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慈溪新桥罗氏的来龙去脉

探索慈溪新桥罗氏的来龙去脉
连接中华罗姓祖先的上下五千年标题

作者:罗明奎http://www.luos.org

  本人在2017年写了一篇 《探索慈溪新桥罗氏的来龙去脉,连接中华罗姓祖先的上下五千年》的文章,并在最近把这篇文章为祠堂里印刷成多本小册子。现本人的这篇文章经过修改后不知能否在您们创建的罗氏家园网站给予再次的刊登?而且经过邮箱发送,该文章和图片的篇幅需要调整整理。过去和现在有麻烦您们的地方本人是深表感谢的:

  现在的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村,在上世纪的1954年以前是隶属于当时的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上林乡的。这个地方在民国以前叫上林乡,在民国初年是叫东林乡的,这个地方有一个罗家。这个罗家为什么叫新桥罗家?这是因为在这个罗家祠堂东边的直江上,沿着大河沿有一座东西走向的拱型桥叫做:‘福寿新桥’。因此在这座桥附近的罗家就被习惯的称之为新桥罗家。这个地方在二、三百年前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迁徒过来的一户罗姓人家?这户罗姓人家的第一代是____公,第二代兄弟有三,分为三房,后来有其中的第____房叫:瑞杨,公的和____迁移到了相距新桥罗家五、六华里的北面,就是现在五丰村的周塘罗家,然后该周塘罗家在第二代又分为五房,其中有五房中的小房叫:昌培____公的迁移到现在新浦镇的红星村。经过二、三百年以后,居住在原来新桥头罗家的人口包括迁移至逍林、迁移至东山头山沿村的、包括迁移至____等其它地方的加起来现有人口大概有三、四百人。而去周塘罗家的那个村庄包括去北京、上海、杭州的、包括迁移至卫山西北蒋家路的、包括迁移至____等地方的人口都计算在内现有人口也有三、四百人。而这个新桥罗姓家族早在一、二百年前已经建有祠堂,而这个罗家祠堂早已经年久失修。为了重新建造祠堂,去年有加拿大籍的华侨——本祠30世孙罗国良先生慷慨解囊捐款150万,还有其他慷慨捐款如下:____
  自从建好新祠堂之后有很多族人,都很想为这个现有一千多人的新桥罗氏大家族的家家户户,寻找有自己具体直系祖先名单的家谱。同时也想弄清楚在二、三百年前第一代也即____世,前来新桥罗家的始迁祖究竟是谁?究竟是从那个地方迁徒过来的?其次也想弄清楚到目前新桥罗氏在____年前已经有33个世代,而第1世究竟是谁?为了寻找这几个答案,本祠三十世孙:仲波、巨魁、明奎三人几次去宁波天一阁,去慈溪、余姚的博物馆、图书馆翻阅多本罗氏宗谱。及去余姚罗江村、余姚陆家埠石门村的罗氏居住地,还从网上查看各种有关罗氏宗谱和相关资料。但是非常可惜均未查阅到有与新桥罗氏有直接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和信息!不过在寻找新桥罗氏来龙去脉的时候,也意外的获得了一些收获,这就是了解到新桥罗氏这个小圈子范围之外的、之上的有关全国罗姓的起源及发展和迁徒的信息。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分享这几个方面的有关知识。虽然由于新桥罗氏的家谱已经失落,导致了十多代祖先的具体名单究竟是谁?已成为盲区!已无法知道自己近代祖先的具体名单。不过按照辈份自己是新桥罗姓的第几世?还是有很多人知道的,而按照新桥罗姓现有的世世去分析和推算新桥罗姓祖先的路线和方向,并以此去连接中华罗姓祖先的上下五千年,还是有希望的。
  那么新桥罗氏所奉的1世究竟是谁?究竟是从何地迁移过来的?在他的前面还有多少世代的罗姓祖先?如果探索清楚了这个问题,那么新桥罗氏从上就可以把自己直系祖先的名单和路线一直追溯到一百六、七十代以前,上至四、五千年以前的炎黄时代为止。
  而从这篇文章的下部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辈份填写自己所知道的近代祖先的具体名字和世次,并还将可以继续填写自己每个家庭无限的未来。这是一本虽不是家谱,但却也可以代替家谱、这是一本今后可以连接新桥罗氏家家户户,上上下下代本家庭直系至亲一百六、七十代的一本小册子。
  据我们现在所查过的资料可以知道:今天的慈溪罗氏不外二个源头。一个源头来自:现在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罗江村。据《慈溪罗氏宗谱》记载:在晚唐时有位兵部尚书名讳:“甫”。罗甫公当时在朝做官时为宦官所排挤,后辞职退居家乡浙西桐庐,当时叫:睦州。后:“避乱迁慈,是为始祖”。在现在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罗江村,有纪念罗甫,公的嘉德庙至今尚存。根据罗江34世孙罗国荣先生在民国八年编辑的《慈溪罗氏宗谱》的38卷记载:慈溪罗江罗氏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有几十个的分支,已分布到宁波、镇海、奉化、宁海、余姚,慈溪及嵊州、上虞、杭州、海宁等地。现在估计共计可能已经有好几万人口。
  其中有从当时的慈溪、石台乡往三北地区迁移到至现在鸣鹤镇附近,白马岙,(典渡桥)的始迁祖是罗江,始祖罗甫公后四代的立德公及他的下代往慈北迁移的世代和路线,在这里引证一下罗江罗氏31世孙,胜山镇罗映学老师的有关文章如下:
  (一)、罗江罗氏一至五世世系图、及五世立德公下至七个分支的世代和大约的年代如下:
  罗
  甫

  罗  罗
  伏  隐

  仁  仁  仁  仁
  显  祖  绍  达

  好     好
  勇     智

  立  立  立  立  立  立
  道  信  节  耻  礼  德
  (二)、罗江罗氏五世祖后各支分支及迁徙情
  立德公下 一, 白马岙支 ,罗江5 世,立德 995年 北宋(初) 罗 江—白马岙(典渡桥)
   1 观城鸣鹤场。
   2 屠徐岙支 罗江12世 丑孙 1240年 南宋(后) 白马岙—屠徐岙 〈可参见民国八年版慈溪罗氏宗谱1-3 卷〉,余姚陆埠镇
   3 崇寿宫支(东罗)罗江 15 世,珪 1345年 元( 末 ) 白马岙—崇寿宫 〈参见慈溪罗氏宗谱卷4-5卷 〉,师桥东罗村
   4 白唐桥支(西罗)罗江 15 世瑜 1345年 元( 末 ) 白马岙—白唐桥 〈参见慈溪罗氏宗谱6-7 卷〉,师桥西罗村
   5 松浦支 罗江17世 子十二 1415年 明( 前 ) 白马岙—松 浦 〈参见慈溪罗氏宗谱8 卷〉,掌起五姓点
   6 虹桥支(东罗) 罗江20 升三 1520年 明( 中 ) 松 浦—虹 桥 〈参见慈溪罗氏宗谱9卷〉, 观城施叶村
   7 观海卫支,罗江 17世 犀 1415年 明( 前 ) 白马岙—观海卫 〈参见慈溪罗氏宗谱10卷〉, 观海卫镇
   8 祖师庵支,罗江 25世 凤 1695年 清( 初 ) 白马岙—祖师庵〈参见慈溪罗氏宗谱 10 卷〉,掌起周家段。”
  如果新桥罗氏是罗江罗氏后代的话:那么在二、三百年前新桥罗氏的这一户人家,都有可能从立德公以下的这七个支脉当中的任何其中一支中迁移过来的。也就是说这七支宋元明清时期从白马岙往北迁移的各位始迁祖都有可能是新桥罗氏的直系祖先。不过据现在所知道的资料表明,在这七个支脉当中:新桥罗氏从现在师桥镇的西罗,白塘桥那个支脉中迁过来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
  1,在白塘桥民国九年版的罗氏家谱2卷的开篇序言中写着:<燕翼贻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泛指为子孙后嗣预先作好打算〉。而新桥罗家祠堂的堂名也恰巧正好是:“燕翼堂”。
  2,周塘罗家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说据在一、二百年前白塘桥罗家在土地问题上同其他周围村庄的某宗姓发生了冲突,到周塘罗家这里来通报,周塘罗家这里派去好多人去参加了械斗和打官司,最后白塘桥罗姓赢得了官司,而周塘罗家在沈师桥往北的高彼山附近还分得了一块土地,并一直种到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时为止。〈以上这个故事是由本祠29世孙罗先钊提供的〉。但问题是现在我们和罗映学老师一起去访问白塘桥那里的几位罗氏老人的时候他们都说:“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
  新桥罗家在土地问题上同其他某宗姓发生了冲突的还有另一个故事:据说新桥罗家或某个人把自己的土地卖给了别姓,而在卖地的契约上写着这块土地北至海水,后来海塘北面因移塘产生新的土地,于是双方就发生了冲突和纠纷,在这次冲突和纠纷中周塘罗家出了大力,赢回了海塘北面本属于新桥罗家祠堂的土地,〈也可能是在这次移塘中周塘罗家出了很多劳动力〉因而新桥罗家祠堂里写了0、6、7平方米的一块匾,匾中的内容是今后该块土地的地租一半归公,一半归于二十七人。〈这个故事发生什么年代本人忘记了!现在猜想可能会发生在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因为如果太往上的年代周塘罗家就不可能有27个青壮年的劳动力或27户人家了〉这块匾是经过很多年以后因祠堂里取消了一半归27人的奖励之后才把它摘下来的,摘下来之后是我爷爷把它带回了家留作纪念,本人在年青的时候看见过它,后来因为老房子拆了,现在已经不知道它到哪里去了!但是以上这两个故事能不能联系在一起。我们现在已经根本不知道了!以后有新的结论大家在这里可以填写____。
  3,在翻阅白塘桥罗氏家谱时,发现除了在28世白塘桥和周塘罗家双方都有很多的长字排行的名字。再往上翻阅两支之间并没有发现相同的排行。虽查到23世白塘桥支是有很多的名字是“瑞”字排行,但周塘罗家支的始迁祖瑞扬公是22世,二者世次不相符合。但在民国八年版的慈溪罗氏家宗谱中白塘桥支的28世长字排行的这代人,是当时白塘桥罗氏家谱中记载到最后一页、最小的一个世代。考虑到白塘桥支罗氏在民国八年时,长字排行中年龄较大的人,已经有妻子和儿子,因此当时实际上白塘桥罗氏最后一代已经是29世。而这个时侯的新桥罗氏28世的后代在1920年前后可能也有好多人出世,同时也是当时新桥罗氏中最小的一个世代。因此当时白塘桥支罗氏和新桥支罗氏的两组族人的辈份和世次倒是非常接近的。
  4,其实白塘桥罗氏在民国八年至民国九年间在两种不版本的家谱中,在14世次往上连接上代祖先的路线中分别使用了两种不同路线的往上连接,同时也选择了两种不相同版本的世次往上连接。这可能是当时白塘桥西罗的先人他们对自己上代祖先的世代和路线如同我们今天的新桥罗氏一样,已经并不是十分清楚和解了的情况下,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他们对自己上代祖先的世代和往那一条路线已经掌握的十分清楚了,而只要他们清楚其中有一条路线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会同时选择两条路线去往上连接的。他们其中一条路线是从白塘桥西罗的始迁祖即罗江15世的瑜,公向上连接至鸣鹤场白马岙那边的慈溪五老之一的罗江14世的天锡公、再向上连接罗江5世的立德公、再向上连接至罗甫公为1世。而另一条路线即同是从罗江15世的瑜,公但向上连接山南三七市那边罗江9世的罗仲舒公、再向上连接罗江5世的立道公、再向上也是连接至罗甫公为1世。
  而同时也选择两种不同版本的世次。何为不同版本的世次,也就是说一种版本的世次是他们在该家谱的最一页是记载到1918年出生的28世长字排行的人为当时最小的一个世代,这28世的1世是罗江的始迁祖罗甫公。而另一种版本的世次在该家谱中间却有记载到36世为当时最小的一个世代,而1世也是罗甫公,但该谱中也有:“白马岙5至11世无行“的记载。〈当然或许在白塘桥罗氏各支之间就有这样大的辈份之差,或许5至11世中间的世代是空白也说不一定。
  而且他们在其自己民国九年版的2卷家谱中也承认、也注明了:“明复至庆祖十二世以上,不符容查”的句子。也就是说他们编辑白塘桥西罗这本家谱序言的作者也认为:他们通往上代祖先的世代和路线并非明了和十分正确。他们自己也没有把握所以写明了“不符容查”这四个字。
  其实罗仲舒公不是立德公的后代,罗仲舒是立道公的下五代,是罗甫公的九世孙。南宋一代鸿儒,著有《罗江集》,学者称其罗江先生。是南宋淳熙年间正三品文官,其墓在距慈城15公里之剡岙,即今余姚市三七市镇大霖山村半岙,当地人称罗丞相墓,遗迹尚存。因此罗仲舒该公是可以称的上是为:百师师表的人物。而新桥罗氏燕翼堂的祠堂的廊柱上正好也写着“百师师”这三个字。可见“百师师”这三个字也可能与罗仲舒公有关。当时白塘桥罗氏的先人,新桥罗氏的先人以为自己是罗仲舒的下代也是有可能的。当然或许罗仲舒公也确实是白唐桥和新桥支罗氏的直系祖先的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新桥罗氏和白塘桥支罗氏,也就不是从鸣鹤场白马岙天锡公那边迁移过来的了。而是从山南、三七市附近罗仲舒公的下代那边迁移过来的了。
  但是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所谓的“百师师”也可能是指为明初名臣宋濂所表彰和称赞的慈溪五老。“慈溪罗氏五老”,是指白马岙支(鸣鹤场)罗江罗氏十四世孙:世华公、世英公、弘惠公、天锡公、世昌公五兄弟。“他们耆寿乐善,敦宗睦族,五世七十余人和谐同居,德彰朝野。元朝旌其门曰,同居耆德罗氏之门”。明朝大儒宋濂亲自写下《罗氏五老图记》大加赞美,录入<慈溪县志>。
  因此慈溪罗氏五老或也不失为百师表的人物。而且宋濂又曾经是担任过明太祖朱元璋儿子太子朱标的老师。古代的孔夫子老师是万师师表的人物,而太子的老师当然也应该是称得上为百师师表的人物。
  因此新桥罗氏燕翼堂的祠堂的廊柱上写着“百师师”这三个字可能是与罗仲舒公有关,也可能是与宋濂和慈溪五老有关。如果新桥罗氏的上代祖先是从白塘桥那边迁移过来的,那么新桥罗家祠堂,燕翼堂的堂名和廊柱上写着“百师师”这三个字的出点可能同上面二者之一与之有相关联。
