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四川盐亭县茶亭乡昆仑山罗氏支系概况

四川盐亭县茶亭乡昆仑山罗氏支系概况

http://www.luos.org作者不详

  第一章 昆仑山罗氏由来与迁衍
  罗氏复稽求,岁月悠悠。世昌明仲辅神州。刚正不阿身廉洁,耿介忠侯。
  直谏祚民筹,触怒天庥。贬为庶人落川流。忍辱易雍复罗姓,绪衍千秋。

——调寄“浪淘沙”http://www.luos.org


  民国卅五(1946)年丙戌岁,昆仑山罗家湾罗长科字帝臣,罗长级(希唐)字升三,罗长碧字秉璋,罗长培等去南部县丘垭乡罗家坝联族时,从旧谱记载得知:始祖“祖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编者按:反复分析“老谱”记载,基于明“永乐”年间的政局察考,本支化名“雍世昌”的入川始祖,很可能就是约元“至正”廿五(1365)年生于江浙行省福建道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坳的“世昌”公之弟“世茂”公[宋朝洪德字必元公之第五代孙]。时兄弟二人皆先后在朝为官,世茂公因忠耿触怒圣颜,贬官为民,流放四川南部县。冤屈、悔恨、羞愧、怨愤、念友、思亲等等复杂心情错综交织,为解脱精神枷锁,不辱宗亲,终于一时改名换姓为“雍世昌”。“雍”者,似“羅”;“世昌”者,怀念远方兄长之意。很可能贬官之时是孤身一人流放四川,年逾花甲方才婚配,故晚年(约近古稀,公元1435年)才唯育“乙卯”一子。又据荣昌罗氏《琳琅族谱》(晚清续修本)记载,“(珠系49世)念二郎公生二男:翰林院世昌、文举世茂”。据此可见,世昌、世茂兄弟当时曾先后在朝为官;然而《琳琅族谱》更无世茂公的进一步记载,很可能是因世茂公的特殊不幸遭遇而迫使修谱者作了回避。进一步查阅《辞海》有关“明成祖”(朱棣,1360—1424)辞条得知,年号为“永乐”,……统治期因剥削压迫严重,曾暴发唐赛儿等起义。进而查“唐赛儿”辞条,……山东农民起义首领,林三之妻,自称佛母……“永乐”十八(1420)年以益都卸石棚寨为根据地发动起义……曾夜杀明将刘忠……失败后,被群众掩护隐藏。明成祖为搜捕她,曾大捕尼姑、女道士入京,但仍无法获其踪迹。由此推之,明“永乐”年间,出现如“世昌”(实“世茂”)公之类的爱国爱民忠臣而遭流放不幸是很有可能的。]约于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间,在朝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因直谏触怒圣颜,被贬放四川为庶民,居住南部县罐耳坊(今罐垭乡);忍辱负重,易姓为“雍”,化名“世昌”;年逾花甲方才婚配,配氏不详;近于古稀,明宣宗“宣德”十(1435)年乙卯岁,方生一子,还姓为“罗”,取名乙卯。
  本支罗姓入川二世祖罗乙卯,配氏不详,生金山、银山、元山三子。子孙繁衍数代之后,因人丁兴旺,罐耳坊渐被“罗家街”所取代。
  由于罐耳坊人稠地薄,向外扩展势成定局。遂置业于丘垭乡双水井上、中、下三坝。入川三世金山一房住上坝,银山一房住中坝,元山一房住下坝。约于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间,二房银山公生宗传一子。随着人丁的进一步繁衍,此上、中、下三坝又逐渐被称为“罗家坝”。
  入川四世祖罗宗传,约于明世宗“嘉靖”(1522—1566)后期,远来盐亭县茶亭乡昆仑山,买下谭正乾、李斗南、董善泗遗孀刘氏三股产业。整个地盘东至昆仑山顶与冯家业地连界,丝姑岭方面与王家业地接界;南至卧龙山与凼坝头何家业地接界,大角湾方面同谭家业地接界;西至蒙家河柳树埝及滚肚子岩;北至元宝山顶同何、胥二家业地交界,号称“九岭十三湾”,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大股山水秀丽的壮观产业。宗传祖晚年,更迁来老房岩定居,子孙又逐渐分居石盘嘴、新房湾、瓦厂湾繁衍。此三处相邻地盘更被人们称之为“罗三湾”。宗传祖殁后,遗体被送回昆仑山石牛老家一碗水下面嘴上安葬,隔河与对岸屋基岩遥相映望。

