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四川国学院教授罗元黼

四川国学院教授罗元黼

  罗元黼,字云裳,号香雪老人,四川崇庆(今崇州市)街子镇人,1856年(咸丰六年)生,是当时川中学术界的名人,也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教育家。父亲以医为业,设肆售药。罗元黼自幼读书聪慧,从师就学于邻乡(今上元),年未满20岁,就以文童出名。不久入州学,补廪生。后入成都尊经书院,擅长于史,与长于经学的廖平、宋育仁,长于词赋的张子苾、刘子雄齐名。1894年(光绪甲午)举优贡,朝考得教谕。后在四川岳池、丰都等县县学任教。清末废书院,改尊经书院为高等学堂,罗元黼曾任舍监。到民国初年,谢无量主持存古学堂,罗元黼为学堂教习,并以学监之职主持书局,校刻蜀中文献,注疏经史要籍。 1919年,县中设修志局,县知事谢汝霖为总理,组织20余人编修《崇庆县志》,几年辛苦,成效甚微。复于1923年第二次开局,罗元黼任局长,并亲任纂修。他以郑家相、龙应铭等为协修,动员30余人,经过3年努力,撰成县志,于1926年出版。修志事成后,罗元黼曾在元通黄彝封家设馆教书。1927年辍教回乡,自号“香雪老人”,读书香雪楼中。1930年,倡修街子场街道,发展交通,繁荣市场。1931年,在天后宫创办贫民教养工厂,增修瓦房10余间做厂房。继而又在场中创办味江女子学校,为街子女子入校读书之始。罗元黼一生从事考据,注重经学,尤擅长于史。曾对彭洵所辑《青城山记》重新纂辑,又对彭所著《彝军纪略》进行补订。著有《蜀画史稿》《蜀中名画记续集》等书。还整理和圈注县中古寺所藏佛经。亦善于书法,今青城山天师洞尚存其1927年撰书的楹联:“眺高台宝室仙都,真日月分精,蹑屐快寻三岛石;读琳崖玉霄好句,信云霞难画,扪萝欲觅五幢符。” 1931年卒,享年75岁。子5人,学、军、商;女6人,多从事教育。
  