  但是不论新桥罗氏还是白塘桥西罗自己经过慈溪五老之一的罗江14世的天锡公,往上连接至立德公再往上连接至罗甫公。还是通向山南三七市那边的罗仲舒公再往上去连接罗江5世的立道公至罗甫公为1世。还是直接的往上连接至慈溪罗江的始迁祖罗甫公都会面临代差不相符合 。
  比如天锡公他是元明之际的人物,明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为洪湖元年。罗江14世的慈溪五老中的天锡公,大概应该是宋濂的同时代或稍前的人,他的出生年代大概应该在公元1300年左右,如果以公元1300年左右出生的天锡公向上去对接公元834年出生的罗甫公。即以1300年减去834年等于相差466年,除以13个世代的距离,等于35、84岁代差。
  但是如果再以白塘桥民国八年版家谱中所记载的28世的长字排行的这代人有好几个是在公元1918年出生的人的,那么以这些人去对接公元1300左右的天锡公,那么以1918年减去公元1300年等于相差618年,除以天锡公至长字排行的14个世代的距离,等于44、14岁的代差。即15代人14代距离之间的平均每代代差为44岁之多。
  又比如通向山南那边罗江九世的罗仲舒公再去连接罗江5世的立道公至罗甫公为1世的路线的话;有记载罗江九世罗仲舒出生于公元1156年,那么以公元1156年减去罗甫公出生公元834年,等于相差322年,除以8个世代的距离,等于40、5岁的代差,〈从罗仲舒公至罗甫公9代人之间的代差过大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罗甫公和名天直、字令则公是不是属于同一人或许有关。与之相关议论留待到下面叙述〉
  再以白塘桥西罗1918年出生的28世的长字排行的这代人,去计算与罗江九世罗仲舒公之间的代差,也即以公元1918年长字排行出生的年龄减去罗江九世罗仲舒公出生于公元1156年,等于相差762年,除以19个世代的距离,等于40、1岁的代差。
  或者以白塘桥西罗公元1918年出生的28世的人直接的去对接公元834年出生的罗江始迁祖罗甫公,即以1918年减834年等于相差1084年除以27个世代的距离,等于40、14岁的代差。而且按照常理这是当时白塘桥西罗所记载的是最小一代辈份的人,而此时白塘桥西罗辈份大的27世估计可能尚未出世。
  但即便如此白塘桥罗氏以上的这两条路线,不论从那条路线去连接至上代祖先。几十代人父子之间的代差都会在40岁以上。而在实际当中我们知道几十代人的父子之间有这么大的代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同时我们也可以以此来对照新桥罗氏的世次,比如新桥罗氏的第二代或许是第三代是五丰村周塘罗家的始迁祖:是22世的瑞杨公,他现在可能现在还在三百岁偏下。瑞杨公为什么估计他是在300岁偏下,是因为他的下4代一个最小的玄孙,也就是周塘罗家当时辈份最大的一位,据说他生前曾经在担任过新桥罗家祠堂里的族长太公〈他的小女儿可能在前几年刚刚过世,他的孙女28世今年才72岁,名叫罗银春〉以她和她父亲还有她去外地的叔叔年龄来推算银春她爷爷的年龄可能仅在140岁偏下,加上迎春她爷爷上面的四代、假定每代相差四十岁,那么以4x40等于160年加140岁等于300岁,因此估计瑞杨公他的实际年龄一般不太可能会超过300岁,同时瑞杨公另一个下四代的玄孙,增鳌公,他的年龄可能已有186岁左右,再加上增鳌公他的上面的四代,假如以每代相差26岁计算,4x26等于104岁,以186加104岁,计算到瑞杨公的年龄。因此估计瑞杨公他的实际年龄一般不太可能会小于290岁的。当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周塘罗家的始迁祖瑞杨公实际年龄的情况下,以他的年龄往往上推算会比用比现在的人的年龄去往上推算可能会精确很多,可以更接近对客观事实真相的探索。因为只有正确的世世、合乎常理的代差,上下代才有可以对接,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正确的世世、合乎常理的代差,是一个家属能够向什么方向对接的名片和钥匙。
  那么以公元1717年左右出生的瑞杨公的出生年龄减去公元1300年左右天锡公的出生年龄等于相差417年,除以8个世代等于52、12岁的代差。或者以公元1717年左右出生的瑞杨公的出生年龄减去公元1156年罗仲舒公的出生年龄等于相差561年的,除以13个世代的距离,等于43、15岁的代差。或者以公元1717年左右出生的瑞杨公直去对接公元834年出生的罗甫公,以1717年减834年等于相差883年,除以21个世代的距离,等于每代代差为42、岁之多。退一步讲就是罗甫公的出生年龄再往后退几十年,二十一代人的代差也在40岁以上。大家想一想就可以知道21代人父子之间平均有这么大的代差是根本不可以对接的。
  因此可以断定:假如新桥罗氏是从师桥西罗白塘桥那边迁移过来的,那么白塘桥罗氏家谱首次不论是在什么年代编辑的,可以猜想:他们在编辑家谱时,因为缺乏资料而遗漏了祖先的世代,或者是因为张冠李戴的接错了上代祖先的路线。但如果新桥罗氏不是从白塘桥那边迁移过来的,那么他们白塘桥罗氏家谱记载中即使有错误,但就会同新桥罗氏毫无关系。但如果新桥罗氏是从白塘桥那边迁移过来的,那么以上这些错误也许是从母支那边引渡过来的。
  当然在没有完全弄清楚情况之前,我们新桥罗氏是不会盲目的同白塘桥罗氏的祖先随便的去对接的。但同时只要有一点点能够对接的希望,我们也是不会放弃的,这正是需要我们为之继续探索的。
  在民国八年版慈溪罗氏宗谱38卷中包括2卷序言在内可能是在第8卷中:白塘桥支的28世的长字排行是记载到该卷中的最后一页和最小的一个世代。同时在翻阅慈溪罗氏宗谱的38卷中除了白塘支罗氏之外,也发现罗甫公之下的其他几十支罗江罗氏各支脉的世次在民国八年大都是记载到33世至36世之间为最小的一个世代。那么在这里也以民国八年即公元1919年减去公元834年罗甫公的出生年代等于1085年,分别除以32个世代、除以35世代、除以白塘桥支罗氏27个世代。因此可以就知道罗江始迁祖罗甫公与当时罗江罗氏各支脉几十代人最小一代人之间的代差大概都是在33、9岁至31岁之间。而只有白塘桥这支罗氏与罗江始迁祖罗甫公对接的话几十代人之间的代差有40岁之多。显而已见只有白塘支的代差不相符合。〈不过有一点是要向大家说清楚的,这就是在民国八年版的慈溪罗氏宗谱的同是在第八册,白塘罗氏除了一支长字排行的记载到28世为最后一个世代外。白塘罗氏在该谱中可能也有另一支已经记载到下至36世为最小一个世代了。但是这36个世代或须只是写了排行、或许是悬空的也说不一定。因为按照常理每本家在谱记载世次时,总是按照顺序先高后低的,因此我还是尚未完全搞懂!而且民国九年的2卷版和民国八年的38卷和38册会不会不同?电脑版和原文会不会有不同我也不知道!
  如果现在新桥罗氏能够查找到新桥罗氏总太公的坟墓〈据说直到解放后土地改革之前新桥罗氏祠堂,每逢清明时节总是要委托三房中的其中一房轮流去总太公总太婆墓前祭扫的。如果今天新桥罗氏能够寻找到新桥罗氏总太公的坟墓并能查到他和他三个儿子的名字,并以这两代人的名字到慈溪罗氏宗谱的6至8卷中及民国九年版的西罗白塘桥罗氏家谱的二卷中去寻找。如果能和白塘桥西罗在23、22、21世之间有两代以上相同的排行对上号,那么新桥罗氏就算是找到了从白塘桥迁移过来的重要的证据了。如果相查结果真的有两三代人名字的排行对上号,或者有其它新的发现那么在下面就可以填写新的结论:____。
  如果新桥罗家的祖先在二、三百年前真的来自现在的师桥镇的〈西罗〉白塘桥的话:那么新桥罗氏的第一世,当然也不但仅仅是白塘桥支罗氏的第一世,而是整个罗江几十支罗氏共同所奉的1世祖先。那么罗江罗氏的一世究竟是慈溪罗氏宗谱中所记载的讳:甫,字:令则,公还是江西罗豫章罗氏宗谱中所记载的名:天直,字:令则,公。当然当时的这位天直公因,为避黄巢造反之祸而迁移到慈溪石台乡。因避祸而来,从而改名为“甫”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是他们二个名字如果是同一人的话,那么这里在时间差上存在着几个问题,同时即使是同一个罗甫公也有几种不同版本的记载。可以这样的分析:一种版本的记载是:罗甫公出生在公元834年。在唐宣宗大中甲戌年〈即公元854年大概21岁〉考中进士。〈大概在唐僖宗时即在公元871年时已36、7岁〉官至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因,得罪宦官,落职归隐桐庐家乡。然后在再然后在公元883到公元888年间为避黄巢造反之祸,从浙西桐庐携家避乱到当时的慈溪石台乡(现在的余姚、罗江村)为罗江罗氏的始迁祖。
  而另一种记载是:罗甫公是郑灏和万寿公主的女婿。而唐宣宗出生在公元810年,有记载唐宣宗的女儿万寿公主和驸马都尉郑灏结婚在公元849年,因此作为万寿公主和驸马都尉郑灏的女儿与公元834年出生的罗甫公至少应该相差有15、岁以上的年龄,那么这个时候罗甫公与万寿公主的女儿据说是结为头婚的,因此实际年龄好象有点不太相当。
  同时网上还有另一种版本的记载是:“罗甫公是在唐昭宗时任兵部尚书的。而唐昭宗是唐朝的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在位时间是:公元889—904年而在唐昭宗在位期间,黄巢造反之祸已经被平息了。唐昭宗在位期间祸害唐朝的已经不是黄巢之乱了,而正是对平息黄巢有功的朱温等人。唐昭宗时期的藩镇割据使唐朝逐渐的处于名存实亡。
  假如这个罗甫公在唐昭宗时任兵部尚书,那么后来因朱温篡位改唐为梁,当时大势所趋他只好落职归隐,而他归隐去职的年代,也正好是:明代进士罗缙(罗甫公二十世孙)在他自己的碑文中记载:“逮后梁贞明(公元915—921年),有甫者,始自桐庐徙居四明之慈溪石台乡孝顺里,遂为慈溪人”。其实明代进士罗缙在他碑文中记载的:逮后梁贞明已经不是唐朝的年号了。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哀帝在位仅三年,在公元907年已被朱温所废,朱梁僭窃在公元907年已改唐为梁,改年号为:开平。其(公元915—921年)已经是朱,梁国的贞明年号的年代了。那么如果这样的话:在公元883年至公元889年为避黄巢造反之祸乱去慈溪罗江的罗甫公同罗缙碑文中记载中去罗江的年代前后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版本?二者相差几十年。这个问题本人认为:江西豫章罗氏宗谱里记载的名天直、字,令则,公和慈溪罗江的始迁祖罗甫公他们都是罗江罗氏的上代祖宗这一点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因为江西豫章罗氏宗谱和慈溪罗氏宗谱二方面所记载,在一般情况是不可能是故意造假的。但是由于在时间上的各种互相矛盾和混淆的记载,会让人产生疑问他们两人究竟是不是属于同一人?或许或者是属于父子两代人,但在记载上却混同于一个人也是未可知的。当然如果是罗甫公和天直公是属于同一人的话:那么就是在时间的记载上有出入,因此这一点还是有待于继续考证的。
  同时“罗甫公和晚唐诗人罗隐的父子关系”根据有些材料记载罗隐出生在公元833年,他的年纪年甚至 比天直公还要大。因此这两者也都是同样待于继续考证的。
  根据以上各种情况可想而知,如果在一百年前新桥支的罗氏家谱中已经清楚的记载着新桥支上至立德公或立道公至罗甫公的所有世代了,那么新桥罗氏的世代也就不会被遗漏了;而且从哪儿、哪支迁移过来世系就不会被错位了。同时也不会发生有后来去匡堰罗氏传认高地房龙王庙和柬房支了的事情了。因此新桥支在二、三百年前究竟是从何地迁移过来的?有可能一百多年前的先人他们已经解不开这个迷团了!
  其实一百多年前的先人在缺乏资料和信息情况下:在编辑家谱时把别支的祖先张冠李戴,造成世系错位和世代被遗漏犯这种毛病的家族、家谱还是很多的。比如为了弄清楚2014年八月在网上有一个网名叫罗渝川发布的:关于余姚陆家埠石门乡、屠徐岙支罗氏,在一百多年前雀兰堂家谱序言中所描述的:“西房支不愿意与东房共祠”的问题。为了弄清楚:这个故事是否会与新桥罗氏有关系?因此我们也特意去了陆家埠屠徐岙访问。也到过屠徐岙罗姓的祠堂。访问了陆家埠屠徐岙支罗氏的族人,当时我们询问了几位60多岁的老人,询问他们是罗江罗甫公的几世?其中有一位竟然回答我们他是:18世。其实他是答非我们所问!他回答的世世可能是以迁居余姚陆家埠石门乡屠徐岙支罗氏的始迁祖聪府君为1世的世世。〈不过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其次慈溪罗氏还有另一个源头,那就是匡堰罗氏。罗江罗氏和匡堰罗氏都同属于豫章罗氏,直至豫章罗氏16世孙罗均章公,他是罗江罗氏和匡堰罗氏的共同祖先。而他的儿子企生公和遵生公兄弟二人,分别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忠臣和孝子。也分别是罗江罗氏的祖先和匡堰罗氏的祖先。
  现在在江西南昌豫章柏林村建有全国最大的罗姓祠堂,其名称就是叫:“忠孝祠”。
  东晋忠臣罗企生、孝子罗遵生都是豫章罗氏珠公,的17世孙。而罗江祖先罗甫公他是豫章罗氏珠公,的33世孙、是东晋忠臣企生公的17世孙。
  而匡堰罗氏祖先文弼公他是豫章罗氏珠公的39世孙,东晋孝子遵生公的23世孙。而万九公及其兄弟五人都是豫章罗氏珠公,的47世孙。是东晋孝子遵生公的31世孙。是文弼公的9世孙〈8代距离〉。
  为了弄清楚新桥罗氏同匡堰罗氏的关系,我们也特意去慈溪博物馆翻阅了:匡堰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16卷。在光绪28年即公元1902年罗立功先生他们编辑的《姚江梅川罗氏宗谱》16卷在开篇序言中有这样的这段记载,这段记载的内容,据现在理解,其文中的意思好象是:当时的新桥支、后支、和罗家岙涂山支的三支罗姓曾经有人,在当年去找过罗立功先生他们。因为在光绪28年的《梅川姚江罗氏的家谱》序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新桥支传认高地房.龙王庙.后支传认柬房.罗岙涂山支传认孝房.然观其本行刺谬不符.岂是派分已久.固是同姓不同宗歟。”
  为了搞清楚:《姚江梅川罗氏宗谱》16卷中这段记载的真实情况和内容的含义。我们三个人也特意去访问罗家岙涂山支的罗姓后代,在他们那里只有七、八户罗姓人家,他们是离匡堰罗氏中心地很近的地方。但是他们确实也是没有在匡堰罗氏的宗谱中登记入册的罗姓人家。他们那里有一个年青人叫罗______的也在为查阅与他们自己有相关的罗氏家谱无果而感到迷茫!
