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入门话族谱

话说族谱

作者:刘光明http://www.luos.org

  我国的家、族谱(以下简称族谱),作为记载氏族世系的志书,源远流长。从甲骨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早在4000年的殷商时期,就有一些关于人物出生、婚娶的文字记载,那是族谱的雏型。
  到了周代,国家设立专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族谱的记载与管理,族谱成为统治者推行政治制度的工具。周代的政治制度是世袭制,这是一种以嫡庶关系划分大宗、小宗,从而确立各级贵族子孙世袭封土爵位的制度:王位有嫡长子世袭,他的众子则封为诸侯;诸侯由其嫡长子继承,他的众子则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由其嫡长子顶替,他的众子则封为土。这种世袭制是建立在血缘亲疏远近的基础上的,而族谱作为血缘关系的记载,便成为世袭制的依据和基础。周王朝中央和各诸侯国的史官,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负责记录、整理、保管各贵族的家谱。这些管谱的职员,也一般是世袭担任,为他们提供了熟悉、掌握全国各族家谱的便利,造就了一批熟练的谱学专家,产生了像《在戴礼记·帝系篇》、《世本》、《春秋公子血脉谱》、《帝王诸侯世谱》等优秀的谱学著作。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除因循东汉察举所要求的经学、德行、乡闾清议之外,又增加了家世、才实等内容,将人才区分为九等。这看起来更加完备,但实行过程中,负责专职举土的“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他们品评人才多以门第为重,选用者也是士族,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朝中用人,只问家世,而家世则以族谱为据,查家谱后如果确系世家士族,定作大官。在族谱成为官场的敲门砖后,私家修谱之风盛行。为子孙前程计,不仅贵族,就是许多寻常百姓也编修起了族谱,甚至不惜采取小姓冒大姓、庶族人士族等手段,把族谱编的光彩照人。“九品中正制”一直推行到南北朝,所以这一时期修谱之风长盛不衰,谱牒多于牛毛。
  隋炀帝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科举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下来,有才学的人不论出身门第,可以不经举荐,只须经过逐级考试,由朝廷择优录取,授以官职,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掌大权的状况。从这时开始,族谱才逐渐剥离其政治色彩。
  到了宋代,政府不再设置谱官,族谱都由私家编修。欧阳修、苏洵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谱的规范。其后历经元、明、清直到民国,循数十年一修的惯例,族谱绵延不绝。修谱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作宫,而是为了敬宗收族,即通过敬重同—祖先,联结族人,以在社会上相互扶持;或是记载先人的奋斗史,以启迪后人。
  由于族谱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实用价值,官撰、民修相结合,使我国族谱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据专家估测,散存于民间者,当在百万部以上。虽经历代战乱,损失甚众,“文革”中复遭焚毁,但有识之士仍想方设法将其保存下来。尤其是各级国家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长期以来将其作为民族文化瑰宝征集收藏,目前在国内的存量当在1万部以上。据说美国犹他州家谱协会从1971年以来,大量收集、复制中国的族谱与地方志,该会收藏的中国族谱已超过4000种。目前我国民间私人收藏、秘不示人的族谱仍有不少。
  我国的族谱,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一笔巨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就族谱的种类看,涵盖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物;从族谱体例看,一般包括序、跋,世系图、名册,重要人物画像及像赞,人物传记、诗抄、艺文,各种碑文、墓志、祭词,家族事件等,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家族是社会的细胞,族谱作为家族的记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储存了大量的社会历史信息。族谱中,一般分代(世)记述该氏族人口繁衍、婚配、生卒年月日、生育数量等,为人口学研究独辟蹊径。学者刘国伟通过湖南省安乡县安障乡沙湖口村《李氏族谱》所载仲温支系进行剖析,对我国古代家庭人口过程进行了研究。以该支第15—33世的人名录为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类推,得出结论:自元朝至元一年(1335年)到民国24年(1935年),600年间繁衍18代,共计5700人。除去婚人人口、夭折婴幼儿,平均年递增千分之八点三,每31.57年发展—代人口。
  在湘潭县档案馆珍藏的《毛氏族谱》、《彭氏族谱》,桑植县档案馆的《贺氏族谱》,岳阳县档案馆的《任氏族谱》等,自然是研究毛泽东、彭德怀、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要史料。族谱中的人物传记、事件记略,就是一部民间史书。有些族谱,还留存了一些重要人物的画像,现代以来新修的族谱,甚至选录了人物照片,多角度地再现了历史人物。
  除人物传记外,族谱中的序跋、碑文、墓志、祭词,有许多就是精美的散文,尤其是族谱中选录的诗抄、艺文,本身就是文艺作品,除供人们研究外,具有较强的欣赏价值。现代以来,一批作者开发族谱这个史料宝库,写出一部部人物传记或历史故事。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3745
日期:2005/7/4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罗姓人为火神之后
下一篇:[推荐]谈谱牒的编纂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