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关于族谱的编撰

族谱编撰学初议

四川省中华姓氏谱牒学会、中华《百家姓》杂志社http://www.luos.org

【编者按】这是作者参加“中华之根——海峡两岸谱牒学术研讨会(中国厦门 2003.12.7-10)”的交流论文,《族谱编撰学》已经列入2004年公开出版计划。

  盛世修志。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各地兴起新修地方志高潮,截止2001年12月全国已经完成省市县(区)规划志书的76%,总数含各种部门(行业)志等计10000种,超过历代志书的总和。在地方志编修的同时,一直被认为是“封建糟粕”的族谱也逐渐被引起重视,随着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的颁布,民间修谱活动日益高涨,以闽(福建)、粤(广东)、江(江苏、江西)、浙(浙江)为主兴修了大批新谱,重印了一大批1949年以前的旧谱,对历史研究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寻根问祖提供了“桥梁”。笔者从1998年从事地方志编修时就已修包括自家族谱在内的10多个姓80多种族谱,收集了闽粤江浙及台湾等省族谱20多个姓100多种,温习了先贤有关族谱姓氏方面的著述,也试着倡议建立了族谱编撰学,并在四川省中华姓氏文化学会、四川省筠连县姓氏文化学会族谱编撰培训中试用而效果明显,今将这方面情况综述如下,希望海内外专家学者给予指正。