  第二章 礼义承传
  族之有谱,如国之有史、县之有志,俱应备载真实,系统完整,方才有后人借鉴的历史价值。盐亭县昆仑山罗氏一脉,世代虽无惊天动地之壮举,然而,在继承传统礼义,推动地方文明,发展地方经济,和谐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仍有如下值得后人鉴赏的踪迹。
  第一节 尊祖敬宗
  水有源,树有根。追根溯源,是人类文明的悠久天性;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慎终追远,怀宗念祖,寻根溯源,联宗修谱,是凝聚族人,承传文明,告慰宗祖,激励后昆的家族壮举,是族中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家、国、世界彼此通融,“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昆仑罗族,世代承传宗祖遗志,力勉子孙勤耕苦读,温饱之余,始终不忘祖宗恩德。民国初年,正均、映柏、映松等怀着满腔赤诚之心,尊祖敬宗,刻墓碑七尊远送南部县丘垭乡罗家坝,分立于一碗水、蒙古湾、丝姑洞、屋基崖、老坟窝五处先祖墓前,以期子孙万代永恒知晓。可惜!在“文革”十年浩劫之中,全被莽夫捣毁。
  第二节 重教兴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家立国,教育为本。为承传“耕读为本,忠孝当先”的传统家风,首先一条就得让宗族子弟有牢靠的文化基础,使之从小知书识礼,立志兴家报国。
  民国十四(1925)年,长碧、长科、长培等宗彦,倡联当地罗、范、王、何、李五姓,在卧龙山庙内建立地方小学,为当地启蒙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极大地方便了当地五姓儿童就近上学。罗家子弟,世代在此卧龙小学启蒙读书,然后走向社会,奉献才华者,为数不少。
  建国以后,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冲击下,卧龙小学被撤到茶亭乡(当时称“公社”)修建中心小学,当地儿童要到十来里路以外去读书。路途崎岖,来去奔波,实令各家大人皆为孩子途中安全担心。人民公社化后,罗三湾被并成一个生产队。1964年正月(廿一日),时任该生产队队长的先泽宗彦召集群众商议,准备在中间湾新修一所小学校,族人竭力赞成。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所规模不大的小学校,很快就建了起来,为当时该生产队及其附近的20多名适龄儿童创造了就近上学的方便条件。书声朗朗悦昆仑,歌舞翩翩乐三湾,一只造就山乡文化人才的启蒙摇篮,又在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下,编造成功了。然而好事多磨,1979年秋,又被无端停办。1999年秋,经橙联、先太、许在勇三贤谋合,到乡、县申明当地百姓意愿之后,方才恢复罗家湾小学再度运作生机。
  第三节 耕读为本
  农业古国,耕读为本。《增广》有云:“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或许这正是数千年农业古国文明历史的高度概括和客观警示。而今,中央倡导“科教兴国”,地方倡导“科教兴农”,全社会共同勉励奋奔“小康”,其最根本的途径,仍脱离不了“耕”“读”二字。
  我罗族自入川以来,一直以农耕为主,兴家立业。从南部到盐亭,从“罗家坝”到“罗三湾”,先辈以勤苦耕读的手脑,为后人创下了开阔的生存空间,铸就了不朽的耕读业绩。建国之初的1952年,以“精耕细作”闻名于当地的映炳先辈被评为县劳动模范,荣获锄头、镰刀之类而今看来平凡,当时却载誉珍贵的奖品。编号为“奖状字37号”的县府奖状,至今仍珍藏于其后代家中。
