命,虽有时不免言辞苛峻,但受益匪浅,现在虽然我已经是大学教授,也教授文史,但回忆起来,可以说没有父亲的教诲,就没有我的今天。然而斯人已去,讨教之人难寻!
  对待学生,父亲可以说是倾尽了能尽的心血。年近六旬才重返教坛,父亲自知人生有限,格外珍惜。重返之际,父亲一首“无题诗”中的“一生难得超三万,一岁多于三百天。不惜残年留十秒,但求肝胆照人寰”充分表明了这种心迹。在一首《自度曲·校园晓唱》中,父亲以“抚霜鬓,目明霞。愿为攻关猛士备鞍马,愿为攀登俊杰鼓三挝。殷勤代娖银胡录,喜送新人上征车”来表达自己的志愿。除了上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外,父亲更注重在课外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教导、帮助学生。在十六中任语文课教师时,父亲先后发现几个学生在学习上分别有不同的反常状态,他以六旬之躯,仍然象其他年轻教师一样,一个一个地深入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分别耐心细致地循循善诱,并尽量地为其解决实际困难,终于使之走上正轨。学生及家长对此感谢不已。父亲遵循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只要是求教者,均全力相助,来者不拒。为了帮助几名原来不是父亲的学生、后来求教于父亲的学生准备高考,父亲不仅无偿地长期为他们讲课,甚至还将我祖父母的故居腾出以专供其安静地学习、休息。后来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均有所成就。父亲一邻居的小孩是中学生,求助于父亲指导作文。我亲眼所见父亲在这位学生所做作文后的评点和批语,条分缕析,细致入微,长达千字,远远超出原文。而这是父亲在病床上忍着癌病的巨痛完成的。据我所知,这是父亲的绝笔!每提及此,邻居都将父亲以蜡烛春蚕作比,唏嘘不止。正是因为良好的师德和高水平的教学能力,父亲获得了自贡市首届教师节优秀教师的荣誉。
  父亲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和教师也十分关心,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作为自贡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教科文委副主任,父亲经常在政协的各种会议中为农村教育呼号,并多次与教科文委的同志一起赴农村考察,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写出了颇具说服力的相关报告,对促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贡井发生了一起迫害无辜教师的冤案,社会反响强烈。父亲顶住种种压力,以市政协教科文委副主任的身份,与多名政协委员一起,联名向最高人民法院上书。最后冤案得以平反,《民主与法制》杂志曾就此事发表新华社专稿报道并评论此事,文章即以冤案昭雪后父亲写给律师的一首七绝诗为开篇词。

