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罗应涛:《论语》语言艺术散论

《论语》语言艺术散论
罗 应 涛

  《论语》是语录体,它的语言虽是散珠碎玉,但经过“论篡”,让人捧读,便觉满眼金碧生辉,耀眼夺目。或精警,或幽默,或含蓄,或隽永,或清新,或沉郁,或峻切,或雄放,风格多样,仪态万千。格言、警语、古谚、诗句、口语、成语,不仅在当时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流传至今,嘉惠后人,千载不朽。辞格有比喻、比拟、夸张、重叠、对偶、排比、层递……几近于今日的辞格之数。特别是许多后来成为成语、格言的词句,为汉民族语言提供了一大批珍宝,为我们今天的口头和书面语言增添了不少光彩。而大量的口语、语气词的使用更是妙不可言。
  艺术性很强的精美语言,必须具备高度的精确性、形象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充分地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语论》的语言,虽说基本风格朴素简洁,却也文彩富赡,既精炼含蓄,又韵味深长,处处流金溢彩,时时掷地有声,其表现的内在的深度和视界的广阔无与伦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篇》)这不仅是对松柏的礼赞,更概括了丰富的生活内蕴和社会现象,象征了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赋予了后世人许多的诗情画意。从左思《咏史》诗中的“郁郁涧底松”,到杜诗中的“新松恨不高千尺”,到乐府诗中的“松柏有本性”,再到当代的“本性解耐寒,风霜奈其何”(《际毅诗选》)以及数千百计的咏松诗词、松柏图、松鹤图,无不从孔子这里得到最初的启迪。又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慨时光流逝,警策人们奋斗不已,涵蕴极富。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长沙》中加以引用,勉励我们为祖国繁荣自强不息。再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含义深永,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真是常读常新令“懦者振”的至理名言。又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弥显其珍贵。文学语言力求用最经济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读者感到严谨而又丰满,精炼而韵味无穷。正如古人所言:“文贵精,不贵多。”强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论语》中很多语言就是这种语言的最早而经典的创造。
  形象化是艺术语言的主要特点。艺术性很高的语言,要求细腻地描绘客观事物的情状,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获得具体的审美感受。《论语》无论对人物刻划,环境绘制,气氛渲染,细节描写,都十分生动真切。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手舞雩,咏而归。”(《先进篇》)轻轻几笔,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游春图,把春回大地之时,一群生气勃发的青少年在老师带领下,于丽日和风之中,到沂河洗澡,舞雩台吹凉风,自由自在游玩歌唱的欢快情景再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欣羡极了。真是文情并茂,生趣盎然。又如“颜渊死,子哭之恸。门人曰:'子恸矣?'子曰:'有恸手?非乎人之恸而谁为?'”(《先进》写孔子得意门生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悲伤,悲伤到自己也不知道痛哭的程度--已“恸”了,而要学生来提醒。提醒后,他仍昏昏然,如在梦中一般,情痴意迷,尚不自觉。觉后反而要问:“我不为这样的人哭成这个样子,还为谁哭?”表现情感,一而再叠,再而三叠,情貌并出,十分传神。
  《论语》既创造了不少精妙的文学语言,也开创性地使用了不少修辞格,使语言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成为后代范式。其中包括了比喻、比拟、夸张、感叹、重叠、对偶、排比、层递等等。以比喻论,有明喻,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为政》)“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子张》)显示了孔子思路阔大开朗,联想高远;有借喻,如:“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以“升堂”、“入室”喻人为学的两个阶段,贴切而新颖;“大车无輗 ,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喻“人而无信”之行不通;有暗喻,如:“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两句分别用“者……也”和“也”表利断,说明一般贤者是丘陵,孔子是日月,属比哈中的暗喻,也叫隐喻。《论语》中不仅只有简单的比喻,还有复杂的比喻。