  建国前后的发斋夫妇,家庭贫寒却志气高昂,勤俭持家,节衣缩食,不惧债台高筑,想尽千方百计送两个儿子上学读书,竭力勉励、培育他们成才。诚心感天,后来,一个儿子身任青川县物价局局长、副县长等政府要职;另一个儿子是教龄逾30年的老教师,桃李满天下的舌耕楷模。
  第四节 忠孝当先
  古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孝,是人生道德的根本,是最起码的道德素养。基于孝敬父母的道德基础,才有可能和于弟兄,睦于邻里,亲于家族,善于地方,以致竭诚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即所谓“忠必以孝为先”或“忠孝当先”。今举我族孝中典范二例如下:
  升三公割肱救母:民国廿九(1940)年庚辰岁,其71岁高龄老母蒙氏,重病缠身,元气大丧,不思饮食,升三公十分焦急。忽闻“亲子肉汤”能复亲长元气,喜出望外。当日深夜,虔诚敬了家神和灶神之后,便跪在灶前用菜刀削下左肱一块皮肉,洗净后放在沙罐内,用文火炖汤敬奉老母。老母喝汤之后,次日清晨便元气大增,胃口大开,食欲渐旺。数日便康复如初。事隔数日之后,其妻何寂然发现当日血衣,升三公割肱救母的故事便在村里村外不翼而飞(而今和将来,科技发达,医药先进,升三先辈的孝道可敬,然而其孝行不可仿效)。
  长碧公奉母如生:长碧公之母亲杜淑慎84岁高寿之年老故。殁后,长碧公将其灵柩停在居室内用泥土掩盖棺木,朝夕奉果献馔,焚香化帛,虔诚奉祀如生,一周年半后才出殡安葬。如此孝行,世间罕见。

  第三章 人文景观
  罗姓家族,向来有着踏实勤奋、力求生存,乐于以四海为家,善于承传祖宗文明的可贵精神。世世代代,不懈为人类文明进步而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环境、勤耕苦读、默默奉献,所到之处,皆或多或少留下了值得后人珍惜的文化遗迹。昆仑罗族自不例外,如下几处人文景观,有的正是本族先辈们勤苦耕耘,造福后代的铁实见证;有的则是社会先贤的文明遗迹,然因沧桑巨变,而今不复存在,谨当憾事记载,以备遗忘。
  第一节 昆仑山
  在盐亭县城的东南面,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云毓山。据传,此云毓山正是古西陵国首府(黄帝元妃嫘祖故宫)的所在地。在云毓山的北面,又有一座海拔688米高的昆仑山。号称“九岭十三湾”的罗家湾就在此山的西坳上。南面有一丝姑岭与之彼此映望。一山一岭如两颗蚕茧,自古又有“丝姑晾茧”之美誉。
  在丛山相傍、草木苍翠的昆仑山上,自古有座牛王庙,庙门正对东北方向的书嘉岭。每年春节,四方民众邀邀约约,纷纷上山敬奉牛王,以祈岁岁耕牛健壮,年年五谷丰登。伫牛王庙前之汪家山远眺,山下一大湾溪水有如新月,因此,罗家湾历来又有“犀牛望月”之佳称。每逢阴历二月间,当地老百姓总要自发地举行牛王会。当天夜晚,上下两路朝山人群络绎不绝,手中灯笼连绵不断,有如闪闪银河,气势十分壮观。
  1935年4月,红军长征路过此地,与当地民团激烈交火。红军曾在山腰的成片马桑树上,用旧衣帽伪装主力牵制敌人,真正的红军主力却安全地转过书嘉岭,顺利抵达前方目的地,分水岭村。
  第二节 丝姑岭
  与昆仑山南北对峙的丝姑岭,草木葱茏,四季常绿。圆润幽静的岭头上有株参天古柏,粗约4尺,形似华盖,特别引人注目。古柏树下有座小石庙。庙内供着一尊整石掘凿而成的丝姑神像。每年春节,前来上香奉供者络绎不绝。庙内庙外,香烟缭绕,爆竹喧天。相传此石庙是尧舜时代就盛行的古建筑,历经数千年沧桑方才遗留至今。可惜,在“文革”十年动乱之中,石庙竟被无端捣毁,参天古柏也被挖掉,丝姑石像更被一些莽夫搬走,抛弃并掩埋在岭下王家地界之中。近些年来,好些诚心的明人曾多次寻找,但始终未见踪影。实在遗憾!