附:杨明春 “罗元黼与民国《崇庆县志》”摘录
  罗元黼(1856~1931),字芸裳,崇庆县街子乡(今崇州市街子镇)人。父亲以医为业,设肆售药。罗元黼自幼聪慧,从师就学天邻乡(先后改双河乡、上元乡,今属街子镇),年未满20岁,就以文童出名。不久入州学,补廪生。后入成都尊经书院。鸦片战争前后,四川虽有不少书院,但所教课程偏重时文帖括,学生沉湎于科举功名,以致士林风气日坏,蜀学不兴。为改革旧式书院教育,在四川学政张之洞的支持下,于1875年在成都创办尊经书院,作为四川的最高学府。其办学宗旨是通经致用,培养蜀中人才。1879年,川督丁宝桢聘请湖南著名学者、教育家王闿运(壬秋)担任书院山长,主讲"公羊"经学,成绩卓著。1898年,宋育仁应聘担任书院山长,大力传播“西学”, 使尊经书院成了鼓吹维新变法的大本营,并推动了四川各地新式学堂的建立。尊经书院自创办以来,不仅使四川沉闷的学术空气为之一新,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杨锐、廖平、宋育仁、吴之英、骆成骧、蒲殿俊、张澜、吴虞、彭家珍、谢无量、吴玉章等,都曾是尊经书院的学生。罗元黼擅长于史,与长于经学的廖平、宋育仁,长于词赋的张子必、刘子雄齐名。1894年(光绪甲午)举优贡,朝考得教谕。后在四川岳池、丰都等县县学任教。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提出“废科举,兴学校”。1903年,以尊经书院为基础,扩建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罗元黼曾任学堂舍监。到民国初年,罗元黼又被聘任为谢无量任监督(即校长)的四川存古学堂教习,并以学监之职主持书局,校刻蜀中文献,注疏经史要籍。存古学堂是1910年创办的当时四川国学的最高学府,是晚清名臣、四川提学使赵启霖仿张之洞在湖北创办国家机构而设,是四川大学的另一前身。存古学堂对入选学生要求极高,大多要求为举人、贡生及新式学堂中顶尖人才。其宗旨在“保存国学,尊重蜀贤”,为四川培养国学人才。当时的存古学堂云集了书家谢无量、经学大师廖平等国学大师,正是群贤毕至之时。为了扩大这所学府,从各方面培养人才,设立近代学科教学,将四川军政府枢密院的原址扩大为学堂校址,并更名为“四川国学院”,罗元黼又被聘为国学院教授。存古学堂和国学院为学术界和新文化界培养了众多人才:如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刘晦愚、王光祈、相子敬、蒙文通等。
  民国8年(1919年)县政府开局修辑《崇庆县志》,几年辛苦,成效甚微。复于1923年第二次开局,聘罗元黼任局长兼纂修(即总编),修志局面立即改观。罗元黼先生在该志 “序述”中这样写道:“江原先哲常道将云:'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旌贤能。'窃谓方志之要备,斯数语能法是者,援翰执素乃不虚矣。崇庆明志无传。前清一代,历经四修。吴志成于康熙初,乾隆中已无完本。杨、顾二志,仅存杨蓝本《江原文献录》,未加博采,其泛及岷江上源,由承何氏之旧,非志体也。顾当嘉庆时,颇有增益,然于县境疆域、水道,考订亦疏,或由统志钦修,未敢置议;第原源异名,蔑昭汉宋秩官人士,阙略是仍。沈志庚续,步趋弗易,泛汇诗文,既嫌鲜择,昔贤著述,转降附庸;至谓隋唐封壤即在斯州,谬相牵合,燕说郢书,三长之评识殊乏矣。”为了使着手纂修的民国县志能够成为信史,永益后世,他同全体修志同仁通力合作,开展了庞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他们考察了本县历代修志情况,对民国县志的纲目体例、史料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们在广征博采口碑、文献、实物资料的同时,还查阅了《华阳国志》等众多的古籍名著,籍以补史之缺,纠史之误。单是用以佐证志稿的文献著作即达一百八十四部。经过三年努力,终于完成此次修志大业。尽管如此,罗元黼先生并未将修志功劳记在自己个人账上,他在该志“序述”中写道:“民国己巳,谢公汝霖来知县事,询谋佥同,始开局修辑,因事中辍。十二年癸亥,知事余公承萱重理旧绪,盗焰方炽,中尼弗果。方公潮珍莅任,乃促拟志例。樊公恺继之,更以期岁为程计,分组纂辑。始于十三年四月,讫于十四年十月。周公秉铨任内,阅时十有九月成书,凡十二卷,附以江原文征四卷,订讹补阙,颇竭颛愚,众力共擎,成功较速;于乡邦文献,差有可征。覆瓿披沙,听诸览者。”如此高尚志德,堪为后世楷模!
  修志事成后,罗元黼曾在元通镇黄彝封家设馆教书。本镇的王国英系清代武举,曾随著名武将陕甘总督杨遇春去新疆平定张格尔,后又在鸦片战争期间赴宁波抗击英军,宁死不屈。清道光皇帝为其题诗“马革裹尸才算死,麟编载笔俨如生”。在增福街王国英故居,罗元黼所题刻联“宁波义烈彪鳞笔,文井清光耀鲤庭”及横额“琅琊旧望”,今尚清晰可辨。1927年辍教回乡,自号香雪老人,读书香雪楼中,深受里人尊重。1930年倡修街子场街道,发展交通,繁荣市场。1931年在天后宫创办贫民教养工厂,增修瓦房十余间作厂房。继而又在场中创办味江女子学校,首开全县专门女校之先河,为街子女子入校读书之始。
  罗元黼一生从事考据,注重经学,尤擅长于史。曾对彭洵所辑《青城山记》重新纂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出版、四川师大著名教授王文才纂《青城山志》,正是订正、删补清末彭洵辑《青城山记》和1928年罗元黼著《青城山记补正》而成。又对彭所著《彝军纪略》进行补订。还整理和圈注县中古寺所藏佛经。善画花卉草虫,气韵生动。著有《蜀画史稿》、《蜀中名画记续集》等书。亦善于书法,今青城山天师洞尚存其1927年撰书的楹联:“眺高台宝室仙都,真日月分精,蹑屐快寻三岛石;读琳崖玉霄好句,信云霞难画,扪萝欲觅五幢符。”联高3·3米,广0·27米。正书,字径0·13米,在青城山常道观内山门走廊。青城山西南香积山孤鹤顶为青城第二高峰,原有一通香积寺碑,上刻700余字的《香积寺记》,亦为罗元黼先生所撰。2005年8月,一本书页黄脆,书法严谨,书名为《词科掌录撷》的手抄本在崇州街子镇被发现,这本泛黄的线装手抄本全用工整的小楷抄录了许多前人诗词,双面都有小楷书法,封面印有罗元黼别号“芸裳”的印章。经崇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肖岩鉴定后,确认为清末蜀中大儒罗元黼的手迹,认为该书从题款来看估计是罗元黼于上个世纪初在谢无量主持的存古学堂当教习时所录。罗元黼生平资料因年代久远,目前存世稀少,其在街子镇的故居目前只剩遗址,藏书阁早已没有了,该抄本的发现,为研究这位蜀中大儒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08年1月13日资料更新)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5866
日期:2005/9/25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明代医家罗仲光
下一篇:毙倭贼千余名的罗应旒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