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随民族参观团走进中南海的罗教明

随民族参观团走进中南海的罗教明

  罗教明,男,1930年生,四川康定县南郊南吾村人。1951年他参加工作。当时,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减租退押,康定城郊乡(已经撤并)是试点乡,作为乡农会主席,他和同事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减租退押上,并摸索出了一套好的经验。1952年6月,城郊乡政府正式成立,他成了首任乡长,同年9月(就在他满22岁那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甘孜州发展的第一批农村党员。
  从1952年到1959年的7年间,从城郊乡乡长到城关区委组织干事,再到城郊乡党支部书记和塔公区国营牧场场长,他的工作岗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段时间,他曾被派到当时的西康省委党校学习,并参与了“公社合作化”、“民改”等工作。尤其是在塔公区国营牧场工作期间,他引进了前苏联优质绵羊与当地绵羊杂交技术和人工催情技术(使牛羊多配种,牲畜出栏率提高),摸索出了矄烟防霜的小牛过冬法,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有关部门也多次在牧场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做法。
  1957年,四川省委组织“基层民族干部参观团”到祖国各地参观,罗教明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从华东到东北,参观团历时3个月,辗转全国13个省,使来自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亲眼目睹了解放以来祖国各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参观完东北老工业基地后,参观团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在北京参观的第8天,他们来到了中南海怀仁堂。那一天,是罗教明这一辈子终身难忘的日子,当敬爱的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中时,现场立刻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了参观团中间,亲切接见了参观团的所有成员,并和团员们合影留念。
  1960年5月,罗教明被调往沙德区任区委副书记。当时正值3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上下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当时沙德区还发生了两起叛乱。由于不通公路,他们下乡都得骑马,再加之每月只供应十多斤粮食,他们不得不以代食品充饥,每次下乡,他们都会冒着生命危险。每次到基层,他都会带上许多口袋,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口袋干部”。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在沙德工作的五年间,不但平息了叛乱,还完成了“高改初、大化小(高级社改初级社、大队建制化为小队建制)”等任务,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管理、生产的路子,使粮食生产恢复到了正常年景,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全区逐步走出了困境。
  1964年,在基层工作了14年后,罗教明被调回康定县任县农牧科副科长。“文革”开始的第二年,康定县农牧局正式成立。随后,他先后担任县农牧局副局长、局长和县水电局局长
  “文革”的第二年,康定县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发展农村水电、推广农业机械就成了当务之急。但由于恰逢“文革”,青年人忙着搞“串联”,许多部门“人去楼空”。为了使工作正常运行,罗教明可成了大忙人,那几年的忙碌,也为他挣得了“总管”的绰号。
  从1964年到1983年离开工作岗位,二十年的时间,罗教明的足迹踏遍了康定的山山水水。由于一直与农业工作打交道,被人们称为农业专家。在发展水电和改土的过程中,因为火工器材奇缺,他还牵头在鸳鸯坝办起了炸药厂,不但满足了康定县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还支援了其它地区。通过努力,使康定县的折东地区基本上实现了电气化。在农业耕作上,大胆对农业耕作技术进行改革,变一熟为二熟,变二熟为三熟,大力推广套种、间种等。后来,这些技术得以在全州推广。他还牵头完成了康定县土壤普查及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该项工作后来被州人民政府授予一等奖,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二等奖。
  1983年,工作了32年的罗教明终于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康定县南吾村。当时他的家里人在想,这下子老罗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吧?
  但是,他的家人却想错了。他离开工作岗位后,又管起了“闲事”。他帮助城郊乡党委、政府出点子、想办法,并把组织关系转到南吾村,成为了该村党支部宣传委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公主、金刚、南吾、北土坎四个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不正常,开会、过组织生活走过场,便向这几个党支部提出了建议。从1984年开始,南吾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步入了正轨,与之相邻的3个村党支部也向他们学习。他们联合起来过组织生活,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到跑马山上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党的知识竞赛等,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了党员的“娘家”,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南吾村的土地大都在山上,群众在进行耕作和田间管理时,都靠一条羊肠小道,交通十分不便。罗教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他的倡导下,由村党支部牵头、党员参加、群众参与,修出了一条通往山上的道路,结束了该村靠人背马驮种庄稼的历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吾村没有自来水,村民们吃的是“母猪龙”沟里的水,既不卫生,又不方便,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村里曾经想解决这个问题,但又苦于没有资金。罗教明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出面找县水电局帮忙想办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县水电局的支持,时任局长不仅带头到村里勘查、设计,还解决了一万多元钱。经过全村群众的努力,该村群众于1985年就喝上了清澈、卫生的自来水。
  八十年代的南吾村是一个穷村,村里人就知道种洋芋和青稞,根本不知道种经济作物,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有几十年农村工作经验的罗教明经过调查后又给村党支部提出了建议:在高山上种粮食,在矮山种蔬菜,再用蔬菜换粮食。说干就干,罗教明先在自家地里试种,当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为了把莲花白之类的蔬菜换成粮食,他们与石棉县签订了协议,用6斤莲花白换一斤大米。这一年,该村的莲花白大丰收,亩产超过两万斤;如此推算,一亩地就换回三千多斤大米,不但解决了全村人的吃饭问题,还使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种新模式很快被邻近的村子接受,直到今天,蔬菜生产已经成为康定城郊各村的支柱产业。
  “人退心不退,人老心不老。”这是当地人对罗教明的评价。罗教明退休后的第三年,便当选为城郊乡党委成员,并在建州40周年的时候,被州委、州政府表彰为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康定县有很多离退休干部,他们中间有很多党员,但却无法过组织生活。1992年,康定城郊乡被撤并后,在他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成立了康定县退管会。如今,该会的离退休干部人数已经超过400人,退管会已经成为离退休“干部之家”。与此同时,罗教明还时刻不忘教育自己的子女,处处鞭策他们进步。现在,除罗教明之外,他家已有8人成为正式党员。
  (据《甘孜日报》记者周华、周晓兰、郑和玲报道)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4102
日期:2007/10/16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毛泽东亲拟碑文的英烈罗志
下一篇:高级工程师罗延棣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