  第三节 翠柏兆家风
  昆仑山下庙子嘴和石盘嘴两山之间,有一条源自书嘉岭的小溪蜿蜒而来。到柏林头处有座石桥。离石桥不远的溪边有一碾三磨。碾磨附近原有苍翠古柏五株,当年是石盘嘴大院子艳财、艳富二房的官林。民国十八(1929)年修潼保公路时全被砍伐卖掉。然而,碾磨旁边一形似船舶的大石台上,长着树干粗约五尺的两株巨柏,至今仍巍然屹立,形似宝塔,高约11米,根深叶茂,四季黛绿。相传是举先祖亲手种植,距今已有百多年的生命历程,是我罗姓纯洁家风的象征,历史悠久,长青不衰。1967年,柏林头石桥以上小溪,被筑坝修成了小水库。而今这罗氏聚居的山坳,更是山清水秀,碧波粼粼,鱼欢鸟乐,人杰地灵。
  第四节 明心寺
  和丝姑岭北南相对的大地岭明心寺,是和尚王官宗于1932年壬申岁募捐修建的庙宇,构造样式堂皇壮观。1935年4月25日,红军长征来到此地,请求寺内僧侣烧些开水泡干粮充饥,并对寺僧解释说:“我们是打富救贫的红军,是为穷苦百姓求解放的队伍。老百姓不用害怕……”临走时还付了三个铜元的开水钱。建国后,僧侣还俗,深山庙宇因无人看管而逐渐损毁。
  第五节 卧龙山
  据史料记载,远在隋“开皇”(581—600)年间,蚕丝制品就盛行于世。当时在赫塔岭(今属盐亭县茶亭乡)就修建有纪念先蚕始祖黄帝元妃嫘祖的丝姑庙。每年的春秋两季,四方八面到此朝拜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未曾间断。
  据昆仑山清“康熙”壬寅(1722)碑铭记载,清“康熙”(1622—1722)时代曾在民间“集资维修丝姑庙”。又据当地罗氏族谱记载,清“乾隆”甲寅(1794)年,“罗思乾任总督部堂书吏时,曾捐资维修丝姑庙”。当年,在庙坝下的三个人为古岩洞(俗称蛮子洞,现仍有二个完整可观)里,曾发现丝姑石像和“坐虎针龙”药王(岐伯)石像,因此赫塔岭被改名为卧龙山,丝姑庙更加名声显赫。
  清“道光”十八(1838)年,罗国祥等曾募资于丝姑庙前修建灵官楼戏台。民国十六至卅二(1927—1943)年间,罗长碧等曾相继装修庙中神龛和改建山门。民国十八(1929)年,军阀田颂尧为修潼保公路筹集资金,抽卖全县公堂庙产,就将灵官楼戏台和满山古柏卖掉,仅保留下一座孤独的丝姑庙。卧龙山文化古迹一时横遭粗人践踏。
  建国之初,“破除封建迷信”之风横扫天南地北,皂白不分,历史文化古迹丝姑庙也被冤枉撤毁,遗下废墟一片。然而,每年春节,四方群众仍纷纷前来山坳庙宇废址处,燃烛焚香,朝拜丝姑,祈求风调雨顺,蚕茧丰收。1994年秋,罗承熙、李仁玺明察历史潮流,发起重建丝姑庙,罗希福、罗承坤父子及时响应,抓紧时机到县嫘祖研究会办完申报、审批手续,在茶亭、慈光等几个村的全体村民和石牛、高丰等村部分干部、群众的共同支持下,捐款、捐粮,投工、投劳,很快将一楼一底的嫘祖殿和娱乐舞台重新修建起来。
  1995年正月初七日,新庙落成庆典和接连三天的首次迎春会特别热闹。庙坝两旁挂满了歌颂红军和纪念嫘祖的诗词70余首,四面八方前来朝拜嫘祖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庙前龙垭公路两旁停满了远道而来的轿车和摩托,盛况空前。县嫘研会、党史办等八个单位也前来祝贺,同时,还授碑成立盐亭县卧龙山嫘祖民间文学社,嫘祖故里多喜临门。好些热心的团体和个人更为弘扬嫘祖文化慷慨解囊,无私奉献,合计捐资万余元。
  为纪念红军长征曾驻扎过此地并巧退顽敌,在一些开明人士的提议之下,在丝姑庙附近又修建了一座“红军纪念亭”。不料好事多磨,连修两次皆被狂风刮倒。第三次重修,认真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终于大功告成。恰逢香港回归,洗雪百年国耻,为庆贺这两庄喜事,1997年3月25日在此召开庆祝大会,有县、镇、乡的14个单位和16所学校热情参与,到会师生和干部、群众约4000余人,盛况空前。自此以后,每年一度的迎春会,纪念先蚕始祖嫘祖和红军的文艺活动,更是一年比一年隆重,川剧、歌舞、诗词、对联、快板、花鼓,五彩缤纷,各展风姿。
  此外,还有那些生来如神工鬼斧般的自然景观,石龟、悦来场、狮子石、笑头石、棱形石槽、雷打三块石等,掩映在森森翠柏、茵茵芳草之中,特别令人流连。天生桥、田卜子两处幽雅景点,更是岩泉淙淙,夏凉冬温,四季宜人,掬饮清心。