  如果罗立功先生他们在序言中所记载的新桥支确实是指的“新桥罗家”,而后支,指的是新桥罗家支的周塘罗家,而罗岙涂山支指的就是离匡堰罗氏中心地很近的那里的七、八户罗姓人家的话。那么当时在一百多年前,这以上三支罗姓人家虽然或许都有可能、已有自己简短的家谱记载,但是当这些简短的家谱记载,向上追溯可能早已经断了线!一百多年前他们在无奈的情况下,带着自己的家谱去向正在编辑匡堰《姚江梅川罗氏宗谱》的罗立功先生讨教。至于当时的新桥支、后支和涂山支为什么要分别想“传认”高地房、龙王庙和孝房?可能是在匡堰罗氏家谱中在:高地房、龙王庙和孝房祖先的名单记录中有和新桥支、后支及涂山支的祖先名单或排行有相连的名字。比如现在的匡堰罗氏家谱分别有十二个房头,有1寸左右厚的12本家谱记载他们祖先的名字。但是其实柬房是没有的,在匡堰罗氏家谱的世系排行中是有孝房一房的名单中间,其中有很多“柬”字排行的名字,而柬字排行的下一代正好是“瑞”字排行,同周塘罗家支的始迁祖“瑞”杨公的“瑞”字相同。有可能当时周塘罗家支在一百年前的先人误以为这个瑞杨公的“瑞”字和他们匡堰罗氏家谱中的“瑞”字有关联,因此就去请教罗立功先生他们。〈以上的论述也仅仅是本人个人的猜想而已〉。
  后来我们去现在这次匡堰罗氏家谱的总编,匡堰罗氏23世孙罗炳苗先生那里再次查阅:才知道这些“柬”字排行的先人大概是属于匡堰罗氏的孝房,是万九公下的13世,“瑞”字排行的人是万九公下的14世。而周塘罗家的瑞杨公按照现在的口头相传他应该是22世。因此相差8个世代。但如果周塘罗家的瑞杨公的22世是按照以奉文弼公为一世的话,而匡堰罗氏以按照万九公为一世的话,那么减去文弼公至万九公的8个世代,周塘罗家的瑞杨公也正好是14世。两者的实际辈份和世世也正好符合。
  可是当罗立功先生他们看到了这三支罗姓的家谱时,他们认为:“然观其本行刺谬不符,这不是派分已久的问题,<其意思是:我们匡堰罗氏同你们新桥支、后支、及涂山支的罗姓>是同姓不同宗的问题”。所以当时的罗立功先生他们根据这三支的家谱记载,进行分析:就不认为,这三支罗姓是属于他们匡堰罗氏这一支系的了,并回绝了这三支的罗姓编入他们匡堰罗氏的家谱。因此大家现在也可以同样的认为:这三支罗姓属于匡堰罗姓万九公门下的可能性,似乎也是没有的了。但是这三支罗姓属于匡堰罗姓万九公兄弟名下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为了继续搞清楚:新桥罗氏与匡堰罗氏万九公各兄弟支之间的关系。这里给大家摘引一条匡堰罗氏在《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的另一段记述:“万九公,宪章第五子,讳号安化,由会稽徙居余姚匡堰,授大兴县尉”,万九公“生于宋光宗绍熙(1190—1194),卒于理宗宝佑(1253—1258),葬沙子嶺”。该匡堰支罗氏奉文弼公为始祖,称“始祖文弼公世居豫章,传二世至世南,迁居于闽,又六世至希吕,同子宪章等,历宋季之乱,扈驾南渡于越,始居会稽云门泾口。宪章再传而五人,各异居一境,分仁义礼智信五派”,“自此兵乱相仍,家世靡定,万三知盐避难复归江右吉水吴江为仁派,一府君迁于山阴破塘为义派,六府君迁于古虞三岭为礼派,八府君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九府君迁于姚江匡堰为信派…”。
  从这段记述中大家可以知道万九公在兄弟排行中实际上应该是老九而不是老五。只是老二、老四、老五、老七在该家谱中只字未提(这几支可能没有男姓后代,或许按照罗映学老师的说法:万字是排行,<也有可能不是真实的名字>万二、万四、万五、万七是堂兄弟、是远堂兄弟也说不一定。)所以万九公就写成宪章五子。同时记述了老三、老一、老六、老八,老九兄弟五人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派。一是记述:“万三知盐避难复归江右吉水吴江为仁派”。知盐避难,这几个字的意思,依照现在理解:很可能是因为万三当时因贩卖私盐而被当时的政府获罪,并为当时的政府所通缉。〈因为盐是历朝历代被政府所管制的重要物资,是朝庭重要的财政来源〉复归就是回归的意思。江右吉水这个地方大概应该是现在的:江西省、吉水县,〈因为古时候的江右就是现在的江西〉至于古代的吉水县有没有吴江这个地方?现在也很难查证!不过在现在的网上<罗氏留言>栏目里有罗贤磊的留言里:可以查证到现在的江西省、吉水县、螺田镇确实有很多支的罗姓人家。万三之所以在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被划为仁派?可能是因为他为了避难而复归到了7、8代以前万九公他们共同祖先的原居住地江右吉水吴江这个地方,因此以他为大,奉为仁派。而一府君迁于山阴破塘为义派(山阴想必是当时绍兴府的山阴县,离绍兴会稽原住地也是很近的)。
  六府君迁于古虞三岭为礼派(现在的上虞市不知道有没有三岭这个地方?或者是其它更远的地方。那么现在就更不知道了!)不过在现在的罗氏家园的网站上刊登了:《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解读》和《浙江虞北罗氏横山燕窠世系》的两篇文章。有其中内容:“旧谱之首录豫章......又录慈溪谱,纪第一世甫,第二世隐,至八世元”。又云:“迁上虞者,为宋之元善公,惠顺侯以下八世则根据罗江嘉德堂谱系图列于卷首”。迁移时间,谱云:“吾宗自宋实时曰元,始由慈溪迁居上虞三都之永丰乡,是为上虞始祖”。因此现在可以估计他们始迁祖的迁移年代应该在宋末元初之时。南宋被灭于公元1277年。因此可以估计他们的始迁祖出生的年代应该在公元1210年前后的几十年之中。但是以公元1210年前后的几十年去连接公元834年出生的罗江罗甫公的年代仅8代的距离,会在350年以上至400多年左右。8代人父子之间的代差会在40多岁以上到50多岁之间。因此好象不太正确。有可能他们在编辑家谱时只知道元公之上还有八代,而已经找不到路线了,因此不计年代盲目的从慈溪罗江的家谱里抄写了八代祖先的名单也是有可能的。
  而在《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解读》的这篇文章中也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中有:“旧谱内容不可全信。“豫章,慈溪二旧谱“虚诞”......不稍隐讳”的句子。在而以公元1210年左右出生的上虞罗氏始迁祖元善公向下连接至公元1866年出生的晚清名人罗振玉相隔650年左右共21代的距离。每代代差应该是属于正常的范围。
  现在我们假如把他们的向上连接,把他们的元善公改作是匡堰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所记载的那个迁于古虞三岭为礼派的那个六府君和上面的八代的文弼公去连接的话,那么在年代上倒是比较吻合的。但是不管上虞支罗氏祖先究竟是属于罗江罗氏的后代?还是属于《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所记载的那个迁于古虞三岭为礼派的六府君的后代?对于我们探索和寻找新桥罗氏祖先的路线并无多大的关系,因此在这里也只是顺便的提一下而已。
  八府君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九府君迁于姚江匡堰为信派…”。而新桥罗氏现在最关切的应该是: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的万八府君。这个八府君很可能就是兄弟中排行老八的意思。“慈溪螺江”,这个地名在现在的地图上没有能查到。只有查到属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三勤村的那个地方,位置在罗江东南方向七、八市里有个叫螺弯的地方。但是那一次我们去罗江村访问的时候,问了一下当地人,他们说在螺湾那里没有姓罗的人家。同时因时间关系所以那天也就没有去螺湾继续查证了。
  不过在最近网上的《罗氏家园》文章栏目里有一篇:《浙江姚江罗氏令则公族源流概述》的这文章中的一段记载里,记录了余姚、陆家埠、石门乡屠徐岙支的罗氏家谱中,有一段关于慈溪“螺江”与慈溪“罗江”相混淆、相矛盾的记载。在:“慈溪螺江罗氏智派世系图的这段中记载中有:“慈溪螺江始祖万八府君,行八,讳甫字令则。后梁贞明间,自睦之桐卢迁居慈溪之螺江。墓在慈溪十六都一图八太保黄耆衕巽山之原。府君殁后,乡里怀念其德,为立祠竹林浦东,奉祀香火,”的句子。
  当本人在网上看到了:《浙江姚江罗氏令则公族源流概述》的这篇文章里有“慈溪螺江”的字句;突然之间好象感觉到这个:“慈溪螺江”和匡堰罗氏在《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所中的记述的“慈溪螺江”的年代和祖先的名字、字号是何等的相象、相近。
  其一,双方写的地名都是“慈溪螺江”。
  其二,双方写的都是八府君,而且还有“行八”的字句,这个“行八”应该是兄弟中排行老八的意思。
  其三,所记载是“智派”智派不就是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所中的记述的万八府君吗。
  其四在浙江姚江罗氏令则公族源流概述的中,的道光十九年重修家谱的序言中还直接使用了“自始祖万八公”的句子。
  其五,用世世去计算年代基本上应该和匡堰支万九公的兄长,迁移至慈溪螺江的万八公更相吻合;而同慈溪罗江始祖罗甫、令则公的年代对接不相符合。
  其六,根据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的罗氏在嘉庆八年家谱中的世次记载:一世祖讳甫、字令则,也即是罗江始迁祖。五世祖是立道,公。九世祖是仲虎公,〈也即是罗仲舒的兄长〉。迁姚始祖是十二世聪府君。并明确记载:“聪府君的迁姚时间是在元至正年间”。而根据历史记载元至正年间是在公元1341年至公元1368年这段时间内。假如假定当时聪府君的迁姚年龄是在三十岁,那么聪府君的出生年代最早大概应该是在公元1310年左右,而最迟大概应该是在1338年左右。假如我们即使以聪府君出生于公元1310年向上去对接公元834年罗甫公的出生年份,那么就是以1310年减去834年,等于476年的距离。那么以476除以11个世代就会等于43、27岁的代差。那么12代人11代之间的代差为四十三岁之多。其实这是明显不符合父子之间正常之所需的代差。
  如果石门村屠徐岙支始迁祖聪府君祖先换成是慈溪螺江那个万八公的话:那么他们的1世应该也是慈溪螺江万八府君上8代的祖先文弼公。而9世是慈溪螺江始迁祖万八公。而12世正好是慈溪螺江迁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的聪府君。而以屠徐岙支始迁祖聪府君去对接慈溪螺江万八府君上8代的祖先文弼公的话:那么文弼公的具体出生年代虽然无法查到,但是文弼公比罗江的罗甫公小6个世代。因此文弼公的年龄至少会比罗江的罗甫公小一百几十岁左右,以476年的距离减去一百几十年,再去除以11代。因此12代人11代距离之间的代差才会符合正常的范围之内。
  或者按照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记载:万九公出生在公元1194年左右来计算万八公的出生年代,那么距离公元1310年左右出生的聪府君年龄大概是近120年,而9世和12世仅相差3代人的距离。因此3代人代差每代为近40岁左右,这也是有可能的事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万九公的实际出生年龄或许比姚江梅川罗氏宗谱所记载的要推迟几十年也是说不一定的事情。
  因此从《浙江姚江罗氏令则公族源流概述》的文章中这段文字上去分析:这个石门村屠徐岙支的罗氏祖先的八府君是更象在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所描述的:“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的八府君。而不象罗江的始迁祖罗令则公或曰罗甫公。
  这个慈溪螺江究竟在现在什么地方,虽然大家已经不知道,但是可以估计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在造雀兰堂罗氏家谱时,有可能是向上接错了路线!因此如果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的这段记载是正确的话:那么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罗氏他们就应该是: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的八府君,也即是万八府君的下代。而不是慈溪罗江罗甫公的后代。
  但是陆家埠石门村的罗氏他们可能是直到现在自己还不知道这一回事情!其原因很可能是当时和现在的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的罗氏家谱的编辑人,在嘉庆八年编辑雀兰堂罗氏家谱时,他们根本不知道有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的这段记载。他们在寻找上代祖先时,在无线可接的情况下:就糊里糊涂的接错了路线,把实际上的慈溪螺江万八府君错误的连接到慈溪罗江的始迁祖讳甫,字令则公那边去了!其实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罗氏在当时信息不灵通的情况下,这种接错路线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完全的排除石门村屠徐岙支罗氏是罗江罗甫公的后代的可能。但是如果石门村屠徐岙支罗氏是罗江罗甫公后代的话:那么他们家谱中所记载有关慈溪螺江万八公的几个信息记载应该是错误的!而他们所记载的世代从祖聪府君至罗江1世代也至少被遗漏了5个左右的世代。而他们所记载的路线和世代的错误原因有可能是他们在浙江姚江罗氏令则公族源流概述》中所叙述:先考豫坡公菽焉忧之,旁求博采,“购得智派旧帙”。从以上这句话里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家谱也有可能是从慈溪螺江万八公下代的,智派那里盲目买过来的。而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家谱。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不管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罗氏究竟是罗江,罗甫公,的后代,还是文弼公为1世的螺江万八公的后代。但是所有这一切只能证明,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的这段记载不是空穴来风的。但是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作为智派、慈溪螺江万八公的后代确实是在慈溪和余姚大地的茫茫的人海中存在的。而且当时还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家谱。而作为这个慈溪螺江智派万八公的后代究竟有几支?他们现在居住在哪里?这正是我们今天想方设法所要寻找的。
  当本人看到了《浙江姚江罗氏令则公族源流概述》的这篇文章之后,也在《罗氏家园》的留言栏目里留了言,希望能联系到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现在最近几年的罗氏家谱编辑人。因为这对寻找新桥罗氏祖先的路线,也是有非常有帮助的。因为新桥罗氏以现在相传的世世和罗江始迁祖罗甫公的年代对接也同样是不符合的。如果能找到与石门村屠徐岙支罗氏在一起共同连接慈溪螺江的万八公的证据,那么对于我们新桥罗氏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除了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罗氏疑似是慈溪螺江的万八府君的下代外。还有从新桥罗家往东二至三华里的地方有个桥头罗家及往北有个潭河沿村罗家的罗姓,其实他们也应该是属于慈溪螺江万八公的下代。
  本人在网上也看到了罗映学老师在《慈溪罗氏迁徙及发展寻踪》一文中的一段记载:“桥头镇小桥头村紧傍“329”国道线南。该地原有桥头罗家村,现并入小桥头村为罗家片。据该村村民罗元根(72岁,自称21世)等述说,小桥头罗姓相传始迁祖是万八公,来自罗江。最早先祖在江西豫章(今南昌),当地口语相传,有“江西南渡分派豫章之地”(凭音记录,述者也不知含意)之说。小桥头罗姓至今已传有27世,现有罗姓约六、七百人。曾有部分罗姓迁往新浦镇老浦村等地”。
  根据罗映学老师的以上这段话:本人相信桥头镇小桥头罗氏也应该是属于慈溪螺江万八公的下代。而不应该是属于慈溪罗江罗甫公的下代。
  其一:应该以小桥头村民自己世代口头相传的述说:小桥头罗姓相传始迁祖是万八公为准。罗元根述说:来自“罗江”还是来自“螺江”,可能连他们自己述说的人也已经分不清了!
