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陕南“罗家湾”客家罗氏探秘

陕南“罗家湾”客家罗氏探秘

作者:罗良富/文http://www.luos.org

  人都说“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然而,2008年10月18日,处于秦岭腹地深山老林的罗家湾,年人均收入只有400元左右的穷山村,却迎来参加西安第2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世界客家人华商联合会主席伍墨章先生一行60多人的远亲,这皆因罗家湾是典型的客家村落,保存着最完整的客家文化,蕴藏着让人领略不尽的人文风采。

“世外桃源”罗家湾

  罗家湾,地因“罗”而名,村因“罗”而名,位于距西安85公里的秦岭南坡山中,丹江河发源地的泥峪川大水岔沟,行政区划属商州区黑龙口镇。
  从西安出发,沿312国道朝东南方向走,进深山,穿隧道,行车一个多小时便可到达黑龙口镇。一条小溪穿镇而过,从一个叫“大水岔”的地方汇入商洛地区的母亲河丹江。大水岔上游靠近丹江源头处,有3条狭长大山沟,村口有棵大橡树,树下有间小学,这便是罗家湾。在一片茂密的山林之中,一个幽静而古朴的村庄进入视线,就像是到了“世外桃源”。
  罗家湾地势狭窄,南北二山山顶为林,山腰为田,山座为房。村路沿河弯延,既是道路又是河堤,宽不足4米。通过村外的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从罗湾翻山通往本镇秦岭铺村的“罗秦路”与“312”国道相接,这条泥沙路坡陡弯急,约7.5公里长,3米宽,共18道急弯,有的路段坡度达40度,雨雪天不通,只有在晴天熟知路况的当地人才敢驾驶农用车行驶,大车、客车根本无法通行,小轿车进入该村必须具有“前加力”功能。另一条路从罗湾顺沟出大水岔沟经三岔河乡泥峪川到“312”国道,这条沙石路约21公里,道路坎坷。自“罗秦路”1989年修筑、2001年争取国家邮政总局4万元资金拓宽以来,罗家湾的群众出山赶集、初高中学生上学、生产生活物资运送大多依赖此路,除非该路受阻且必须出山,才出大水岔沟乘每天一趟的“三岔河专线”。
  罗家湾村现有87户480口人,全村姓罗。始祖罗尚华所建的罗氏宗祠“豫章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风雨之后,现前厅已塌,后厅犹存,仍然供着祖宗牌位、贴着堂联、挂着“豫章堂”灯笼。在他的墓碑上,“广东长乐人氏,迁至陕西商州西乡秦岭铺”等文字仍清晰可辨。始修于北迁之前的清康熙57年(公元1718年)、重修于北迁之后的清嘉庆7年(公元1800年)的族谱,被一直珍藏至今,上面记载着豫章堂罗氏迁移繁衍的轨迹。(上图:依山而建的罗家湾村,被一片山林环绕)

辗转北归的客家罗氏

  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是中华汉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民系。约在1700年前,战乱使得许多北方百姓流离失所,灾荒让他们饥寒交迫。数以万计的汉族百姓被迫离开中原故土,自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举族、举家成批南迁。这些南迁汉人经长途跋涉,渐次定居在赣、闽、粤等地的山区,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省边境地域形成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因家境贫困、战乱和灾荒等原因,不断地搬迁繁衍和发展。先是在赣、闽、粤三省境内的其他地区扩展;后来又向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各国繁衍。明末清初,南民多次北迁,特别是清初连颁《垦荒令》、《迁海令》,“以湖广填陕西”,由军队押解南民集体向北方迁移。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客家人倒流中原客家祖地的“返乡”潮流。罗家湾人就是在这“返乡”大潮中北归的一支。
  根据保存下来的族谱记载,罗家湾始祖罗尚华(1733~1812),有尚荣、尚华、尚富、尚贵四兄弟。其先为罗氏第45世孙罗尚立(按:讳忠古,字念壹,原籍宁化县石壁村,因商江西吉郡,后避乱率妻子回祖故,徙上杭县居焉,为上杭始祖。),从江西迁至福建宁化石壁都,又于明代转迁广东梅州。乾隆十四年(1749),尚华之父寻找栖息地,从广东嘉应州(即梅县)迁回长沙府浏阳县。乾隆三十年(1765),尚华兄弟承父志继续访寻故里,又从长沙府迁至西安府泥峪川大水岔,即现在的商洛市商州区黑口镇罗家湾村落业定居。罗尚华即罗家湾客家人的始祖,寿高79岁而逝。同时落户的还有尚荣、尚富共三人。
  罗尚华迁至罗家湾以后,其子(尚字辈)作诗为后世读了族谱,即:

贤帝江山泰,盛朝品爵荣。忠孝承先志,书礼定乾坤。

  罗氏家谱现由退休老教师罗泰金保存。罗尚华重孙(帝字辈)还为宗祠“罗氏豫章堂”做了两对灯笼,现完好保存在宗祠的楼上。目前罗氏最高辈为山字辈(罗尚华的第六代),最低辈为朝字辈(第10代)。

