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四川汉源罗氏家谱与传奇

汉源罗氏家谱
记录家族与清溪关600年传奇

作者:雅安日报记者 黄伟http://www.luos.org

  6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受朱元璋军令,从浙江奉命进入四川,成为汉源县和越西县交界处的清溪关守军,后在此落地生根。
  一本厚厚的家谱,记载着家族起源。 一个关隘,连接着家族的繁衍。一行行铅字,留下了家族后代的美好心愿。

  11月10日,汉源湖畔,汉源县富林镇街上人来人往。
  午后的阳光照耀在街上某相馆外,65岁的罗昌林抬出板凳,拿出一本厚厚的家谱,给年幼的孙子讲起了家族历史。
  “我们汉源罗氏是从越西县搬来的,与清溪关有着莫大的关系。”头发略显花白的罗昌林说着,他的孙子似懂非懂,只是静静地听着。
  一段罗氏族人与清溪关的600余年传奇历史,渐渐浮出水面。

  由浙入川 定居大渡河畔
  翻开《罗氏宗谱》前几页,赫然醒目的是三幅穿戴盔甲的将军头像,三人除头盔区别显著外,均仪态威严。
  “这是我们罗氏的先祖,第一个将军是一世祖罗隆泰,曾任明朝都总指,后面两位将军是他的儿子罗巡和罗雄,分别任明代先锋镇西守和明代骠骑防范相领。”罗昌林指着画像解释说,他们的职位不一样,所以盔甲有所区别。
  话说罗氏一世祖罗隆泰,出生于浙江金华县海门桥豫甯乡罗家庄,年少时喜舞刀弄枪,后进入朱元璋的部队。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罗隆泰成为了众多将军中的一员。明洪武二年(1369年),四川南部还有叛乱发生,朱元璋授罗隆泰都总指挥职务,率二子领兵来川,长子罗巡任先锋将军,守土越西,次子罗雄任骠骑将军,防范甘洛,征伐蜀南。
  经过八年征战,罗隆泰和两个儿子终于让“夷服番降”。于是朝廷在此设立土司年上保租,设千户岁纳草粮,为保证一方稳定,罗隆泰父子三人依然驻守在现在的汉源县和甘洛县交界处的大渡河畔。
  至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3年),罗隆泰年老告职,但因路途遥远,在回浙江的途中身染重病,只好回到罗雄屯兵之地,在那里安享晚年。
  “当时,罗隆泰所居住的地方叫窑厂,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坪坝乡窑厂村。”罗昌林和家族的众多成员都去考察过,那里有罗隆泰及后代的墓碑。
  据《汉源县志》(民国版)记载,罗巡死于越西县海棠村。

  世代戍边 清溪关经商发展
  为何罗隆泰会选择在窑厂定居?罗昌林和《罗氏宗谱》的编写者进行了研究。
  据《越西县志》(1993年版)记载,唐太和四年(803年),在今甘洛县与汉源县河南乡交界处,窑厂置清溪关,并领有羁糜州十六个。
  也就是说,窑厂在唐宋时代就有屯兵出现,而清溪关的出现让历史更加清晰。
  这里的清溪是指现汉源县河南乡境内的清溪峡,当地人称为深沟。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清溪峡为“西南民族走廊”的一段,也是著名的“牦牛道”的一段。
  此条大道,在历史上担任着非常重要的军事重任。
  唐贞元十一年(公元799年),为了便于处理和吐蕃、南诏的关系,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李德裕在清溪峡谷里设置了清溪关,它位于咽喉要道,又是自汉彝走廊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屡屡成为兵家争战之所。
  “因此,罗隆泰选择在清溪关附近定居,一方面是为了戍守边关,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家族发展。”罗昌林说。
  明清时,清溪古道多次加宽,成为通西昌、云南的著名古道。清溪古道路线是成都—邛崃—芦山—天全—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冕宁—西昌—云南。
  清溪关是古南丝路与另一条著名的西南商贸路线——茶马古道分道的地方,从清溪峡过清溪关,茶马古道向西到沪定,进入藏区;而南丝路则往东南方向去,到甘洛,抵达凉山彝区,进云南,一直走到印度。
  清溪古道,是古南丝路上的重要一段,由于这条路是古代四川通往云南的重要交通要道,清溪关也是当时越西郡的北大门。所以,此处的经济条件也是整个越西郡最好的地区之一。客商往来于汉源县和甘洛县之间。
  清溪古道上的繁荣景象,一度被人们称为建昌路上的小潼关。
  在清溪关居住的人们,沿路摆摊经商。罗隆泰的子孙们也不例外,在当地做起了生意。
  无商不富,无农不稳。清溪关及沿线人民,大多既经商又务农,较之其他地方是比较富有的。
  而在经商的过程中,罗氏后代慢慢地迁移,往清溪关南北移居,有的到了西昌,有的到了汉源。
  据《汉源县志》(民国版)记载,罗隆泰的后代中有人搬家到汉源县富林镇,并在富林镇建立了罗氏祠堂。
  而罗隆泰当年的英武也在罗氏后代身上体现。在《汉源县志·人物志》中,刘文辉手下战将,陆军第二十四军四十二团第一营营长罗明高和该军四十六团团长罗明扬为罗隆泰后人。
  如今,汉源县罗氏后代,更多的是传承着祖先经商的理念。罗昌林和在汉源居住的兄弟们都从事着商业,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汉源湖畔安居乐业。