  其二:“当地口语相传,江西南渡分派豫章之地”的意思,应该是意味着其上代祖先:先是从江西豫章之地南渡到福建,然后再从福建至绍兴。这不正是匡堰罗氏所迁移的这条路线吗?
  其三:如果桥头镇小桥头罗家是属于慈溪罗江罗甫公下代的话,那么桥头村罗姓他们为什么没有被编入民国八年版的《慈溪罗氏宗谱》的三十八卷呢?大家应该相信《慈溪罗氏宗谱》的编辑者罗国荣先生他们在民国八年的时候是不会不知道当时在余姚三北地区离师桥白塘桥的西罗、离观城支罗姓,离施叶罗姓这么近的地方有这样大的几支罗姓人家的存在。
  其四:依照现在小桥头罗姓现在的世世与罗江1世罗甫公出生的年代相对接是根本不相符合的。假如以该村村民罗元根72岁出生于公元1943左右减去罗甫公出生于公元834年=1109年除以相隔20个世代=55、4岁。即使以现在桥头镇罗家最小辈份的人27世,大概出生公元2010年减去罗甫公出生于公元834年=1176年除以相隔26个世代=45、2岁的代差。其实父子之间的平均代差这样大的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小桥头村罗家是罗甫公下代的可能性似乎也是根本没有的。
  假如以小桥头村村民罗元根72岁出生于公元1943年减去公元1190年左右出生的慈溪螺江万八公的年龄等于相间隔753年除以20个世代距离每代差为37岁多,代差也有偏大。不过这样的代差同慈溪螺江及其匡堰罗氏所属各支系的代差是基本上相同的。
  其五:但如若小桥头罗姓是埋马支万八公支后代的话,那么埋马罗氏宗谱也应该有所记载才对。所以本人认为:小桥头支及理所当然也包括潭河沿村的罗姓及新浦镇老浦村的这些罗姓人家都是属于慈溪螺江万八府君下代。
  如果新桥罗氏也是慈溪螺江万八府君的后代的话,那么在这里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珠公17世的东晋孝子遵生公同新桥罗氏周塘罗家22世的瑞杨公是相差44个世代。那么以1717年瑞杨公的出生年龄减去东晋孝子遵生公出生于公元365年,等于1352年的距离,除以44个世代。等于平均每代30、7岁的代差。因此从东晋孝子遵生公至新桥罗氏周塘罗家瑞杨公44个世代的全段代差可以说基本上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代差。
  但是如果分段计算的话,那么《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所记载的万九公“生于宋光宗绍熙(1190—1194),年的话,那么以出生在1190年左右的螺江万八府君与瑞杨公对接两者相差仅14个世代。周塘罗家的始迁祖瑞杨公出身公元1717年左右减去万八公出生在公元1190年左右相距527年左右的距离,除以14个世代的话从万螺江八公至周塘罗家始迁祖瑞杨公的这段世代的距离之间的每代代差会有37岁之多。代差同样好象也有点偏大。
  但其实按照《罗氏家园》中发表的:《姚江梅川罗氏宗谱》到民国三十八年即1949年为止各房所记录的最大辈份的世次:当时可能还在15世至18世之间;这样的话匡堰罗氏个别家属代差也会在40多岁以上,因此或许个别家属的世次可能不正确,或许万九公的出生年代有点误差也是说不一定的。而匡堰罗氏当时最小辈份的人是记载到22至24世之间。匡堰罗氏当时最小辈份人有四个房头已经记载到二十四世为止,那么以1949年减去1194年万九公出生的年份等于755年的距离除以23个世代,等于最小辈份的人23代平均代差是32、82岁。
  当前新桥罗氏最大辈份的人是在28世,而最小辈份最小年龄的人可能是在33世。而现在匡堰罗氏现在各支最大辈份的人可能是在19世上下;最小辈份、最小年龄的人各支大都可能是在24世至26世之间。而按照梅川姚江罗氏家谱记载万九公至文弼公相差8个世代的距离,所以现在的匡堰罗氏的世世计算到文弼公为止一共大概最大辈份的人是在27世上下。最小辈份的人是在32至34个世代之间。而新桥罗氏与之对照双方的年代和世次是处在匡堰罗氏各支之中间的位置。从以上这几点都说充新桥罗氏目前的世世是以奉文弼公为一世的世世最相符合。而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新桥罗氏是最有可能是慈溪螺江万八府君的后代。而不是慈溪罗江罗甫公的后代。
  如果新桥罗氏是属于慈溪螺江万八府君后代的话,那么新桥罗家祠堂廊柱上写着“百师师”这三个字,可能是与慈溪五老和罗仲舒公无关。而相反可能与文弼公下四代的罗从彦公有关。因为据罗映学老师说: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理学大师的朱熹,他是闽派儒学大师罗从彦弟子的弟子,因此罗仲彦公他是朱熹的太老师。因此罗仲彦公他是可以称的上是为百师师表的人物。
  最后寻找新桥罗氏祖先的路线经过以上各种的比对,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其一新桥罗氏有可能是通往白塘桥西罗,再由西罗始迁祖瑜公,往上通向罗江始迁祖罗甫公为一世,如果是这条路线的话,那么其中间很可能有5至6个以上的世代被遗漏),然后再由罗甫公往上通向东晋忠臣罗企生公。但是新桥罗氏通向这条路线的可能性是比较小一些。
  而另一条路线就是新桥罗氏通往慈溪螺江万八府君,同时可能是单独的,也有可能在中途和桥头罗家及师桥西罗支及余姚及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及罗岙涂山支等罗氏汇集在一起共同通往慈溪螺江万八府君也是说不一定的事情。然后再由慈溪螺江的万八府君往上一起通向一世文弼公。再由文弼公往上通向东晋孝子遵生公。再以上就是两线合一:由均章公通往豫章始珠罗珠公和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及其一直往上的路线。事实上除以上这两条路线是不太可能会有第三条路线的。而第二条路线的可能性是远远的大于第一条路线的。具体的情况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索,在什么时候有新情况,可以在下面继续补充和填写新情况。
  ____。
  根据《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所记载,慈溪罗江万八府君大概应该出生1190年左右。上至东晋孝子出生在公元362年左右,大概相距824年除以30个世代平均等于27、46岁的代差。
  从罗江罗氏的令则公再往上至东晋忠臣企生公相差16个世代,从令则公出生公元834年至东晋忠臣企生公出生公元362年,间隔472年,除以16个世代,每代代差为29、5岁。
  以上这个阶段的世代对这两支人罗姓支脉的记载都是非常简单的,一代人只有提及一个名,没有字,而且有的名字只有一个字的是单名。网上有关这些记载的材料也很可能是从江西豫章罗氏宗谱中摘引过来的。而且本人在网上的<罗氏家园>中也查阅到全国各省有许多支罗姓从罗珠公为1世至33个世代的名字基本上按照排行所取,而第33世有十几支各地始迁祖的名字是天字排行。〈如果不是祖先有预先指定排行,各支脉是不可能有这么多代的名字有如此巧合相连的〉。
  从东晋忠臣、孝子在公元362年左右出生后再往上至公元前231年出生的豫章始迁祖罗珠公的出生年间隔593年,相差16个世代,以593年除以16个世代,每代代差为37、06岁代差有些偏大(不知道有无错误)。
  再从公元前231年出生的豫章始迁祖罗珠公至出生在公元437年的枝江复罗国的凌甫公。间隔仅206年,相差11个世代,也另有记载相差10个世代的。因此每代代差仅为18、7岁或20、6岁,也有另一种记载珠公出生在公元前245年,从245年至437年仅相隔192年,如果相差有11个世代的话,因此每代代差仅为17、45岁或19、2岁。总之父子之间的实际代差连续10代以上不到20岁好象不太可能有这么小。因此以上记载可能有出入的,也有可能把兄弟同一代人记载成两代人。
  再从公元前437年的出生凌甫公至公元前出生于商纣甲寅年,即是公元前1098年<公元前1098年是丙寅年才对>出生建立罗国的始祖:字郐,名:匡正,公间隔661年,除以相差30个世代,每代代差仅为22,03岁。也有另一种记载罗国的始祖:字郐,名:匡正出生在公元前1109年,以1109年减去437年等于间隔672年除以30个世代每代代差也仅为22、4岁。
  从罗珠公至罗姓建国建姓始祖匡正公的四十代,为什么代差这么小?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可能是古代的国王可能是有好几个老婆,如果立长子为王,那么国王家庭的每代的代差肯定是小了。而且罗珠公也正好是罗国君主的后代所以代差很小,这也说不一定;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后世的宗谱记载中有可能就是把一个王朝共计有几位国王,误记为几代人,这也是有可能的事情。毕竟在凌甫公年代编辑罗氏宗谱时,向上追溯年代已经非常遥远,而且罗国又不是大国,大国可能有史官和历史记载。
  再从公元前1098年或1109年出生的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至上古时代的火神祝融公有61代人60个世代的距离。再从火神祝融公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大概是是间隔几百年,或上千年的时间,只记载着6代人的距离,但是从实际年代可能至少应该有4、5百年以上。
  但是有关史书和网上记载:如今至黄帝的年代有四千六、七百年的,也有五千年左右的,甚至也有6、7千年的。其实黄帝其人离现在到底多少年代也尚无定论!