  曙霞斑斓映昆仑,卧龙山岗紫气欣,多情自是云毓月,长照三湾孕秀灵。

  第四章 历代宗彦
  第一节 综述
  罗思乾,自幼聪敏,勤奋读书,清“康熙”时代曾任成都总督部堂书吏多年。
  罗乾先,清“康熙”时代曾任潼川府府吏多年。
  罗宗先,清“康熙”时代曾任茶亭乡保正。
  [以上据昆仑山清“康熙”五十(1711)年壬寅岁罗艳璋镌刻碑文记载]
  罗希贵,抗日战场为国捐躯烈士。
  罗长科,建国前曾任黑坪乡十一保副保长。
  罗希福,退休中医师,石牛医院创始人,医学论文曾荣获国际医学金奖,中华名医协会理事,传略载《中华名医大辞典》等辞书;田间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盐亭县诗书画院理事,著有《维摩集》、《卧龙新吟》、《嫘祖颂》等诗词集;盐亭县嫘祖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纪之交,曾主编盐亭县茶亭乡《罗氏宗谱》;八旬高寿之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长征,抗美援朝志愿军排长,复原后曾任剑阁县王河乡乡长,旺苍县粮食局粮站站长、书记等职。
  罗承熙,建国前在遂宁师范读书时,曾当选三青团学生代表出席成都省代会;建国初首届县人大代表。
  罗承武,建国初当选悦来村农会主席;“土改”结束后任中学教师。
  罗承顺,曾任解放军昆明某炮兵连指导员。
  罗先永,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三等功一次。
  罗先忠,曾任青川县物价局局长、副县长等职。
  罗先义,教龄逾30年老教师。
  罗泽东,现任青川县工商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职。
  第二节 有志竟成
  罗承熙,字发棣,家庭贫寒。柏梓高小毕业后,在当时范家嘴任村小教员,业余刻苦自学初中课程,焚膏继晷,孜孜不倦。一年半达到初中毕业同等学历,考入省立遂宁师范学校。三年遂师毕业后,留遂师实验小学任教四年。建国后当选县首届人民代表。后调县城等地担任小学教师十余年,1962年病退回家,1980年学习《周易》青鸟术。1994年参加卧龙山文学社和盐亭县嫘祖诗书画院,弘扬嫘祖文化,歌颂党的英明领导和祖国的建设成就,在《潺亭》及《卧龙吟》等书刊上发表诗词作品百余首,对联30多副。
  第三节 业精于勤
  罗希福,字四维,19岁开始教书,因病改弦从医。1957年重庆中医进修学校函授毕业。石牛医院创始人,北京中华名医协会理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事县医生复训班教学,编写《温病心法》(成都中医学院图书馆收藏)等“四大讲义”15种。1991年以三篇医学论文出席中华全国医学会在成都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唐宗海学术大会,荣获太极图证章。1993年以二篇医学论文出席北京全国妇产科学术会、全国第一届现代医学研究学术大会。1998年,以《中风病临床探讨》论文出席香港国际中西医结合学会,荣获泰国国际医学金奖;该论文入选《世界名医论坛》。传略载入《世界医学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九种典籍。
  1994年《先蚕嫘祖与盐亭》史研作品在北京笔会全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1999年《国庆颂歌》文艺作品在“世纪杯”全国大赛中荣获优秀奖,从而被接收为《东方文艺》二级创作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方名人文化研究院特聘院士、四川省盐亭嫘祖研究会诗书画院理事、盐亭县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曾在省内外报刊、诗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诗词800余首,流传美、法、泰、新、印尼、马来等国。有《维摩集》(四川省图书馆收藏)、《卧龙新吟》等诗词专著传世。传略标题荣获《中华专家人才大典》“业精于勤,拥抱成功”的殊誉。其子承元继承父志,以医为业,是盐亭县双碑医院的骨干医师。