  父亲是学者,是诗人。作为学者,他的座右铭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诗人,他所追求的是“诗言志”、“语不惊人死不休”。
  父亲饱读诗书,精研文史。与一般学者不同,父亲不只是涉猎文史典籍,还特别注意钻研中外哲学名著和自然科学理论。道家、玄学、张载、王阳明、柏拉图、康德、杜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统一场论、狄拉克“物理真空海洋及其激发”、……,都是父亲为“上下而求索”而关照的领域。因此,在研究问题时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往往能“发为奇想,演为方程”,发前人所未见,“论精微而朗畅”。由于天假时日较少,父亲的纯学术论文不多,以我专业研究者的眼光来看,却相当精。例如,以杂文形式写就的《长城——悲壮的诗》,除全面论述长城外,更揭示并深入论述了学术界涉及不深的“颂安与控诉”这一矛盾现象;《林则徐邓廷桢与鸦片战争》更是触及到了历史表现后的深层问题。
  父亲治学,特别讲究严谨。胡适“拿证据来”、顾炎武“四面受敌”的格言是他严格遵循的原则。此处仅举一例:清代李芝所做《盐井赋》是一篇研究自贡盐业史的珍贵史料,但文辞古奥,用典特多,长期以来无人译注。父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之译注,历经半年,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其中两句中的四个字虽然基本能讲通,但未能找到原始出处及确解。父亲暂且搁笔,嘱我于成都查找和遍访硕学名师,但仍无结果。后来父亲经艰辛查找,终于在张湛的一篇赋里查到。这一搁笔,又是半年。
  作为文人、诗人,父亲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自贡市诗词学会副会长。父亲一生写了大量的诗、词、文章,这些作品部分保留在已出版的《晚晴斋从稿》(诗、词)和《晚晴斋从稿》(论、文)中。父亲诗文的特点是:典雅与清新互见,激昂与沉思并存,高远而蕴含深邃。体裁多样,题材广泛。父亲对词情有独钟,在深入研究词史后,他立志要写一部革新词的表现形式的专著。但天不假年,父亲仅完成了《春归何处——综论词之前途在自度》以及相关的几篇文章。但就这几篇文章而言,其观点及轮廓已初见端倪,新意迭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这些诗、词、文得不少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作为自贡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父亲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特别关注,我初步统计了一下,父亲现存的数百篇诗文中,有将近五分之一与家乡自贡有关。《自贡市解放纪念碑碑文》、《烈士陵园永生群雕碑文》、《重修天池寺碑记》……都是由父亲撰写;对自贡的一些名胜古迹如三多寨、夏洞寺、张爷庙、火神庙,父亲不仅撰文深入考证,还多次向各级主管部门建议予以保护。据我所知,八十年代初父亲实地重新考察三多寨,并提出保护建议;考察夏洞寺,并发现夏洞寺与南明王朝的密切关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父亲撰写并发表过大量的文史资料,其中主要是关于家乡自贡的。自贡市政协对此多次进行表彰,并为父亲专门举行过报告会。

  不管是少年还是暮年,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父亲一生中,“爱国”始终是主题。
  父亲生于1919年,经逢了中国现代史的各个历史时期——军阀混战、八年抗战、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真切地感受了沧桑巨变,渴望国家统一、富强,并愿为此倾注自己的一腔热血。早在抗战时期,14岁的父亲就作为自贡少年抗日演讲队大队长,与谢韬(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自贡市人)等人一起,连续在自流井大街上宣传抗日,慷慨激昂;父亲平反后,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促进祖国统一的活动中。父亲的文集《晚晴斋从稿》前三部分就是“敌忾篇”、“颂归篇”、“望海篇”。父亲临终前一年曾满怀激情的对我说:“我一生最高兴的事是看到了香港回归,最挂念的事是台湾何时能统一”。父亲的《自度曲·天池寺》中“情牵只在金瓯缺,不见团圆恨不休”,《自度曲·夜谈》中“拍遍栏杆,无人会意;活脱有丹心,情恋江山,同一热”,就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作为自贡市民革祖国统一委员会主任,父亲精心撰写了大量反对“台独”、颂扬统一、弘扬民族精神、宣传家乡的诗文,分别在海内外的各种报刊上发表。父亲还是中国新闻社特约撰稿人,撰写的相关新闻稿及诗文,曾多次刊发在《中国新闻》上,并数次获该刊优秀新闻奖。1996年获得加拿大著名华人报纸《加京华报》全球华人征文第二名;1997年获得民革中央“团结杯迎香港回归全球征文大赛”最高奖——荣誉奖;1998年在台湾发表的政论文章获自贡市“风雨同舟”征文一等奖。自贡市及乃至四川省对台办公室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国和四川省对台宣传先进单位,按省台办负责人的说法,父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逃生不悔发飘箫,未灭童贞吝岁韶。
赤兔追风穷史记,乌龙伴夜续离骚。
情牵国脉怀孤岛,心系民生恋野郊。
更爱提壶晨灌趣,无非企盼出新苗。

  这是野马诗人李汝高先生写给父亲的一首七律,较准确的概括了父亲作为学者、诗人、教师、爱国者坎坷但充实的一生。这也是一个真正儒者“来去存肝胆,无负此躯魄”的写照。
  (编者注:罗新本为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6427
日期:2006/1/18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土家族歌唱家罗蓉
下一篇:易经预测家罗清瀚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