  在有关记载中:从黄帝到舜帝和大禹只有五、六代人的距离,但是夏王朝是建立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因此他们之间的间隔时间何止5、6百年。因此这中间很有可能有许多代人被遗忘,当然这是没有办法弄清楚的事情,因为就算国家财政出钱几千万的,有关中国历史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答案,也有不了了之的。一般的历史记载也是越往上越是模糊,上古时记载都带有神话的色彩也是这原因。
  正象吾辈新桥罗氏在寻找自己的直系祖先已经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是因为缺少直接有效的文字记载。所以还是没有能找到近代的祖先的名单与上代祖先与之相连接的对接口。为了使寻找和努力不全部的付之东流,因此只好无奈的把以上这些不成文的记录奉献给大家,以慰籍大家共同的祖先。
  如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填写____
  树有根、水有源、饮水思源,寻根问祖、建祠堂、编宗谱,爱家、爱国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流源流长。华夏民族盘古开天下先有伏羲和女娲,然后有三皇和五帝。三皇就是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所谓的三皇他们实际上是并不拥有帝皇的实际权力。但是他们在上古时代各自都有不起的发明和发现,他们对人类的进化,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们是深受中华民族远古部落人群爱戴和尊敬的部落领袖。是他们带领古代华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人群一步一步从荒蛮的吃生食的以游牧的和采集野果子为生的原始部落,而逐渐的过渡到成为吃熟食的、有居住的、有衣穿的、能农耕的有组织的华夏文明社会。使上古华夏族由新石器时代过渡到了青铜器和铁器时代。
  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及商品交换的需要,促使中国上古氏族和部落联盟的范围不断扩大,使成百上千的部落连成一体,使上古华夏部落联盟形成统一的有组织的公共机构。这种原始的公共机构的名称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即是共同事务的管理委员会。这种共同事务管理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是:对外抵卸防卫强敌的入侵,对内可以统筹治理水患及其它自然灾害,及调解各部落商品交换中的各种纠纷,和管理社会治安等等的需要。
  但是这种共同事务的管理委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原先原始的民主选举和部落长官推荐制产生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的职位,逐渐演变成为垄断的、世袭的职位,最后社会的公共权力机关渐渐的为专制的、世袭的王权所取代。关于人类史前这方面的知识大家也可以参读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论:《国家、家庭和私有制的起源》及有一个叫摩尔根的美国人论:《古代社会》的文章。对大家是可以大有启发的。
  所谓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帝喾、尧帝、舜帝,<但也有几种不同版本的说法>。不过实际上他们的权力同后来封建帝皇的权力也还是有区别的。原始社会最初的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一般是通过本部落和部落长官们共同协商、推荐、选举而产生的。首领的职务也不是世袭的。到了五帝的时候可能是到了由推荐、禅让和专制世袭而并存。例如:尧帝把各部落联盟共主的职位禅让给了舜,舜帝把各部落联盟共主的职位禅让给了对治水有功的禹。但是即便是由禅让产生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但其背后必然也有各种利益的考量和各种力量交量的结果而定的。因此禅让虽然比世袭要好的多但它却不可能持久。而禹把部落首领联盟的职位禅让给了他的儿子启,而启却把部落首领的职位世世代代的传给了他的子子孙孙,从而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就开启了中国上古近二千年的夏、商、周三代家属式的分封制模式,开启了只有用武力才能推翻和更换王朝的政权。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上古的分封制模式。开启了由封建皇帝专制的皇权世袭,由皇帝为首的朝廷委派地方官员的封建郡、县制。
  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来对照和区分中国几千年社会五大阶段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的话,那么::第一阶段从黄帝至禹帝的这个阶段的上古时代是属于原始社会的晚期和奴隶社会的初期。第二阶段:夏、商、周是属于奴隶社会。第三阶段:秦、汉至明、清则是属于封建社会。第四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五阶段:人类将进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当然夏、商、周究竟是不是属于奴隶社会也是有待于继续考证的。而人类最终究竟会不会或需要不需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要看人类的极大多数人的客观利益是否符合实行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还要看极大多数人的主观意愿是愿意还是与否的。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人,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与否的唯一标准。
  黄帝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五帝之首,黄帝原来是姓公孙的、名:轩辕。因黄帝长期住在姬水河边,而以住地为姓,这是古代人的习惯。所以后来也称黄帝为姬姓。姬姓是上古: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八大姓之首。大约在离现在五千年左右,生存、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游牧部落逐渐过渡到以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在中华大地上各氏族和部落的人口逐渐增多,氏族和部落的内外矛盾也在增多,各氏族和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山、水、土地相互之间的战争和兼并也发生了。最后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以姜姓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和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及和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这三支较大的势力集团。
  最后黄帝带领他的部落联盟打败了蚩尤的部落联盟。蚩尤被战死。蚩尤的九黎部联盟人群可能一部分退居到了边远地区,成为后来尧帝、舜帝时期的三苗部落和现在的少数民族。而蚩尤的部落联盟的另一部分部落在涿鹿战争失败后,也有可能归顺于华夏部落和东夷部落而与其融为一体。
  黄帝的部落也打败过炎帝部落,而然后华夏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达成了妥协和解,结成了联盟,后来二大部落之间也互相通婚,因此历史上的这两大部落联盟形成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汉民族的主体。因此我们今天所有的华夏子孙,不管他们去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也不管他们去地球上的任何天涯海角,他们都不应该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当然我们罗姓的子孙也不能够例外。现在使豫章罗姓感到分外自豪的是,据有关方面资料的记载:我们豫章罗氏竟然是华夏远古始祖黄帝的直系后代。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也是罗姓的始祖。据史书记载:黄帝的后三代是颛顼帝,颛顼帝也是上古的五帝之一。黄帝后六代中:其中有一位叫祝融氏的,是罗姓的开宗始祖。其实祝融氏并不是名字,祝融氏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火官职位的名称,火的发现和发明在上古时代对人类的进步和进化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火的发明、发现和使用对部落外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对部落内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祝融氏是现在神话故事中的火神菩萨。他曾经大战水神共工,最后水神共工大败,撞不周山而亡。在百家姓中就有十几个姓氏都起源于或间接的起源于祝融氏。也有祝融八氏之说。祝融八氏有后来又繁衍出很多姓氏,其中也有芈姓和罗姓。芈姓后来成为了楚国的贵族。而罗姓和罗国只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而已。
  也可以这样认为:既然祝融氏是上古的火官,传说中的黄帝有一百多岁的寿命,而从黄帝到颛顼帝、帝喾、尧帝、舜帝及禹帝的几百年甚至千年中是不可能仅仅只有一、二位祝融氏的,也可以猜想不同姓的开宗始祖的祝融氏,应该也有可能不只是同一个人的祝融氏。有可能有一个祝融氏就有一个姓氏也是说不一定的事情。
  黄帝的曾孙叫颛顼,颛顼的曾孙叫吴回。吴回有功,帝喾命他为祝融(火正官),掌管民事,吴回被后人尊为火神。什么是火正官呢?远古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钻燧取火的经验,但燧石(火石)的开采、加工等活儿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黄帝就专门设置了管理这个行当的职位,地位挺高,权力也很大。火正官也叫祝融官,史上有两个祝融,一前一后,一“号”一“职”。在前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被后人尊为赤帝的祝融氏;在后的是颛顼曾孙,老童之子,先后当上“火正官”的重黎和吴回。
  吴回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生了6个儿子:樊、惠连、葳、求言、安、季连。这6个儿子后来分化为8个姓,史称“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季连姓芈,季连的孙子叫穴熊,是此后荆楚国君主熊姓的起源。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孙从此分支而出。因吴回是最早在朝中为官者,故罗姓子孙尊奉吴回为罗氏开宗始祖。此外,罗姓还有少数民族或他姓改姓的。如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改为罗姓。
  而另一种记载和传说:重黎祝融氏和吴回祝融氏是兄弟,而罗姓是重黎祝融氏的后代。据说早期的罗氏先人生活和活动在现今河南的罗山至湖北的罗田一带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罗山至罗田这一带有大量的候鸟飞经或停留在此,上古时代的罗氏先民发明了以结网捕鸟的方法。繁体字的罗字正好象是网字的象形文字。而现在还有:“天罗地网”,“自投罗网”这两句成语也可以佐证。
  还有一种记载:重黎祝融氏的第六十一世是匡正,公。匡正公因为带领罗氏先民追随周武王伐纣有功,武王伐纣成功建国三年后,匡正公被周王朝封国于现在的湖北省、宜城县一带。由于当地有一条罗水河,所以就定国名为罗。罗就成为了周王朝所封72个诸侯国中的其中之一的一个子爵国。匡正公传至十五世彦一,公的时候,曾为保护周平王东迁出了大力,大败楚国于鄢水,因而楚国记仇了罗国。直到匡正公传至二十四世万通,公时,《公元前五九八年》由于楚庄王有扩展领土的野心并为报祖上鄢水大败之耻,派出大军灭了罗国。万通公出亡罗到下邑,罗国的宗室和百姓也就自此星散。当时有很多罗子国的后裔融入了苗、彝、土家族的少数民族。
  而当匡系传至第31世,即是二十四世万通公的下7代,即是乘公。乘公讳:凌甫。公晚年,显王时佐秦有功,受封益伯侯,复兴罗国。都于南郡之枝江。正是这次复国才使罗姓有机会编辑了自凌甫公至罗姓的开宗始祖匡正公的罗氏宗谱。及往上一直追溯至火神祝融氏和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为罗姓直系的上代祖先。
  后来在凌甫公的下代宗室后裔当中,其中有一支迁移到了到了现在湖南的汨罗一带。凌甫公传至9世或10世的其中的一个宗室后裔是:君用,公。君用公是湖南汨罗人、是匡系:四十世或四一世。是任秦朝时期的武陵令君。
  而君用公的次子就是豫章罗氏的开宗始祖名:珠、字:怀汉,罗珠公他出身在当时的武陵县,也有一说:是出生在湖广长沙府、浏阳县。而他的人生和事业的成就及家庭的安置却兴旺在现在江西省南昌市的附近,即当时的豫章郡。罗珠,公。生于始王十五年农历已巳年,即公元前231年,〈农历已巳年是在公元232年,不过公元前231在的元月一月份也属于农历已巳年〉殁于公元前142年寿至九十一岁。另一说是:秦始皇丙辰二年(即公元前245年)四月十四日寅时,幼而岐嶷,长而好学,敦品行,通经术,汉朝高帝时(公元前206-195年),为治粟内史,官至:大司农令。为当时的九卿之一,可能相等于现在主管财经的付总理级别。景帝后元年出守江西九江,佐灌婴筑城有功,家居豫章郡。殁于汉景帝丙戌二年(公元前155)九月十八日辰时,寿至九十一岁。
  豫章罗氏。则是全国罗氏支脉中最大的一个支脉。而现在的新桥罗氏不论是属于:慈溪罗江罗氏,还是属于:慈溪螺江罗氏,而新桥头罗氏都是二千多年前罗珠公该一大支脉中的其中的一支很小的分支的分支而已。
  当豫章罗姓子孙自以为自己是黄帝直系子孙而感到无比自豪的时候,大家也应该了解到:黄帝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都是单独封为姓氏的,而十二个儿子的后代又倍封为更多的姓氏。
  在《说文》等古籍的记载中这样写道:“黄帝生于姬水,故姓姬。其中有正统王位的嫡系子孙继承姬姓,没有正统王位的非嫡系子孙则改为他姓。光西周分封的72个诸侯国里,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国名后来大都演化成姓氏。《就如同罗姓也是以封国为姓的》。据统计,《百家姓》中收录的508个大姓中,有411个直接或间接的源于姬姓;中国人口数量排名前300位的姓氏中,直接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不过,姓姬的本姓却越来越少见,如今人口约只有54万人,也有说是44万人。
  在百度中查证:在现今姓氏中人口排名前二十位的依次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而在这前二十个大姓中,其中在十七个姓氏中他们里面的极大多数支脉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来源于上古黄帝的姬姓。有陈姓和胡姓来源于舜帝的后代。有高姓来源于姜姓即炎帝的后代。为什么华夏民族有这么多的人口和姓氏直接的或间接的来源于黄帝和炎帝的直系后代?也很有可能是后来:当每个姓氏、每个家族在编辑自己宗谱或向后代传递信息的时候,当他们找不自己的上线祖宗的时候,在上线被断线的情况下:那些具有虚荣心的编辑者们或信息传递者们,他们把自己断了线索的上线祖宗同有世系记载的,与同姓的诸侯国国君或和有世系可查、可引证的国君的后代直接的挂起勾来,编辑成是自己的直系祖先。从而把自己上线祖宗一直编排衔接到以华夏人文始祖黄帝为止而引以为自豪,其实这种可能性确实也是存在的。不然的话三、四千年前中国广大平民老百姓的子孙后代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
  其中还有另一种关于罗姓氏源流的记载: 罗姓现有人口是1千零38万的,也记载罗姓现有人口1千380多万人。罗姓人口百家姓排名第二十位。中华罗姓起源于原始社会善於结网(罗)捕猎鸟兽的罗部落。据考证这一部落最早活动於今河南罗山一带。夏商时代为某部落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周武王灭商后,罗被封为子爵,称“罗子国”,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国。后来罗国被楚国所灭,当时被灭国后的罗国有大量的罗姓子民流向湖南、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其中也有一部分融入成为当地苗族、彝族、土家族的少数民族中的罗姓。而江西罗珠公的豫章罗氏在罗姓当中也算是比较大的一支罗姓。
  当然现在在探索新桥罗氏来龙去脉的时候,大家是没有权力可以更改过去以往世系表资料中所记载的世系的。但是为了不误导大家,本文的编辑人也是有责任把自己所知道的各种客观事实情况和信息向大家表白清楚的。只有这样才能还给大家有一个更加可以接近客观事实真相的思考。还大家有一个可以客观自由的想象空间。
  相信学习本文对罗姓孩子们学习上古的历史知识,联系自己的罗氏家族发展史,提高孩子爱国爱家的热情和提高知识是会有帮助的。这本小册子由于它的直观、简便、廉价它可以普及新桥罗氏的每个家庭,它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对自己历代的直系祖先一目了然,这是它比有横向记载的宗谱具有更优越的地方。有横向记载的家谱一般至少需要好几卷。因此有横向记载的家谱虽然是完整的,但很难普及给每一个家庭发一套。过去由于没有这种小册子可以说大部分家庭对自己仅相隔四、五代的直系祖先都不了解了。新桥和新浦红星支的情况虽然不知道,但是在周塘罗家过去有的家庭在在给自己的下代取的名字的时候,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同仅相隔四、五代前祖先名字相连的名字有很多。在周塘罗家各房上代的名字中都有这种情况。今后如果新桥罗氏每家每户如果都有了这本小册子,那么以后就不可能会出现自己的子孙同自己上代祖先名字的相连带的这种事情了。同时相信本册的购买者在教育自己的后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方面将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相信新桥罗氏的大多数家庭都需要拥有这种有实用的小册子。