  第四节 寒门贵子
  罗承斋(字发斋)夫妇,于建国前后社会巨变时期,勤奋兴家,节衣缩食,竭力培育两个儿子上学读书,债台高筑。心诚感天,二子刻苦上进,先后如愿成才。
  长子罗先忠于1951年毕业于三台师范学校,被分配到青川县商业局任办公室主任。次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一向兢兢业业,坦诚公正。1959年赴京参加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随后升任青川县物价局局长、副县长等职。其孙罗泽东(字爱东,先忠长子)紧步后尘,亦任青川县工商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要职。
  次子罗先义,1957年毕业于盐亭师范学校,潜心从教30余年而退休,桃李满天下。长孙罗泽文(先义长子)高中毕业后任初中外语教师。五孙罗泽飞1996年参军入伍,于39155空降部队服役;1998年抗洪救灾中荣立三等功,继后荣升士官军衔。
  第五章 生生不息
  黄帝元妃嫘祖是天下种桑、养蚕、缫丝、织绢的最早发起人,人类现代着装文明的远古缔造者。盐亭县是嫘祖的故乡。世代居住在远古文明之乡盐亭县昆仑山九岭十三湾的罗族民众,深怀饮水思源之志和怀宗念祖之情,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在不懈推进现代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勤奋拼搏,勇于创新,齐心协力,务实求真,为盐亭这块富有悠久历史的美妙圣地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足迹。
  清“同治”、“道光”年间,11世先辈正钧、正高、正保、正远等皆刻苦致力农耕,踏实勤劳致富,为后人树下了光辉榜样。
  抗日战争时期,艳贵房第12世先辈映宗、映秀兄弟及其继父刘大山,很有经营头脑,勤奋兴家致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刻苦经营酿酒厂十多年,积攒的酿酒原料,高粱,堆积如山,压断楼梁。此外,还兴办缫丝厂方便当地蚕农销售蚕茧。每年产茧旺季,缫丝厂的14口煮茧大锅和大型缫丝车每天要八席人操作,生产延续四月余。因缫丝过程必须趁热操作,十分辛苦,常常让全体雇工半天劳动,半天休息。每天下午,石船古柏林荫之下,众缫丝工人常来此地休闲乘凉,热闹非常,不时还传出幽雅朴实的山歌:“缫丝来到罗家湾,贤惠老板刘大山,三餐美酒随你饮,工作半天耍半天。”所生产的“元宝”牌丝锭,远销南充、成都、云南等地。每年上缴税金50多万元国币,有力地支援了当时的抗日战争。由于经营有方,农工商结合一体,很快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富绅。丙子(1936)年大天干,逃荒饥民来此乞讨者络绎不绝。热忱施粥、施饭,来者不拒。家中有老弱病痛者,临行时还给包上几天饥粮回家,为不少饥民解了一时燃眉之急,倍受当地民众敬仰。
  1993年,承洲贤晚利用多年积攒资金,在庙子嘴当道路口新修机房三间,购置成套粮食加工机器,方便群众打米磨面,为当地群众办了一件省时、省事、省劳力的大好事,广受大家赞誉。

  (据2001年3月出版昆仑山罗氏宗谱编委会编印《罗氏宗谱》整理)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8613
日期:2005/4/6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重庆江津吉衡公支系概况
下一篇:西南科技大学经济法教研室主任罗泽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