  一、建立族谱编撰学有无意义
  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是看建立这门学科有无研究的具体内容、有无建立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后者,它是这门学科存在的基础。
  1. 建立族谱编撰学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族谱的作用与价值
  关于族谱的作用与价值,南开大学冯尔康教授、常建华教授、徐建华教授、台湾大学陈捷先教授、台湾师范大学陈昭珍教授以及港台著名学者罗香林教授、廖庆六教授、林瑶琪教授等均有论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个重要侧面的族谱研究,是继承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需要,是繁荣学术的需要,是联系团结海外华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反对***的有力工具,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具体来讲有助于宗法制度宗族法、经济史料、历史人口地理、历史人物、教育、民俗宗教、华侨史等研究。有资料认为,族谱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族谱具有独特的学术资料价值,它往往保留了正史、方志以外的珍贵史料,涉及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现代学科,可以弥补历史资料的不足;第二,族谱保存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家教传统和文明习惯,经过批判的继承,可以为现代文明建设提供资料;第三,族谱为“寻根认祖”提供了信息资料,它是一个联系的纽带,对促进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族谱编撰学的建立,将会带动旧谱重印及新谱编撰,族谱的作用与价值也将会进一步体现。
  2. 族谱编撰学是对几千年来族谱编撰方面的学术总结
  有族谱就有编撰行为,有编撰行为就会形成族谱。作为与正史、方志并列的族谱,历代先贤对其编撰都进行过实践,宋之前族谱的官修、宋及宋之后的族谱的私修尤其是“欧苏谱例”的形成,为族谱编撰学奠定了基础。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始,一批涉及族谱的谱学论文论著、族谱目录等相继问世,推动着族谱编撰学的萌芽与形成。80年代台湾、大陆相继成立的谱学机构与召开的谱牒学研讨会,为族谱编撰学的萌芽与形成提供了舆论舞台。
  海峡两岸所出版的族谱学目录、论文论著,无疑是族谱编撰学形成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近年来专论族谱编撰的论文与召开的研讨会加快了族谱编撰学的形成。从论著来讲,一有族谱学著述,如《中国族谱》(罗香林1971)、《中国宗谱之研究》(多贺秋五郎1981)、《中国的族谱》(陈捷先1989)、《中国家谱》(欧阳宗书1992)、《中国的家谱》(徐建华2002)、《族谱文献学》(廖庆六2003)等;二有族谱研讨会论文集,如《谱牒学研究》(1—4辑)、《亚洲族谱国际研讨会文集》(1—6辑)、《中国谱牒研究》(上图1999)、《中华族谱研究》(上图2000)等;三有族谱目录,如《台湾区族谱目录》(赵振绩1987)、《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国档1997)等。从论文来讲,如有“台湾家谱编撰之研究(盛清沂1977)”、“台湾编修族谱之现状(林瑶琪2000)”、“当代家族谱编修论略(冯尔康1999)”、“数字时代的历史事实建构——以电子族谱编撰为例(程美宝2001)”等。从专题会议来讲,如有中国谱牒学研究会主办的两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海图书馆、南开大学等召开的三次海峡两岸族谱研讨会等,值得特别介绍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2000年8月还专门召开了“族谱的编纂:挑战与突破国际研讨会”,大会12名专家学者发言就有3名是专论族谱编撰。
  3. 族谱编撰学可以解决二十世纪新谱编修存在的一些问题
  所谓新谱,本文界定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而不包括重印的族谱。共和国建立以后,部分省市部分地区时有族谱编修,但在80年代之前只是上名字作世系,其它内容尚未入谱。作为传统文化比较浓厚的台湾,情况有所不同,这得从日本侵占台湾时说起。当时台湾人民为反对殖民主义者的奴化教育,他们不忘家国而注意编写自己的族谱,但环境不允许,所修不多,迄至抗战胜利后台湾新谱才逐渐增多。50年代台湾陆续成立各姓“宗亲会”,70年代建立了“宗亲谱系学会”、“各姓源流学会”,80年代有一些专事族谱制作的出版社(如远东出版社)问世,并召开了数次亚洲族谱国际研讨会,进入21世纪时全台已基本完成全岛100个大姓族谱的编修。台湾文化大学谱系研究所所长赵振绩主编并由台湾区姓谱研究社出版的《台湾区族谱目录》著录了台湾收藏的族谱10613部,其中祖籍在大陆的族谱7757种占73%,而这些谱书又多为60年代至80年代的新谱(如其中的570种李姓族谱,有确切年代的322种,其中1949—1987年编撰的有294种占85%),内容多为简单的宗族世系表,其它内容较少。
  大陆与台湾相比,新谱虽有数量上的增加,但官方出面组织的少。20世纪50年代,在土地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的打破,被认为代表着“封建族权”的族谱,多被付之一炬。文化大革命则令更多的族谱遭受了灭顶之灾。有人估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大约有20000多种族谱被人为毁掉。进入80年代,随着《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编撰出版以及海外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民间修谱之风又开始慢慢升温,经济较发达的闽、粤、江、浙等部分地区已完成新谱的编修,部分地方还与地方志接轨编辑出版了《村志》、《姓氏志》。而其它地区则对族谱编修一直存在疑虑,即使有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办社图函〔2001〕29号)两个文件,因一些部门有上面领导人的讲话尚未重视,民间修谱则因资料、经费等原因而悄悄进行,质量普遍较低。90年代初因有中华姓氏文化研究的兴起,加之新华社《寻根问祖·百家姓》电视片(中央电视台在2003年正月又播放了《百家姓》专题片15集)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放,民间修谱高潮逐渐到来,并且形成了跨县跨省的修谱的活动,如江苏《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广东《中华罗氏通谱》、河南《中华郑氏族系大典》、四川《中华余氏通书》、《中华王氏通书》、《中华郭氏通书》、湖南《益阳七修萧氏族谱》等。笔者在民间调查家谱时,发现很多族谱仅为“经单簿”、“遗志簿”,更多的修谱人是希望有一本较为详尽介绍族谱编撰知识的书籍。2001年5月,西南地区第一个以姓氏谱牒为研究对象的筠连县姓氏文化学会正式经社科联批准、民政局登记成立,随即四川省历史学会经省社科联同意又以筠连为主组建了四川省中华姓氏文化学会,两会均把族谱编修纳入了工作重点,并通过主办会刊《百家姓》杂志与港台地区、新加坡等加强了联系,同时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关于族谱编撰的规定》并举办了3次全省性族谱编撰培训会180人次,新编区域性族谱60多个姓320余种,收集1949年以前的族谱120多个姓810多卷册,其中筠连县正在利用现存族谱编撰中国西南地区第一部公开发行的《筠连县姓氏志》,以介绍该县298个姓氏的来源、族谱、人物等。
  对于新谱存在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熊远报教授、上海社科院钱杭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梁洪生教授、浙江省图书馆袁逸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陈可畏教授等从80年代后期起陆续发表论文,分析了当今农村修谱热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笔者倡议族谱编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解决这些问题,至少也能对这些问题作一些研究。