  本文初稿____写于公元2017年3月  然后____付印于2019年____。


  附录:《探索中华罗氏祖先之源头》是本作者发表于中华罗氏文化网站的一篇文章。
  在今年2018年的最近本人在网上翻阅罗氏家园的许多文章时,偶尔发现其中有一篇中华罗氏付会长罗宇然先生在2017年9月12号发表的:《句芒是罗氏初祖》的文章。罗宇然先生说:“羅姓的初祖,是黄帝吗?敝人十余年的研究结果,确定羅姓的初祖不是黄帝,是创“羅”字的句芒(goumang勾王)。句芒,何许人也?句芒伏羲之子,中国第一字“羅”的创造人。羅作为中国第一字,其依据是什么?羅真的是中国第一字吗?中国史前史,是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授传下来的。中囯古代神话文化是不发达的,没有对历史原始造成虚枉的渲染,对史实没造成太大干扰和影响。因此,具有相当踏实的可信度。”
  罗宇然先生继续说:“句芒最初创作羅,最早创作了中国的第一个方块字,最初为羅人贴上了文化的标签。中国的文字,是句芒在模仿结绳文化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古籍以及发掘的古简和考古文献记载中,没有任何姓氏先于句芒创字之前而为姓。任何姓氏都是句芒创字之后,逐渐得姓。在句芒创字之前连文字都没有何来姓?姓是中国文字存在后的产物,除羅姓外,其余姓氏应在黄帝之后,从陆终六子的祝融八姓开始,才有姓的概念。到春秋战国,孔子正其姓,编其辈,世人皆效仿。汉朝开姓赐姓,姓才开始普及,以姓取名,以便呼应。句芒为羅氏初祖,有史可鉴,后裔应认肯为得姓之源,不可非议。任何先于句芒未创羅字之前的所谓得姓者,都是无稽之谈。羅姓出于古芒氏,是因为在父系时代,强大的射鸟氏,羅姓以高人一筹的网罟羅雀技能,统治各大小部落,并先于其他姓氏所得姓数千年。羅氏以羅图腾为姓,并非以国为姓,切勿以讹传讹,误导后嗣。”
  还有一篇文章是罗继云先生写的:“罗姓出自罗部落之说值得探索”的文章。读过这两篇文章对大家是可以大有启发的。当大家看过这二位关于中华罗姓起源中比较有影响力文章的论述之后,一切想知道、想关心罗氏祖先源头在哪里的人们,也可以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人也想在下面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罗宇然先生他确定:“羅姓的初祖不是黄帝,是创“羅”字的句芒(goumang勾王),句芒”。“罗宇然先生说:句芒“何许人也,伏羲之子,中国第一字“羅”的创造人”。
  但是本人认为:创造羅字的人并不等于应该是罗氏的初祖,创造羅字的人同是不是罗氏的初祖是没有必然的连带关系的。比如是象仓颉、沮诵等人是黄帝的时代为华夏民族创造了许多汉文字的人,而其中必定也创造了包括:赵钱孙李等后来当作为中国姓氏的汉文字。但仓颉、沮诵他们并没有成为这些汉字姓氏人的开宗始祖。
  不过罗宇然先生的观点认为:在匡正公被周王朝封为宜城侯建立罗国之前,甚至在黄帝时代之前的中华大地上早已经有使用“羅”网工具捕鸟的氏族或部落存在。而这罗部落人群的后代也就是后来西周时期的罗子国人,知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光就这一点也是足可以使主张罗姓是唯一起源于黄帝的中华罗氏前会长河胜先生的理论已经无法全面的自圆其说;无法全面的否定罗姓有可能出于罗氏族或罗部落的一个基本的事实和可能。
  而且据说:“句芒”这二个字,并非是真实的姓名,“句芒”这二个字据说,如同”祝融氏“这三个字一样,都是上古时代官职的名称。据说:“句芒”的官职级别如同后来的“大司马”和再后来的“礼部尚书”差不多。也有传说句芒是伏羲时代管理庄稼、树木、农事的春神。也据说:句芒其所管辖的和他自己所在的部落里是:以鸟类为图腾的。<因此以此证明这个以鸟类为图腾的部落早已经在黄帝之前已经存在,而这个以鸟类为图腾的这个部落,大概就应该是在远古时期的罗部落。>
  我认为:只要有罗部落先于罗氏建国之前、先于黄帝时代之前已经存在,那么建国始祖匡正公他本人和他的直系祖先及他所领导或统治的成千上万的罗部落平民祖先的源头就有可能源自这个罗部落本身,而不是源于黄帝。
  然而前中华罗氏会长罗河胜先生却批驳罗宇然先生说:“古书明明白白记载:古者“句芒初作罗”的“罗”字,“是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是捕猎、捕乌、网渔的“罗网”,并非宇然宗彦所说姓罗的罗。”
  不过本人倒认为:捕猎、捕乌、网渔的“羅”网同“姓罗的罗”和罗姓起源的“羅”确实应该是有密切相关联的。匡正公被周王朝封为宜城侯的地方之所以被称为罗国。不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善于结“羅”网捕鸟的罗部落存在吗?这个部落之所以称之为:“羅”部落。就是因为他们所结的捕乌工具网的名称的读音是luo就叫“羅”字。在远古的时候整个社会还没有文字,人们之间要进行交流只好把它这个象网一样的“羅”网画成简单的图片,才能表达给其他人知道;而这个图片可能就是最初的象形文字的“羅“字。当初的这个甚至比有些甲骨文还早的象形文字的“羅”字是怎么画、怎么写的?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已经并不重要了,也没有必要争论了。现在我们只要知道早于黄帝的远古时代就有一个以罗网捕鸟,以罗网捕鸟为图腾的罗部的落已经在华厦的大地上存在。而只要证明这个部落的先人就是罗姓的最早的祖先就行了。而且也如罗氏家园里的《罗姓出自罗部落之说值得探索》的文章作者罗继云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个罗氏族和罗部落所到之处的山、田、水、川、镇都在以这个“羅”字命名。而这些上古罗人所到之处的山名、地名、水名及所经历、居住、活动过地方的名称,已经象化石一样定格在那里。相信现在是谁也无法把他抹去的。
  而现在网上有一种简单的了近话却说:当时匡正公被周王朝封为宜城侯的那个地方,之所以被称之为罗国;是因为当时湖北宜城附近的这个地方在上古有一条河,而这条河的名称叫做:“罗水河”。所以在这条河附近的地方就被称之为罗国。
  其实以上他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之所以是错误的就是因为他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的。因为他们殊不知道宜城附近的这个地方之所以有一条罗水河,不就是因为当初这个地方有一群善于结“羅”网捕乌的羅部落人群的存在;或者有这个善于结“羅”网捕乌的羅部落人群的后代现在居住在这个地方了,不管他们是从其它地方迁移到了这个地方来了,所以这条河就叫做:罗水河了。而不应该是其相反。
  其次我猜想:当初周王朝之所以封匡正公为宜城侯,也有说是安南王的。我想不外二个原因:其一可能是因为匡正公带领罗部落的人群追随周武王灭纣有功。另一个原因就是匡正公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罗部落人群的存在和支撑。如果没有这个庞大的罗部落人群的存在和支撑,那么你匡正即使有功于周王朝或许也无法被周王朝封侯、或封王的。但如果你的背后有这个庞大罗部落人群的存在和支撑,那么即使你匡正没有灭纣的功劳,而周王朝为了安抚这个罗部落的人群,只要你匡正公所领导或统治的罗部落人群愿意接受他这个中央周王朝的领导和统治并交纳税贡,他这个周王朝封你匡正为这个部落的首领,成为他中央王朝管辖下的诸侯或国王,试问对他周王朝有什么损失没有?而他们周王朝又有何乐而不为呀。其实周王朝封匡正公为:宜城附近的这个地方为罗国,他们周王朝自己并没有给出一点地盘和人口于你,而只是承认了你这个早已经存在于这个地方的罗部落;并承认给你一个适当名份和合法的地位而已,而这种承认实际上也是互相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其实这个罗氏族,罗部落事实上或许早在句芒发明结“羅”网捕飞鸟之前千年、万千年已经存在。只不过在上古史前这群人有多少人口、称作什么?叫作什么氏族?什么部落?它象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奥洲的土著居民的有些氏族和部落在五、六百年以前那样,我们现在也无法知道他们当时的名称一样,而实际上已经存在。而这个上古史前的罗部落或罗氏族的先人也一定会象其它的原始部落和氏族一样:也曾经经历过只有知道自己的母亲、外婆和外婆的外婆是谁;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祖父......,是谁的母系社会。而只是到后来才进入了父系社会,只是后来这个部落里出了一个发明结“羅”网能捕鸟的能人。而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是这个发明结“羅”网能捕鸟的能人?还是他的后人?还是他所在这个部落里的领导人?是在上古华夏伏羲神农氏的政权机关里当上了称之为:叫做“句芒”的官员。是从这件事情之后我们现在就称这个部落为罗部落。后来这个罗部落又有了这样的一个国名,后来这个罗国被楚国灭了,后来这个罗国人群的后代就散居到全中华各地乃至海外。今天大概有罗姓人口一千多万人口,毫无疑问今天姓罗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就应该是上古时代这个罗部落人群的子孙后代。
  大家也可以再深入一点的分析一下:而事实上匡正公他并没有象周初有名的姜子牙那样带领周王朝的西歧部队直接的去讨伐商纣,同时匡正公他既不是周王朝灭纣的统帅、也不是周王朝的将军。而匡正公他也不可能是自己一个人去追随周武王,而成为伐纣臣功的。而他带领的应该是这群罗部落的人群去追随周武王,向纣王的中央朝廷造反的。而匡正公和这个罗部落人群和的关系,他们之间不可能是简单的君和臣、民之间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这个罗部落人群是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才对。因为在上古时代只有,有相同血缘的人才可以领导和统治这个部落的,所以我认为:建罗国始祖匡正公的上代、上上代也应该是在这个中华大地上早已经存在千年、万年的罗氏族、罗部落中的其中一员才对。才能顺利成章。
  否则的话除非是匡正公的上代或上上代是从黄帝或王室的下代中派遣到罗部落中担任和世袭罗部落领导人的职位。不过后一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作为各部落盟主的黄帝派遣自己的子孙后代到其它部落中去担任领导人的职位,本身也会受对方部落抵制的。弄不好这种被派遣人甚至有被对方部落变成人质的可能。而派遣一定是有条件的、也有记录的才可以为被大家所采信。
  现在我们再回到罗姓的源头是黄帝说。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所有罗姓家谱的记载中,罗姓的源头来自上古的黄帝说法,都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他们个个好象都博古通今从古书上摘章引句,貌似千正万确。但是本人发现问题和疑点还是不少。
  其一,在罗姓起源于黄帝的一种说法中,其中有一种说法的路线是从黄帝至吴回祝融氏。“黄帝的后三代是颛顼帝,颛顼帝的后三代是:吴回祝融氏,吴回祝融氏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生了6个儿子:樊、惠连、葳、求言、安、季连。这6个儿子后来分化为8个姓,史称“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季连姓芈,季连的子孙后代中有个叫穴熊的,是此后荆楚国君熊姓的起源。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孙从此分支而出”。
  按照上述这段话的说法:不但罗姓同楚的先人芈氏、熊姓、妘姓是同宗。但是根据有关史资料记载:楚国的先人鬻熊因周文王拜他为师,他辅佐周文王有功,周武王灭纣成功以后武王的儿子周成王追封功臣后裔时,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楚蛮,建立楚国。同时也有记载鬻熊也被他的子孙后代奉为楚国的建国始祖。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罗国的建国始祖匡正公同楚国的先祖鬻熊,前后最多大概只有相差四、五十年而已。因此匡正公同周文王之师鬻熊可能最多仅相差二代人左右的年龄了。如果“罗姓子孙从此分支而出”指的是在鬻熊的下代才开始罗姓分支的话,那么鬻熊不但是楚国君主的祖先,而且鬻熊应该同样是匡正公最近的直系祖先了?如果按照以上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鬻熊不就等于是匡正公的嫡亲的父亲、爷爷或者最远是曾祖父了?应该比鬻熊的曾孙熊绎是更近一至二代的直系祖先了?但是鬻熊的曾孙熊绎借鬻熊的光被周王朝封给楚蛮,建立了楚国,那为什么同样是作为鬻熊直系后代,甚至更近的匡正公却没有借鬻熊的一点点光?为什么罗氏宗谱和有关史料都没有记载:匡正公同周文王之师鬻熊有一点点相关联的信息?如果匡正公离鬻熊真的是这么近的直系后代,那么罗氏的家谱中怎么会没有一点点直接记载鬻熊的信息?你们以为这样可能吗?
  更奇怪的是在〈罗氏家园〉里其中的一篇《罗氏百代远祖世系图》的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段奇谈怪论:“熊匡正,是楚国开国君主熊绎的次子,熊绎又称楚孝公,周武王十四年(公元前1119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3年)建立,当时楚孝公的次子熊匡正因镇守宜城,为周王室向淮、汉流域发展势力、镇压徐夷有功,被赐封于罗地(今河南罗山),始有罗国,子爵,熊匡正因此被称为罗郐公(宜城侯)。”。也有其他很多罗氏家谱的序言中把熊绎说成是罗氏祖先并引以为自毫的肯定也很多,其中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的罗氏家谱中也记载着罗姓是:“熊绎之裔”。
  对于上古的历史我本来也不太感兴趣的,不过最近为了写好这篇:《探索罗氏祖先之源头》的文章。因此在网上有关罗氏祖先之起源的文章读多了,了解到楚孝公熊绎之所以被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为楚蛮、建立楚国,主要是因为周成王的祖父周文王曾经拜熊绎的曾祖父鬻熊为师,因而鬻熊有功于周。周成王才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楚蛮、建立楚国的。
  而匡正公是因为追随周武王灭纣有功,也是在周成王三年的时候被封为宜城侯的。而且根据《罗氏百代远祖流源》的记载,匡正公的父亲:“初为文王卿士,官至忠谋参军。按此推算匡正公的年龄至少应该同周武王是同时代人,因此比鬻熊的曾孙楚孝公的年龄要大的多。因此本人认为:罗国建国始祖是楚孝公熊绎的次子的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在网上从吴回祝融氏至匡正公的六十个世代的路线中我们查到吴回祝融氏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生了6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名叫:求言,而按照吴回祝融氏的这条路线罗姓就是从吴回祝融氏的孙子‘求言’这条路线一直通向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的。而陆终的另一个儿子名叫:‘季连’而这条路线是从吴回祝融氏一直通向鬻熊和楚国君主的路线。因此就算是罗人和楚人是同宗的,也就早在回祝融氏的儿子陆终的下一代就分路了。至于把楚国的君主楚孝公熊绎奉为罗姓祖先,奉为匡正公父亲的人:大概是因为在吴回祝融氏至匡正公的第六十个世代,也就是匡正公的父亲的名字正好是:“孝”字的单名。有些编辑罗氏家谱的先人们就不问青红皂白的误以为,这个“孝公”就是楚孝公熊绎的“孝公”了。其实他们大错特错!!!他们也不看看下面的:“讳源流,炳公长子。初为文王卿士,官至忠谋参军。娶公羊氏之女。名禹娇。生子五:邾、 郐、邝、邬、郧”。的句字。其实作为匡正父亲的这个“孝”字是单名,公字是后人尊加进去的。同那个楚国的第一位君主,楚孝公熊绎的'孝'字则是这位楚国大王的谥号,因此他们两人是根本不搭界的,而且作为匡正公父亲的孝公年龄比楚孝公熊绎的年龄大概应该大四、五十岁以上。
  可以这样说:不论那姓那家编辑家谱时祖宗的具体名讳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缺位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比接错祖宗的路线是有更糟糕、更违逆祖宗意愿的事情了!而且如果同样的接错路线的话,接错至黄帝同接错至楚孝公熊绎也是有原则区别的。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人文始祖,即使接错了虽也无大碍,当然为了家属和个人的虚荣性,刻意的接错至黄帝为自己的直系祖先也是不可取的。但把自己祖宗的路线接错至熊绎那就更不一样了,那就是等于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同时本人从吴回祝融氏往下直至鬻熊和楚国君主的路线我还是在中华熊姓起源的某篇文章里找到的,不过在《中华熊姓起源》的某篇文章里,从吴回祝融氏至楚国的先人鬻熊一共只有30个世代。
  同时更有正宗的周王朝后人在他们的姬姓宗谱记载中:从黄帝到周文王姬昌一共只有19个世代。但是按照罗姓起源于黄帝的这种说法中:从黄帝至重黎祝融氏再一直至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这条路线以黄帝为1世,共有67个世代。而在罗世家园中的《罗氏百代远祖世系图》的这篇文章中也可以找到从黄帝、吴回祝融氏至匡正公一共也有67代人。
  从以上姬、熊、罗三个不同三姓氏族谱的记载中:大家可以发现三个姓都以黄帝为1世,一直往下至周文王的那个时代。但各姓所记载的世代的多少差别竟有如此之大!
  当然姬姓宗谱的记载从黄帝到周文王姬昌一共只有19代人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从黄帝至周文王至少也需经历一千六、七百年以上的年代,但中间只有18代的距离。这样每代代差至少会达到90岁左右,父子之间的每代代差在90岁左右当然是根本可能的。按照熊姓宗谱:假如以1700年除以35个世代,每代代差也在48岁以上当然这也不可能,假如按照罗姓宗谱以1700年除以66个世代,每代代差26左右岁,这基本上虽然还差不多。但是姬姓和熊 姓的错误并不代表罗姓宗谱和罗氏家园所记载的世代是正确的。因为姬姓和熊姓他们的错误或许只是世代被遗漏的错误,而路线是正确的。但罗姓宗谱在这个问题上貌似正确的,而实际上反而隐藏着路线的错误和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现在全国几十万姬姓人口却正是这个周王朝君主的正宗后代,而现在3百多万的熊姓人口也正是这个楚国君主的正宗后代。而且周王朝的君主和楚国的君主又都是当时大国的君主,如果历史和古籍的记载连大国君主的上代至黄帝的世代都无法正确的记录下来?那么作为小国罗姓祖先匡正公至黄帝的具体世代又怎么能够被历史和古籍正确无误记录下来呢?但如果离开历史和古籍的正确记载,那么从黄帝至匡正公的具体的世代的名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因此这条路线确实有好多不确定的因素!