完整保留的客家风貌

  罗家湾人,在延绵高耸的秦岭山中,与世“隔绝”,近300年来仍保留了纯正的客家语言风俗和传统,也保留着完整的“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罗氏家风。
  生产生活
  罗氏客家人勤劳朴实,以农耕为主,主要从事玉米、小麦、洋芋、大豆等农作物生产,具有养猪、养鸡的传统习惯,并出产核桃、板栗、柿子等土特产,温饱问题基本能够解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较为年轻的客家人均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年龄长的,以及妇女和学生。农忙时节,客家人的牛耕手锄,肩挑背扛,播撒着希望,耕耘着汗水,收获着喜悦。天若作美,地里的产出足够两年的生活,天不作美,客家人的付出有时连化肥籽种成本也难以收回,这都因为生产条件差的缘故,只能靠天吃饭。农闲时分,客家人也闲不住,或上山打柴、或备耕生产,遇上集日,有些客家人天不亮就起程,背上田地里的出产,赶一两个时辰的路,到黑龙口集镇换回一些日用品、米、油等。上了年岁的客家人习惯了这种忙碌,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仍旧喝着祖辈们喝过的河水,回忆着1993年以前桐油灯下黑夜的模糊,享受着拥簇着的户下人围在电视机前的热闹,感叹着电话的快捷和便利……年轻人则不同,在打工赚钱的同时,心变“野”了,“苦”不下了,男儿想着上门,女儿想着外嫁,有办法的还争着“移民”。近几年,罗湾的人口呈现负增长,山字辈、泰字辈的老人们既喜又忧,但更多的是无耐。
  房屋建筑
  罗家湾客家人居住在大水岔沟垴,沿河依山筑房,房屋连成片,两边的偏房住人或当储藏室,屋顶人字形,盖的是瓦,这和汉中地区的八大怪之一──房子半边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土楼居多,上百年的老宅随处可见。最古老的要数乾隆45年(1780年)建造的祖师庙,现仍然用做学生教室。罗家湾客家人建房一般就地取生土筑墙,在生土中加入竹枝、木条、石灰、沙子外,有的还加入桐油、糯米饭、红糖、蛋清等粘性物,从而使土墙异常坚固。据年长的客家人讲,罗尚华举家搬到罗家湾时,共修建房屋9间,是用“水砖”砌制而成的,所谓的“水砖”是用水牛踩踏了无数遍的泥土做成,无比结实和耐用,现仅留一间,但仍然可以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人逐渐受到当地人“同化”,建房风格也逐渐接近当地风格,条件好的开始建起了砖混结构“楼房”。
  语言称谓
  罗湾家人经历二百六十年,无论小孩、大人都仍讲正宗客家话,而且带有浓重的梅县口音。尤其是妇女,一年到头的活动范围基本上不出村,很少与外界接触,她们的客家话就讲得比男的纯正得多。他们之间交谈,外人根本听不懂,最多只能从表情上惴摸出只言片语。如管叫一日三餐为“食朝”、“食昼”、“食夜”,见面时说“路项(上)辛苦哩”、“食知饭么”等等。而称谓上则是,称呼上辈为“阿公”、“阿婆”、“阿爸”、“阿姆”,如爷为啊公、爸为吧、妈为梅哑、大为太、娃为太色子、你为雷等等。问起11岁的罗玲和妹妹罗欢:“小姑娘,能不能告诉我你家都有什么人啊?”罗玲大方地说:“阿公、阿婆、阿爸、阿姆、涯和涯妹妹。”原来小姑娘说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和我妹妹。”
  礼节礼貌
  崇敬祖先、尊老敬贤。在罗家湾村,至今还保留着平时吃饭时,老人未入席,不得先吃的习俗。老人过世后,移送祠堂由子孙守灵。过世三年内,过旧历年时,要由年长的家长说:“阿爸(阿姆)过年了,坐下来喝杯酒,大家先敬你一杯。”而后大家才开始吃饭。
  本姓族人杀猪后,先要将猪头衔上猪尾(意全猪)供奉宗祠牌位;在过年三十、初一族人都要聚集到祠堂举行祭祀仪式──上香、磕头(须三拜九叩)、烧纸钱。
  婚丧嫁娶
  罗氏妇女自清代以来,不受封建“裹脚”的约束。解放前罗氏坚持不和当地人通婚,被娶的女子大都是临近的外姓客家人;罗氏姑娘外嫁时,要向宗祠辞别,由兄或弟从家中背到宗祠,放在“斗”上拜别,拜罢,背朝香堂,将新筷子顺着脊背扔掉(快走之意)方上花轿。
  族人丧葬时,临近的一般将灵柩停放在宗祠,且棺木大头朝里,小头朝外(即走丧,与本地托丧相反),族上要围着灵柩唱“孝歌”告别,然后择日下葬。(过去罗氏客家人须下葬两次,死后埋葬一次,三年过后,家人将尸骨清洗,再用火纸熏过,然后装入瓮罐再次下葬掩埋,现只下葬一次)。
  文化教育
  罗家湾人崇尚智力,有一句口头禅,叫“书理定乾坤”,只要小孩能读书,哪怕是倾家荡产也要供他上学。这么一个偏僻的穷山沟,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小学,现有在校生100多人,儿童入学率是100%,升中学率也是100%。罗家湾的圣字辈、朝字辈里已经出了好几个大学生,最令罗家湾人引以为荣的是,1966年9月出生的圣字辈罗文圣已是北京林业大学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道德风尚
  罗家湾罗氏遵守法律法规、乡规民约,一些必须恪守的规范,族人将眷帖在显眼的墙上。个个堂堂正正做人,人人靠双手劳动,不偷、不赌、不伤风败俗……从清代乾隆年间传入至今近300年来,罗家湾客家人没有一起刑事犯罪的记录。外出打工的年青人也没有犯罪的现象,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

  罗家湾人现在还比较贫穷。但穷不夺志,罗家湾人正为摆脱贫困而努力奋斗。据说,该村也有人担忧:将来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经济繁荣、生活富足了,明天的罗家湾还会是今天的“客家湾”吗?对于这种客家情结,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希望“罗家湾”能尽快地富起来,同时又希望那些地方“客”味永存,能吗?这个问题只能让未来去回答。
  (根据相关材料综合编写,图片为署名引用)

相关链接:陕西罗氏支派及源流概况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8020
日期:2009/9/27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湖广填四川”真相解密
下一篇:南充发现据传是罗为赓建的山寨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