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四川崇州市三郎镇客家罗氏概况

四川崇州市三郎镇客家罗氏概况

  四川崇州有个三郎镇(据说杨贵妃生在这里也葬在这里),镇里有个红纸厂村,村中不仅建有两座罗家祠堂(分上、下祠),村民60%以上,约600多人都姓罗,而且连“三郎”镇,也是因罗氏始祖的排行第三,以资纪念而名。
  在进红纸厂村的入口处,在一块大石包上有一石龛,龛内原供有石像名曰:“高山爷”(又称“高山王爷” ,这恰是客家人的信仰),可惜毁于文革时期,现只能见到一副石刻对联:“一诚由我故,五福自天申”。离“高山爷”约五米处,有一双孔石桥,由四个大石墩连接组成,约四米长,保存完好,当地人称为“大石桥”。 历经数百年风雨历练仍岿然不动的大石桥见证着罗氏家族的辉煌与鼎盛:据传旧时无论大、小官员,凡过此桥者,必须下马或下轿叩头后方能继续前行,只因桥边就是赫赫有名的“一门三秀才”的诞生地。由此可窥其时罗氏地位的一斑。
  该村罗氏有“广东罗”、“湖广罗”、“巴巴罗”(本不姓罗,后改姓为罗,故称为“巴巴罗”)之分,而以“福建罗”为主,因而在该村形成为独特的罗氏“客家部落”, 使该村至今在建筑风格、称谓、习俗等方面都有着自己十分明显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村中上下“罗家祠堂”均为“福建罗”所建。据村民罗文辉所持之《罗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福建移民入川,距今280多年了。由于村中罗氏属于不同的支系,由此在世系字辈排行上有不同的版本。
  村民罗锡芝老大爷提供的排行为:

必远重正义,国永光自兴,
传德后世子,一脉接崇支。

  其中的“必”疑为“别”,从“别远重正义”可以看出该支罗氏移民告别故乡远赴四川安家,是出于看重正义。“一脉接崇支”,则是指他们这一支罗离(祖籍)得再远,传得再久,和原籍宗支仍是一脉相承的。
  而罗正辉老大爷提供的排行又为:

腾炳登天凤,福禄寿长春,
克昌云贵宿,正建□□□


  村中罗姓族人跟当地人在称谓、习俗上有较大差异,具有显著的客家特点:如对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称呼他们依次叫成“朵朵”、“麻麻”、“牙牙”、“美美”(均为拟音)。他们对“伯、叔”的称呼也与众不同,依次称:大(音dā)波,伊大波,赏大波,卖大波等等(全系拟音)。再如称女人,他们叫“穿鞋的”(主内的意思);称男人,叫“外先人”或“穿草鞋的”(主外的意思);说“真是”,他们则说“敢是”;说“生火煮饭”,他们说成“烧锅煮饭”;说“不舒服”,叫“干言不安逸”等等,当问到为何如此称呼时,村民们也说不出个道理,只知代代传承着这些叫法。目前,大多数罗姓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称谓已同化,仅有少数老年人仍然按老传统相称。
  该村民居住房建筑结构也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客家风貌。其最大的不同点便是堂屋没有门槛,这在三郎镇当地已成为一个歇后语:“罗家的堂屋──没门槛”,意为说话做事不分上下里外,不会区别对待,也含没礼貌、不分尊卑长幼之意。相传,罗姓祖先曾在朝为官,由于效忠主子,告老还乡时,主子问其需要什么赏赐?答曰:“什么都不要,就要像金銮宝殿般的大堂”,主子欣然应允。故罗姓建房,中堂不要门槛,像官衙的大堂一样。过去,凡“福建罗”建房家家如此,而今有的添了门槛,有的已同化,保存完好的很少。但在现红纸村三组有一处小四合院的堂屋仍保持着没门槛的建筑风貌。
  独特的民风民俗,奇特的祭祀方法,是这个客家部落的又一特征。旧时,该地每年的“春新”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新)由“值年”召集,族长主持开始筹备当年清明会祭祀祖先的各项活动事宜(建国后停办)。罗氏清明会,民国年间由罗姓四大房轮流值年主办,由族长督办。经费主要来源于祠堂公产的收入,上祠堂有八石种(以所需种籽为计量单位,约合80亩土地)出租及每年收租40石(约15000斤左右)。经办人在清明会期间,还要在列祖列宗牌位面前发誓,誓言大意是“保证帐目清楚,不贪赃,若有违反者,本房断子绝孙……”等等。据老一辈罗姓人回忆,当时的祭祀主要有以下几项活动:一是悬幡挂榜放河灯,诵经拜忏荐亡魂;二是办三天九大碗,大宴族人和客人;三是请神,降乩仙,占卜当年族人之吉凶祸福;四是议家规,动家法。下祠堂旁边,专门有一个“家法堂”,凡违犯家法者,清明会时要当众受罚。有一年,琉璃分支办清明会,不按筹备要求,不做道场超度亡魂,只办九大碗,便由族长主持,被“值年”罚跪家法堂,重责四十大板,直到认错并同意重办才算了结。
  崇州客家罗氏一族凭着勤劳的双手、率真的性格,在天府之国这块热土上保存和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如今,崇州客家人正以好客的礼俗,热情欢迎四方仁人志士光临,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调研组《崇州有个“客家部落”》)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6888
日期:2009/4/20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青海省罗氏世系及源流寻踪
下一篇:罗源汉《诗论》行书手迹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