  就是罗姓起源于黄帝的这条路线,也分为二种说法两条路线。其中一条就是黄帝的曾孙是颛顼帝、颛顼帝的曾孙是:重黎祝融氏至罗姓建国始祖匡正公的路线。而另一条就是是黄帝的曾孙是颛顼帝、颛顼帝的曾孙是:吴回祝融氏至罗姓建国始祖匡正公的路线。
  《重黎祝融氏在帝喾时代,有说:重黎祝融氏与南方水神共工作战不力,因而被帝喾殊杀,继而起用了他的弟弟吴回祝融氏》。而重黎祝融氏这条路线:是以黄帝为1世,重黎祝融氏为7世直至67世为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而且每一代都有罗氏祖先女主人姓名的记载,但比较简单;它既没有记载旁系的分支和亲属,也没有记载这支罗姓祖先有同上古罗氏部落有任何联带的一点点信息。
  同时在〈罗氏家园〉里还有另一篇〈罗国远古君主世系〉的文章里也同样的记载着一条直线上至三皇的伏羲为中华罗氏的始祖。然后再从黄帝至吴回祝融氏,下至匡正公一共也是67个世代的名单。但是具体祖先的名单都同重黎祝融氏至匡正公的名单虽大相径庭,但上线有个别世代互相交差,而到了接近匡正公的近10代的名单基本相同。〈有抄袭之嫌〉
  但是以上这两条路线中不管你从那条路线连接至黄帝。而只要上古的罗部落是确实先于黄帝之前的中华大地上已经存在,那么现在的罗姓基本上就会同上古时代的罗部落的联系被他们人为的割裂开来!因为他们总不可能把黄帝和吴回祝融氏下面的祝融八氏也扯成是罗部落人的下代是吧?因此只要承认黄帝和吴回祝融氏就是罗姓的直系祖先;那么中华罗姓就根本没有办法和黄帝之前的上古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存在的以网捕鸟、以鸟为图腾的罗部落人去连接。因此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在中华大地上的古代即使已经有以网捕鸟、以鸟为图腾的罗部落的存在,但是这群罗部落人就会他们被盲目的编辑成是黄帝和吴回祝融氏的后代。
  而如果你不承认罗姓至黄帝这条路线是对的:那么相反你就应该承认:匡正公的上代或上上代甚至是重黎祝融氏、甚至是句芒都是出身于上古时代以“羅”网捕鸟的罗部落人的下代。而不应该是黄帝或吴回祝融氏的直系后代。因此罗姓祖先是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罗部落;还是起源于黄帝实际上也只能是两选其一的。
  而这两条路线:其中的一条路线就是从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向上六十代连接至上古的火神祝融氏再由祝融氏向上连接至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再由颛顼帝向上连接至中华人文始祖黄帝。
  而另一条路线则是从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向上六十代连接至上古的火神重黎祝融氏;再由火神重黎祝融氏向连接至更加上古时代的人面鸟身的句芒神,再由句芒神所连接至更加上古的以罗网捕鸟为图腾的罗部落和罗氏族直至无穷无尽。
  而中华罗姓如果确实是如罗宇然宗亲和罗继云宗亲所说:是起源于黄帝之前的句芒、是起源于黄帝之前以罗网捕鸟为图腾的罗部落和罗氏族,那么中华罗姓的起源确实是在所有中华姓氏当中最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之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无疑才是值得中华罗姓所骄娇傲的。
  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黄帝时期的政权,并不代表只有黄帝一个人或一代人。而是一个朝代。在传说中的黄帝是他的母亲怀孕24个月而生的。而黄帝本人又有一百几十岁的寿命,但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神话而已。
  根据罗继云先生说:“苗蛮集团的蚩尤氏族最先进入中原地区。其次是华夏集团的炎帝族,黄帝族散布在中国西北部。东夷集团的伏羲族在太行山以东。东夷集团最早进入早期文明时代。这三大集团相互征战,胜者为帝,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不同时期的政权时代,时间跨度达五千六百余年
  (公元前7724年——前2071年)。先后包括东夷集团伏羲女娲政权78帝,华夏集团炎帝魁隗氏政权6帝,炎帝神农氏政权8帝,黄帝轩辕氏政权15帝,东夷集团少昊金天氏政权7帝,颛顼高阳氏政权12帝,华夏集团帝喾高辛氏政权21帝,帝挚青阳氏政权17帝,帝尧陶唐氏政权6帝,
  东夷集团帝舜有虞氏政权2帝。因为涿鹿之战蚩尤被打败后,一蹶不振,形成了东夷与华夏两集团东西对峙、轮流坐庄的局面。
  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源头于黄帝说和源头于句芒说双方都没有能拿出有效的足可以使大家能信服的有文字记载的证据。因而本人认为:罗姓应该起源于上古的罗氏族和罗部落。而不应该源于黄帝一人。在这点上我同罗继云先生写的:“罗姓出自罗部落之说值得探索”的观点基本上是相一致的。
  还有一个问题,在中国宋代编辑的百家姓一书中的极大多数姓氏都是源于黄帝和黄帝的姬姓,据统计,《百家姓》中收录的508个大姓中,有411个直接或间接的源于姬姓,而有一部分源于炎帝的姜姓。如果按照这样来理论的话:那么在中华大地上岂不是大部份人,基本上都是黄帝和炎帝的直系后代了,是不?
  本人认为:当时的黄帝时代中国已经达到了游牧和农耕相结合的原始社会的晚期和奴隶社会的初期,当时中华大地上人口可能已经有几百万之众,而这些人口可能象几百年前的美洲印第安人和奥洲的土著居民那样他们都各已经划分成百上千个以上的氏族或部落。也比如象商末周初武王伐纣时那样中华大地已经有800诸侯存在。而在黄帝时代,黄帝所领导的部落和部落之间的联盟已经形成,黄帝所领导的部落联盟组织和炎帝部落联盟及与苗蛮的蚩尤九黎部落联盟之间进行了相互争夺山、水、土地的战争已经大暴发,最后战争以华夏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达成和解,而以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的失败而告终。经过涿鹿之战胜利以后华夏部落的生存活动范围得到扩大、人口得到发展,而黄帝也就被华夏各部落民尊为至神,被推荐成为各部落联盟的共主,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据说黄帝有25个儿子,当然应该也有很多的女儿,那么黄帝当然也应该有很多的妻子或曰妃子。据说其中有12个儿子、也有说是15个儿子被赐姓,当然其子孙后代会倍封更多的姓氏。依我的猜想以现在的话来说:黄帝时代的赐姓就是为了巩固黄帝家属及华夏部落的有效统治。赐姓有可能就是把自己嫡系的亲属和有功之人,被分封到华夏部落联盟体内或的其它部落中去担任领导职务。被赐姓的除了黄帝的直系亲属之外也可能从其它氏族和部落的优秀的出类拔萃的领导人中挑选而赐姓。当然赐姓同分封王、封侯可能还是有区别的。
  但在事实上真正的黄帝和炎帝的直系后代,在现在仍然应该是在全国总人口中是很小部分而已。现在在名义上某些姓氏人口都流源于黄帝和炎帝。但实际上在目前的级大多数的姓氏的人口中,上古平民百姓的后代肯定是占极大多数的,只不过是后来的人们当在造家谱时找不到自己上古时代有名有姓的直系祖先时,〈就如象“黄帝内经”是以黄帝的称号命名为这部中华医药名著的;而实际上并非是黄帝本人所著作是一样的〉把自己的上代祖先编辑成名人和黄帝的后代而已,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
  因此我们现在的姓氏虽然都极大多数虽然都流源于黄帝的姬姓和炎帝的姜姓,同时夏、商、周的统治者也有可能是源于黄帝姬姓的。但是其实中国极大多数人口的直系祖先,真正流源于黄帝和炎帝直系血统的肯定也只是极少数。而真正属于黄帝和炎帝直系后代的只是当时一些大国领君主和名人后代而已。不然的话上古中国应该有几百万民平民百姓的后代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据说百姓还有黎民和百姓的区别,据说黎民泛指蚩尤部落被打败后被俘为奴的九黎族人,而百姓是泛指的是被赐姓部落中的普通自由民和他们的后代。
  大家应该相信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的动力。上古部落联盟政权的诞生,和上古国家政权的诞生都是因为以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事务管理的需要而诞生的,最初上古国家政权的诞生也是以建立上古部落人群共同事务的管理需要为出发点的。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从狩猎和采集野果子逐渐的过度到和农耕相结合的社会,于是人口增多了,氏族内外需要共同管理的事务也增多了,氏族和氏族、部落和部落之间之间为了争夺山、水、土地于是战争也发生了,于是产生了氏族和氏族之间的联盟及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联盟组织用以对内更好的管理,对外更好的一致对敌。而这种部落联盟的组织的诞生就是国家政权的雏形。而这种部落联盟的组织的诞生是需要有人来组织和领导的。起初那些有能力、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有创造发明的、有贡献的特别是在战争中获得胜利了的英雄人物,他们被本氏族和本部落的联盟人群当选或被推荐成为本氏族和本部落联盟的领导人。但是随农耕社会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也逐渐的由母权制社会逐渐的演变成为私有制的父权制社会,而这些社会的公共权力也逐渐的为这些领导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所世袭和专权。因此后来这些公共权力的管理委员会就而逐渐的演变成为凌驾于全体氏族人群,凌驾与全体部落联盟人群之上的奴隶主王朝和后来的封建王朝。
  但是不要忘记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一个个的奴隶主的王朝,一个个封建皇朝当全体人民的利益不需要这种政治体制,不需要这种政权机关存在的时候:总是要改朝换代的,总是要改变政治体制和历史潮流的,最后一个个的为人民群众的力量所推翻。欧洲几百年前出了一个叫卢梭的人他发表了,有利于建立民主国家的:《社会契约论》和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大理论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世界的历史潮流证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对的,现代世界各国代之而起的是建立为各阶层所共同认可的民主共和国,和被人民选举而产生国家领导人的人民共和国,这是社会历史的必然。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当然在我们探索中华罗氏祖先源头在哪里的时候,也是必须有实事求是之诚心的,不论每个人持有何种不同的观点,但都应该是为了爱家、爱国、爱我中华为出发点。民主才是我们老百姓的根,一统中华的大共和才是我们罗姓和全国人民共同的最大家园。
  下面就是从黄帝至重黎祝融氏和吴回祝融氏的世系表。

  一、远祖黄帝源流(6代)
  第一世: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前2599年),姓公孙,号有熊氏,少典之子。母符宝氏於祁野感电光绕斗,怀孕二十四月,生帝於轩辕之寿坵,因名轩辕。即今河南新郑县。生出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长居姬水,改姓姬。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以土德王,即神农之位而有天下,土色黄,故日黄帝。初都有熊国,因号有熊氏。迁都涿鹿,即彭城是也。在位百年,寿一百一十七岁。崩荆山之阳,葬於桥山。元妃西陵氏女,名嫘祖,生三子玄嚣、昌意、龙苗;次妃方累氏女,生子四:青阳、节、休、清;三妃彤渔氏女,生子三挥、夷皷、彭;四妃嫫母氏女,生子二苍林、禺阳;众妾生十四个有姓的儿子:祁、己、滕、箴、任、荀、嬉、佶、儇、依、夷、姬、大酉、细酉。
  第二世:昌意:昌意,黄帝次子。降居若水为诸侯。若水即江水,古之江国也,皆在四川之蜀地。娶蜀山氏之女,名昌樸,又曰女枢,生子一乾荒。
  第三世:乾荒:乾荒,昌意之子。娶河女淖子,又名女枢,于蜀四川之若水,感瑶光如蜺贯月正白之祥,在幽房之宫,生子一颛顼。
  第四世:颛顼:颛顼,高阳氏,乾荒之子。姓姬,生有圣德,首戴干戈,能专正天人之道,故号颛顼。山东濮州旧有陵碑尚存,言颛顼十五岁佐少昊为政,二十岁师事绿图。少昊氏崩,遂即位。自穷桑迁都于帝坵,即河南大明府清县东北七十里。以水德王,而有天下。复国都高阳,称高阳氏,即开封府杞县。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崩。葬东郡濮阳顿坵,即今东昌府城门外广阳里中。娶邹屠氏,生子:骆明、苍舒、贵阝敼、祷戭、大临、庞降、庭坚、仲容、叔达;又配滕隍氏,生子称、孺帝;庶子二:穷蝉、祷杌。