在复杂比喻中,有用不同比喻说明同一事物的,如“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公冶长)”有用不同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的,如:“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笱》)以堆土成山来比喻一个人为学进德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一种是虽刚开头,但却能矢志不移。要说明孔子被音乐陶醉达到的程度,《论语》便以夸张修辞格“三月不知肉味”来加以夸饰。孔子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论语》也常用感叹修辞法。如“郁郁乎文哉!”(《八育》)“大哉问?”(《八俏》)“小人哉,樊须也!”(《子路》)感叹之不足传情达意,《论语》便用重复或重叠修辞格。如《雍也》中孔子称许颜回一章,以“贤哉回也”开头,以“贤哉回也”结尾,反复咏叹,以传其深情。又如《雍也》中孔子指天发誓:“天厌之?天厌之!”用重叠修辞格表白其确实没有在放荡的卫灵公夫人南子面前出过差错。又如,要表现孔子急于用世,用“沽之哉!沽之哉!”《子罕》要表现孔子思乡之切,便用“归与!归与!”(《公冶长篇》)要说明颜回之死的惨痛,便用“天丧予!天丧予!” (《先进篇》)真是其声其貌,历历如在。《论语》中有大量的对偶句,也有大量的排比句,还有对偶排比的合用,形式整齐,加上选字炼词的功夫,把一些复杂的内容,表现得井然有序。再如:“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前一个整句,为一对偶,后一个整句,为一对偶。后一个整句中,又是两个排比句。如此繁复的内容,运用对偶、排比,以短语出之,表现得井然有序,说得十分醒豁,足见其语言表现力之强。
  今日之语言是由古代语言发展而来的。《论语》所创成语率之高,保留至今的成语、格言、警句、古谚之多,古今典籍几乎无一可与伦比,翻开《论语》一书,珠玑满眼,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辉。成语如:升堂入室,功亏一篑,道听途说,成人之美,有教无类,三思而行,见贤思齐,愚不可及,温故知新,尽善尽美,巧言令色,任重道远,循循善诱,色厉内荏,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过犹不及,既往不咎,举一反三,述而不作,后生可畏,欲速不达,当仁不让,言不及义,夫子自道,临事以俱等等。格言如:德不孤,必有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言必信,行必果。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成语格言言简而意赅,通俗而深刻,都是岁随珠何璧,无不熠熠生辉。
  《论语》的语言还韵律和谐,能传达出生活的自然音响,体现了现实的音感节奏,读来特别真切生动。如“子曰:'知者乐水,仁者爱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人者寿。'”这一章三对偶句,能长则长,能短则短,都据内容而定,不仅自然地构成排比,形式十分整饰,而且音调又非常和谐。《论语》中提炼了大量当时的口语,浅近易懂,也很朴素生动。如《八俏》中:“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侍生章》中:“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全是当时的口语,也近乎今日的口语,人物的口吻神情,无不妙俏,表现力很强。
  语气词已被运用得极其广泛,并且出神入化。在《论语》中似乎一切性状、神情、态度、语气,都可以用语气词辅助加以细腻真切的表现,其韵味常常妙不可言。如表示曲调停止的乐音用“铿尔”,微笑用“莞尔”,叹息用“喟然”,惆怅用“怃然”等等。形容态度谨厚,用“恂恂如也”;形容谈话轻松,用“侃侃如也”;形容自得之貌,用“怡怡如也”;形容急捷快速,用“翼如也”等等。形容崇高,用“巍巍乎”;感叹伟大,用“大哉也”;说明态度坚决,用“果哉”;称赞使者,用“使乎!使乎!”贬斥不满意的人则用“彼哉!彼哉!”。称赞大舜,用“咨!尔舜!”称赞弟子用“由也”、“求也”、“赐也”,这个“也”,相当于现在的“呀”,多亲切!还如“已矣乎”、“也已乎”、“也与哉”,各式各样的语气,传达感情表现心理细致入微,使人物情貌俱现,生动极了,可爱极了。
  《论语》一书,在继承前人语言成果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语言的创新,把语言的表现力提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它既是当时语言的集大成之著作,又为后来的语言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根基。我们完全可以借用马克思称许古希腊神话传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论语》:“至今,它仍然是我们高不可及的典本。”

  作者简介:罗应涛,男,63岁,四川宜宾学院 ,教授。研究方向:巴蜀文学,文学理论。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4223
日期:2006/5/8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清代川中著名实业家罗都复
下一篇:罗应涛:评《张问陶年谱》的学术品格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