  二、族谱编撰学包括哪些的内容
  1. 族谱编撰学的概念
  族谱的定义:族谱,亦称家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谱牒等等,一般都叫族谱或家谱。什么是族谱?解释很多,今介绍四种供参考:第一种,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的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式(徐建华);第二种,族谱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主要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和记载宗族事迹的书,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宗族发展史(欧阳宗书);第三种,族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王鹤鸣);第四种,族谱是记载一个姓氏的祖先名讳及家庭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献,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陈昭珍)。
  编撰的定义:编撰,也作编纂、撰写,而“编纂”多用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资料的处理。
  族谱编撰学的定义:所谓族谱编撰学,是指研究族谱史料收集、调查整理、编辑加工、印制发行等一系列工序的科学,是族谱学或谱牒学的分支学科。
  2. 族谱编撰学包括的内容
  族谱编撰学主要包括族谱编撰史、族谱编撰流程、族谱编撰质量等方面,以重点研究编撰流程的质量控制为主。
  由于族谱能够证明一个人的身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历代都比较重视族谱的编修。唐代以前,族谱的政治作用比较明显,选官、婚姻、人际交往都离不开它,因此整体上以标榜门第为特征,为了保证族谱的权威性,族谱往往由政府纂修,由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谱局保存,以备必要时查验。宋代以后,族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族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所藏之外,其它族谱均由私人修撰,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一直到清代,政府才对族谱中的行文和格式作了一些规定。1949年以后,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族谱学才逐渐被重视,80年代后族谱编撰逐渐形成气候。
  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这就是修族谱、建宗祠、修坟墓。修纂族谱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各地宗族都极为重视,就如国家、政府重视编修正史和方志一样。根据一些族谱材料和“中国家谱”、“中国新式家谱”、“家谱信息”、“台湾族谱资讯”等网络报道来看,要完成一部族谱的编修,大致要经过资料收集、发凡起例、内容编辑、印刷出版等程序,具体来讲:
  首先是组建以家族中负有文名或职务最高的退休官员或族长为首的修谱委员会。编委会旧时一般设主修(由族长担任)、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今日一般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主编等。
  编委会即所谓的谱局建成后,接下来就要筹集修谱经费。经费旧时一般来自族田、祭田及其它族产的收入,除此之外,每个入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今日主要通过捐资和族谱预售筹集,部分地方仍有按男女人丁派摊形式集资。
  经费筹集就绪后,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谱学名称称为“开局”。谱中的“凡例”定好后,一般要出榜通告族人,表明本次家谱编修宗旨、基本体例、资料报送要求。书稿编好后,即请名人作序以弘扬先辈祖德,同时请人刻写和印刷,监修、校阅负责校对。谱书装订完毕后,即通告族人,并择吉日将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出谱”。谱入祠堂再择吉日举族对谱予以礼拜,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拜谱礼毕,即由族长拿出朱笔按序发谱。今日不同之处,主要是将谱稿送到印务公司胶印、铅印,印毕多择吉日(如腊月二十三“进灶”前、三月“清明会”)发谱即可。
  3.族谱各部的撰写
  (内容从略)
  如何提高族谱编撰质量?我们认为除了认真把好修谱各个环节质量外,加强对90年代初至今各种姓氏通史类专著(如华艺出版社“中华姓氏谱丛书”、东方出版社“中华姓氏通史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吾姓吾祖丛书”、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华姓氏史话丛书”等)的学习以及适当借鉴《中华吴氏大宗统谱》(上海远东出版社)、《中国吴氏通书》(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姓氏谱牒通书,并开门办谱效果最好。

  三、小结
  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方有志。族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中国史学,对于研究中华姓氏文化、民情民俗、人口迁移、基因遗传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族谱编撰是积累和保存家族、增强族人之间的联系、传递和沟通彼此间信息的行为,我们认为这门学科从历史档案角度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我们当事人如何根据国家方针政策进行调整而已。
  本文只是笔者在从事中华姓氏谱牒文化推广工作中有感而作,并得到北京王大良博士、袁义达研究员、河南刘翔南编审、台湾林瑶琪教授等的指导,但本人不是专攻此业,恐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还望海内外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鹤鸣等主编.中国谱牒研究(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
  2.王鹤鸣等主编.中华族谱研究(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11
  3.郝存厚等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9
  4.欧阳宗书编著.中国家谱.新华出版社1992.12
  5.徐建华编著.中国的家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5
  6.中国家谱网
  7.中国新式家谱网
  8.家谱信息网
  9.台湾族谱资讯网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5201
日期:2005/7/4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推荐]谈谱牒的编纂
下一篇:家谱内容初识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