  传承祖训 家谱中的典范
  “我们的先祖除了戍边和经商外,以做善事出名。”罗昌林说,如果不是有了修三座桥的功劳,我们也不会出现在汉源了。”
  明永乐年间,罗隆泰和罗雄在甘洛县定居后,罗氏族人却遇到了繁衍后代的难题,于是一个做善事故事在汉源罗氏家族流传下来。
  《罗氏宗谱》的整理者罗康忠在光绪十一年的《罗氏宗谱》中看到,罗巡膝下缺乏子嗣,罗雄年将半百亦无子嗣。
  那时,窑厂有一道河面上没有桥,村民难以过河。于是,罗雄就出资修建了一座石桥。不想不久后,罗雄的夫人就生下一子。罗雄觉得是“上苍感应,麒麟忽降”,于是将儿子取名为罗硚大。此后,罗雄又接连在当地修桥二座,又连生两子,仍命名为罗硚二,罗硚三。
  在罗昌林前往甘洛县窑厂村考察时,这个故事仍然被罗氏后人津津乐道。
  故事显得巧合而又充满了传奇,也许是为了告诫后人,罗隆泰的子孙后辈也一直奉行着“为善”的本性,与当地人和睦相处。
  在《罗氏宗谱》中记载,罗家第十代罗天盛有感于先祖的事迹,令后辈与同族人商量,不辱没祖先好善之为,各处劝捐功德,于光绪九至十年(1883—1884年)培修窑厂石桥三座,古路数里,并竖以碑志。
  这个故事吸引了罗昌林的孙子,罗昌林不时向孙子传输着“与人为善,乐善好施”的思想。
  在《罗氏宗谱》的家训上,赫然写着“顺父母、睦兄弟、和宗族、务勤俭、安本分、禁非为、乐善施……”
  在宗谱中,还有《家族精神文明倡议》,其中提到了孝敬父母、爱护儿童,饮水思源,遵守祖训。
  “我从汉源县走到甘洛县、越西县等地,沿着清溪古道沿线,探访罗氏族人,终于将汉源、甘洛、越西三县的罗氏联系了起来,也将清溪古道的历史梳理了一遍。”罗昌林说。
  《罗氏宗谱》(1998年印出)有750余页,那是罗昌林和罗后代的心血。
  看过罗氏家谱的人,都称此家谱“收录齐全,史料详实,展着罗氏族人与清溪古道的600年联系……在汉源算得上家谱的典范。”
  现居西昌的罗氏第十五代后人罗明星,曾任全国农业高等专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罗氏宗谱》的成功编辑出版对氏家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对川西近代史的研究也具有要的参考意义。”罗明星给予了《罗氏宗谱》一个更高的评价。
  (2012年11月18日《雅安日报》)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8676
日期:2014/3/11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重庆璧邑罗氏谱跋
下一篇:四川珙县下罗镇罗氏开文公宗支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