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在黑白世界里打拼的打工仔罗向冰

在黑白世界里打拼的打工仔罗向冰

  罗向冰,1968年出生于四川天全县,初中文化,自学美术。1994年到深圳打工,1995年从事文化工作,1996年被聘为深圳市《大鹏湾》杂志美术编辑,美术总监至今。四川省美协会员。
  1996年以来,罗向冰有200多幅作品先后在《读者》、《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学》、《中国日报》等报刊发表。《秋水》、《白蛇传》获四川省建国五十周年美展优秀奖,选送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青春常在》组画获广东省二等奖,深圳市银奖。《CHINA DAILY》作题为“乡村情歌,罗向冰的艺术世界”整版评介。《桥头话别》被选登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北京大学艺术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合编的1990—1999十年《今日中国美术全集》上。《乡村情歌》系列作品获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四届新人新作奖。《曙色初露》入选广东省建党80周年美术展览。《乡村情歌.喜悦新车》入选四川省建国55周年美展。《绸缎似的村庄》、《十八相送》入选广东省建国55周年美展。《心田上的茧花》等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美协“第六届装帧艺术展”获三个优秀奖。
  罗向冰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完整学历的美术爱好者,在十多年的打工生涯中,始终坚持自学,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成功地创作了一批黑白画。黑白的画面倾注了他对艺术、对生活的挚爱和对故乡山水的思念之情,画面散发着宁静安详的美,同时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郁。

  附罗向冰文:《知识改变不了命运》
  在我的家乡,农民种地是犯法的。因为我们世代居住的地方,正是“母亲河”的发源之地,为了“母亲”的身躯不要裸露,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我们被号召“舍小家,顾大家”,按上级文件指示,让土地长满荒草,让山峦“杂花生树”,大家尽量想办法外出打工谋生。
  我是我们家乡最早出来打工的知名人士,因为10年前刚到广东时,也被热火朝天的表象所盅惑,曾激动地在家乡的市报上撰文“有志者去广东”、“广东是美国西部在中国的翻版”等等。在我的“言传身教”下,成千上万的家乡青壮年纷纷卷入打工洪流。
  其时,广东珠三角很多城市,当然包括深圳,都在大张旗鼓地评选“优秀外来工”,我也倍受鼓舞,以一不怕哭、二不怕屎的饱满热情参与其中,白天干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晚上去“城中村”三五个人挤在一起。我还经常就着昏黄如豆的“节能灯”看书写作画画,为自己加班,满心憧憬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隔三差五总有老乡因为没有暂住证被抓走,去收容站取人,每人要交380元,这刚好是一个月掏大粪赚来的数目。乡下人大都长得“苦大仇深”,要么就是“特别卑微”的形象,看见治安仔就怕,越怕越容易被抓。一年中有些老乡被抓上三五次,基本上所有的汗水和泪水都白白流在深圳。
  一年后,我的作品四处开花,我荣幸地被深圳某区文化事业单位聘为“文化人”,从此,我与那帮亲爱的老乡们划了一道无形的坎。我与其他几位情况大抵相同的“文化人”并肩战斗,我们没日没夜地忘我工作,为单位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可笑的是,我们都因没有文凭、没有结交权贵的习惯而屡受挫折。青春的大好时光就这样白白地贡献给了深圳。也因为我的愚钝和木讷,不会钻营,10余年过去了,虽然在业界硕果满枝,也有幸被省级和地市级文艺刊物聘为“总监”、“副主编”,而最终只能是浪上之萍,无法落地生根。
  我的“失败”与我父辈的教育脱不了干系,他们教我做人要诚实、要脚踏实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现实中有许多事都是在暗箱里操作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名医”、八面光鲜的风云人物有多少不是用“肉”、用钱换来的?用假文凭去换真名利的人也不胜枚举。很多潜规则是我们平民百姓想也无法想像出来,正如时下发生在深圳一个笑话般的事情:能飞的绵羊其实是被人为地插上的翅膀,与羊本身的造化无关。如果你仍然把各级组织评选的“先进”、“十优”、“百杰”当成你人生的榜样,那么你就同我一样是“拥有天真”的平民,你仍然有走不完的曲折和弯路。
  人就像草木,花开了就要结果,我的小孩也在我客居深圳期间出生了,跟着我四处飘移,宝安、福田、罗湖,长则五年,短则三月。每至傍晚,他常天真地问我应该回哪个家,我们的家在哪里?我认真地回答说,我们的家在四川雅安,那里芳草萋萋,群莺乱飞……儿子说那里只适合旅游。童言无忌啊。
  小孩转眼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外来民工想在深圳拥有一个固定的居所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没有户口的小孩要上学,靠我那微薄的工资是杯水车薪。我常想,我们的下一代要怎样地成长?又要成长为怎样的人?是不是在我悲观失意的时候,在他能分得清世事善恶时与我一起共唱古训“天下乌鸦一般黑……”
  媒体天天都在呼唤公平与公正,要建立公正的社会竞争机制,可是我们的呐喊却变成贪官污吏算盘上飞溅的泡沫,让他们说我们可笑而幼稚。
  和亲爱的民工们一样,我也想过回家种地,但我已告诉大家,在我的家乡农民种地已是犯法的事情了。到市里找点事做吧,我已出来这么多年,人走茶凉。退一万步来说,家乡也根本用不上“文化”。我的家乡虽贵为地级市,但市里仅有一份市报,僧多粥少,市艺术馆门可罗雀,市图书馆早就不开放。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我经常问自己,我越来越有文化了,可为何我的道路反而越走越窄了呢?
  公正地说,在中国,对于热衷于读书看报的人来说,我的名字并不陌生。对于珠三角的外来民工而言,可以说是一面精神的旗。盘点20年来中国流动民工们的文艺成就,我算得上是一块不大不小,却难以逾越的标杆。随便提一句,广东佛山某刊曾撰文,给“打工文学”,“打工文化”,“打工作家”自封了许多山头,这就显得比我更幼稚了。因为这10余年来,我们都在广东,都在深圳,从传媒的角度出发,应该公正和尊重事实,并把眼光放高远些。
  但是,如果要我的“文化”在深圳生存,同样也不可能,就算我每天发表1000字,所得的报酬也不超过100元,每个月所得还不够租一套二房一厅。一家三口的生活如何维持,我的小孩如何健康地成长?更是大问题。现实是如此的残酷,深圳想鼓励大家创作精品文化也是与我们无缘的,深圳,广东很难容得下民工及外来文化的成长,这与20年仍原地踏步踏的民工文化似乎在冥冥之中已经注定。在深圳奔走了10多年,我也累了,而此刻的城市只是我奔忙旅途的一个驿站,遥远的乡村成了我用文字和图象保存的“家”的碎片和回忆的梦境。我们的一生也许在“城市”和“乡村”的概念中彷徨无助,从而把本来应该创造价值的青春和人生消耗殆尽。
  哪里是读过书的民工们今后的生路?
  (转自《教育革命》网)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4309
日期:2006/4/25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绿洲”版画家罗进屏
下一篇:国家女足“拼命三郎”罗清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