  第五世:称公:称公,亦作伯称,颛顼之子,生子一卷章
  第六世:卷章:卷章,字老童,称公之子。娶根水氏女,谓之骄福,生子二重黎(祝融)、吴回(祝融)。
  下面就是从黄帝至重黎祝融氏和吴回祝融氏的世系表。
  一、远祖黄帝源流(6代)
  第一世: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前2599年),姓公孙,号有熊氏,少典之子。母符宝氏於祁野感电光绕斗,怀孕二十四月,生帝於轩辕之寿坵,因名轩辕。即今河南新郑县。生出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长居姬水,改姓姬。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以土德王,即神农之位而有天下,土色黄,故日黄帝。初都有熊国,因号有熊氏。迁都涿鹿,即彭城是也。在位百年,寿一百一十七岁。崩荆山之阳,葬於桥山。元妃西陵氏女,名嫘祖,生三子玄嚣、昌意、龙苗;次妃方累氏女,生子四:青阳、节、休、清;三妃彤渔氏女,生子三挥、夷皷、彭;四妃嫫母氏女,生子二苍林、禺阳;众妾生十四个有姓的儿子:祁、己、滕、箴、任、荀、嬉、佶、儇、依、夷、姬、大酉、细酉。第二世:昌意:昌意,黄帝次子。降居若水为诸侯。若水即江水,古之江国也,皆在四川之蜀地。娶蜀山氏之女,名昌樸,又曰女枢,生子一乾荒。第三世:乾荒:乾荒,昌意之子。娶河女淖子,又名女枢,于蜀四川之若水,感瑶光如蜺贯月正白之祥,在幽房之宫,生子一颛顼。第四世:颛顼:颛顼,高阳氏,乾荒之子。姓姬,生有圣德,首戴干戈,能专正天人之道,故号颛顼。山东濮州旧有陵碑尚存,言颛顼十五岁佐少昊为政,二十岁师事绿图。少昊氏崩,遂即位。自穷桑迁都于帝坵,即河南大明府清县东北七十里。以水德王,而有天下。复国都高阳,称高阳氏,即开封府杞县。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崩。葬东郡濮阳顿坵,即今东昌府城门外广阳里中。娶邹屠氏,生子:骆明、苍舒、贵阝敼、祷戭、大临、庞降、庭坚、仲容、叔达;又配滕隍氏,生子称、孺帝;庶子二:穷蝉、祷杌。
  第五世:称公:称公,亦作伯称,颛顼之子,生子一卷章
  六世:卷章:卷章,字老童,称公之子。娶根水氏女,谓之骄福,生子二重黎(祝融)、吴回(祝融)。

二:下面就是重黎祝融氏下至罗姓 建国始祖匡正公的世系表 。
摘自:《中华历代祖先流源 考》
二:下面就是吴回祝融氏下至罗姓建国始祖匡正公的世系表。
摘自:《罗氏百代远祖世系谱》
第1世:祝融,祝融公,讳重黎,卷章公长子,居火正之系沃土荆源人, 殁封南方火神,有祝融城在山西汾州府,殁葬直隶永平昌黎县有祭田五亩在直隶。奉公 祀,娶鬼方国筑氏女,生六子, 第一世:祝融,讳吴回,姓姬,功列五祀,居火正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都于,郐国,寿命长百岁二寿终,葬于新郑墓在北
第2世:宸佐,袭父爵,居有妘,号有妘氏,娶若水氏女,生任 第二世:陆终,讳震,祝融之次子。姬姓。娶鬼方氏为妹,生六子:长子昆吾名樊,己次子彭 祖,名筏,彭姓三子参胡,董姓名筏,四子:求言妘姓,今新郑也五子晏安曹姓。 六子季连,羋姓,楚其后也。
第3世:任公,为共正,会人,娶伊祈氏女,生正。 第三世:求言,讳辰,又名会人,妘姓 其属地在河南密县、新郑郑州。崩,葬永平府昌黎县。娶凤璞女, 生一子,勾珑
第4世:正公,为木。娶穷桑氏女,生宣朝 第四世:勾珑,讳左,求言之子。妘姓,居郐国,袭职,娶泰壹氏女,生子四:临陈、米郎、 嚣术、震佐
第5世:宣朝,为鸟正,娶曲阜女,生荣居。 第五世:嚣术,讳任,袭职箕。娶陶唐女风氏 生子三:祝卢、猺卢、猪卢
第6世:荣居,为鸟加御史。巡阅州郡,娶伊祈氏女,生弼后 第六世:猺卢,讳正虎,嚣术次子。为帝后土。能平九州, 兆民祀之配社,娶共工氏女,名廷娇,生子二:羲、和。
第7世:弼厚,食禄 ,千钟次子。为上大夫,娶姒氏女,生立德。 第七世:和公,讳宜朝,猨卢同兄羲佐唐,勘正日月星,娶郑氏之女都娇,居妘水之阳。生四子:仕学、荣学、友学、制学。
第8世:立德讳居,娶阴阳氏女,娶涂山氏女,生振。 第八世:荣学,名赵嫫 生二子:弼后、良后。
第9世:振公,娶蜀山氏女,娶蜀山氏女,生 佐唐尧帝 第九世:弼后,讳仲,荣学长子。官拜御史,巡阉州都。娶风钱氏女。生子一:立德。
第10世:纲公,字佐,佐唐尧,娶姒氏女,生廷。 第十世:立德,讳採,为官,食粟千钟。娶山谷李氏女。生子五:鹗、凤、鹏、鸱、採。
第11世:廷公,娶公山氏女,生升。 第十一世:凤公,讳振晖,娶女修氏,名姜极。生子四:达、庭、邦、都。
第12世:升公,娶仲氏女,生桂。 第十二世:邦公,讳纲,号邦正。娶氏伏女 生子四:襄、衮、敏、政。
第13世:桂公仕夏为中大夫。娶姒氏女,生选。 第十三世:襄公,讳廷,娶伯陵氏女管定。生子三:宣宜、兴宜、桂宜。
第14世:选公,仕夏为上大夫。娶湛氏女,生孟。 第十四世:宣宜,讳陞 ,娶姜氏之女,名如田 生子二:道迈、道遵。
第15世:孟公,字益元,官共正 娶胤侯氏女,生周。 第十五世道迈,讳桂,娶水州陈女,生子五:廉、戈、佳、结、东。
第16世:周公,娶奄国女,生思仁。 第十六世:戈公,讳世选,道迈次子。娶因人茅氏女。生子一:孟元。
第17世:思仁,官谏议大夫,娶羲氏,生信。 第十七世孟元,讳顾,娶陶唐女名德姜。生子三:性、忻、惘。
第18世:信公。娶慕容氏,生瑞。 第十八世性公,讳周旦,孟元长子,娶民惜女江氏。生子三:清、义、钦。
第19世:瑞公,娶姒氏,娶姒氏,生金。 第十九世清公,讳思仁,性公长子。以孙畅佐夏帝启有功, 恩赠谏议大夫。娶顾天氏女,名武极。生子一:信瑞。
第20世:金梧,官下大夫,娶犬戎氏女,生知足。 第二十世:信瑞,讳伯因,清公之子。娶刘氏女,名伏达。生子一:金梧。
第21世:知足,官下大夫娶郧氏女,生运。 第二十一世:金梧,讳畅,夏禹受禅封同姓宗人于有国之南郊。公二十岁佐帝大战于甘。以公灭扈氏有功留为相国,勒封伟列将军。帝以夏后之女螺娇妻之。又娶孙 藏氏。生子三:知瑞、知廷、知富。
第22世:运公,娶靡白氏女,生大德。 第二十二世:知廷:讳允,号知足。夏 居轩辕乡,富盖巨卿,施田乡里。娶施田曲氏。生子 一:孔发。
23世:大德,娶姚氏,生礼。 第二十三世:孔发,讳运洪,知廷之子。娶赵顺氏女, 生子一:逸。
第24世:礼,娶斟郭氏,生南峰。 第二十四世:逸公,讳大德,孔发之子。娶化生蒋女。生子三:礼荣、达荣、盛荣。
第25世:南峰,娶□氏,生兖。 二十五世:礼荣,讳豫,娶程卜氏女名从极。 生子二:至望、至明。
26世:兖公,黎侯氏女,生伦。 第二十六世:至望,礼荣长子。娶高峰氏女。生子二:晋、留。
第27世:伦公,官上大夫,娶臧氏女,生佐。 第二十七世:晋公讳敷政。娶天中氏女。生子四:东峰、南峰、西峰、北峰。
第28世:佐公,官上大夫,娶奄侯女,生辅。 第二十八世南峰:讳敏。娶一民氏。名刘姜 生子三:倣、傚、傲。
第29世:辅,娶颉氏女,生日盛。 第二十九世倣公,讳衮元,号充元。娶高峰氏女, 名陈姜。生子一:伦。
第30世:日盛,娶子氏女,生章。 第三十世:伦公,讳文均,倣公之子。娶天中氏女,名祖刘,生子二:叠、亶。
第31世:章公,仕商,娶吕氏,生明。 第三十一世:亶公,讳佑,号佑恒,娶山谷吕氏女。生子二:世佐、世辅。
第32世:明公,娶胤侯氏女,生忠。 第三十二世:世辅,讳辅, 亶公次子。娶夏后司徒氏女。 生子一:日盛。
第33世:忠公,娶伊祈氏女,生和。 第三十三世:日盛,讳祐,世辅之子,娶风匡氏小女。生子二:云、霓。
第34世:和公,官上大夫。娶靡白氏女,生志。 第三十四世云公,讳腾龙,日盛长子。娶一民女己氏 生子一:仁玉。
第35世:志公,官工正,夏后廑时,仕于江南太守。娶姒氏,生元。 第三十五世:仁玉,讳璋,号章安,清正廉明,迨至西汉时珠公卜居漳,樟树于庭前以记不忘原娶理程氏女。生子三:沛、沐、明。
第36世:元公,官上大夫,娶犬戎女,生镇。 三十六世:沛公,讳明,号仲明。娶屈姬氏女, 生子二:履喆、履吉。
第37世:镇公,官宗伯,娶子氏, 生常。 第三十七世:履喆,讳和,名忠。娶周氏女。 生子一:皋啟沃。
第38世:常公,官谏议大夫,娶西冉氏,生 第三十八世:皋啟沃,讳志,娶陈氏女名郑娇,生子四:元、亨、利、贞。
第39世:安公,娶雍州女,生秉文。 第三十九世:元公,讳秉乾, 皋啟沃子。娶巢孙女姬氏。生子三:维、纲、绽。
第40世:秉文,应州托沙哈和番。娶黎侯氏,生城。 第四十世维公,讳镇,娶郏氏蒋女。 生子三:瑺、橖、珉。
第41世:城公,教子一劳,娶孟氏,生立名。 四十一世:瑺公,讳常任,维公长子。娶刘任女苏娘生子三:超辅、超轸、超瑺。
第42世:立名,娶冉氏女,生纪。 第四十二世超辅,讳安,瑺公长子。应卜张氏女 生子二:邬峰、秉文。
第43世:纪公,娶陈国女,生万。 第四十三世:秉文,讳典,超辅次子。夏桀王无道,公于乙未年从商汤伐桀有功,勒封护国将军,转膺州施沙哈利番国娶东方氏女。生子一:世杰。
第44世:万公,夏侯氏女,名江娇。生鹏。 四十四世:世杰,讳宜城,商太丁时官任参军 复命射天 进爵上卿。仁厚处世教子流芳 娶端木氏,生子立明。
第45世:鹏公,娶吕氏,生冲。 第四十五世立明,讳各,世杰之子娶骆州陶氏。 生子二:承休、承纪。
第46世:娶邾氏,生凤召。 第四十六世:承休,讳纪,立明长子。娶夏后氏。 生子二:茂相、茂尔。
47世:凤召,娶国女,生承。 第四十七世:茂相,讳万,商为仕官刺史,娶陈氏女。名封娇。生子二:赍弼、贤弼。
第48世:承,娶薛女,生贯。 第四十八世:赍弼,讳鹏,号宗臣。娶庚钱氏女。生子一:冲斗。
第49世:贯公,娶颜氏,生富。 第四十九世:冲斗,讳贡,盘庚辟封宅侯。娶杨介欧姜女。生子二:凤兆、凤祥。
第50世:富公,施谷千石,娶姒氏,生恩。 第五十世:凤兆,讳凤召,冲斗长子。娶李西女 生子二:璿、瑻。
51世:恩公,中相去思,阳蔽芾,娶颛孙女,生权。 第五十一世:璿公,讳承胙,凤兆长子。娶赵氏女。 生子三:世富、世贵、世贤。
52世:权公,娶冉氏,生百发。 第五十二世:世富,讳懽。商大戊赈粟千石。娶宋蒋女名奕姜氏。生子二:思、忠。
第53世:百发,娶姜戎女,生 第五十三世思公,讳权,字宗胜。娶商吴秀,生子四:百发、百达、百逵、百迎。
第54世:通公,娶子氏,生祚。 第五十四世:百发,讳通,字亿中,思公长子。娶蔺童之女,生子四:祚、禄、礼、衿。
第55世:祚公。娶仉氏,生觉。 第五十五世:祚公,讳光先,百发长子。娶刘棠氏女。生子二:觉、庆。
第56世:觉,娶荆佳氏女,生奎。 第五十六世:觉公,讳愷亨,祚公长子。娶白相女姬氏。生子四:奎、寮、圭、星。
第57世:奎公。娶姜氏,生旭。 第五十七世:奎公,讳士文。仕殷,辅太子郊。解组归老。陕西鞏昌府陇西县居焉。娶袁阴姜员氏女。生子四:休、林、樸、术。
第58世:旭公。娶颛孙氏, 第五十八世:休公,讳旭,奎公长子。生 娶王阳氏女。生子四:炽、炳、煌、烜。
第59世:炳公。娶奄侯女,生源。 第五十九世:炳公,讳蚋公,休公次子。鬼方无道。 公从武丁伐之三年乃克。因伐鬼方有功,勒封镇定侯中军大夫娶黄刘之女,赠镇定君。生子二:孝、里。
第60世:源公,仕周,为中谋参将,娶吕氏,生匡正、匡越。 第六十世:孝公,讳源流,炳公长子。初为文王卿士,官至忠谋参军。娶公羊氏 之女名禹娇。生子五:邾、 郐、邝、邬、郧。
  〈本编者注:重黎祝融氏、吴回祝融氏第60世的:孝公,有人把他混淆成是楚国的建国始祖楚孝公, 因此罗国的建国始祖匡正公在他们的笔下:就成了楚孝公 的次子了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三:下面是建国始祖匡正公至豫章罗氏罗珠、公的世系源流。共41世、也有共42世的。世表。
  罗氏的得姓始祖,郐公出生于商纣壬辰年,也就是公元前1109年,讳匡正。号逼阳,孝公次子。原籍陕西巩昌府、陇西县。由于他带领他的部落,追随周武王灭纣与周有功,被封为周王朝的一个子爵之国,负责为周室镇守楚北。根据历来罗氏族谱的记载,当时匡正公的封地,有一条罗水,所以就定国名为罗。这个地方,就是现今的湖北省的宜城县一带。罗国跟周天子的其他诸候和附庸一样,匡正公所开创的罗国,爵位也是世袭的。自他以下,第二世为奕芳,三世为祥,四世甲应;五世文波,六世德;七世操;八世进贤;九世慎;十世璇;十一世辇,十二世赞,十三世静,十四世洪统;十五世彦一,曾于周平王东迁时统宁一百卅七营官兵拒楚,使周室得以易地延续,十六世班,就是那位大败入侵的楚军于鄢水,保全了罗国的了不起人物。班的儿子,是十七世的震,此后,十八世为博古,十九世为干,廿世为晖;廿一世缙,廿二世敬,廿三世家斯;到了廿四世的万通,罗国的国势已渐衰微,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为报鄢水之耻,派出大军灭了罗国,万通出亡罗到下邑,国的宗室也自此星散
祝系61世、匡系第2世:昌允
  昌允,讳宣,号奕芳,郐公长子。生于周武王乙丑年,即公元前1076年。荫袭为都司。原配叶氏,次娶郝氏。生子三祯、祥、禧
  昌允公32岁生祥公
祝系63世、匡系第3世:祥公
  祥公,讳祥德,昌允次子。周成王丙申年,也即公元前1045年生。荫袭卫守府推官。原配刘氏,次娶章氏,三娶梅氏。生子甲应、中应。
  祥公26岁生甲应公
祝系64世、匡系第4世:甲应
  甲应,讳隆,祥公长子。周成王辛酉年,也即公元前1020年生。《荫袭仕江南扬州刺史》。原配周氏,次娶孟氏,三娶毛氏。生子三文波、文海、文沧。
  甲应公岁24生文波公
祝系65世、匡系第5世:文波
  文波,甲应长子。周周康王甲申年,也即公元前987年生。世袭子爵。原配东方湛氏,次配周氏。生四子德、善、安、隆。
  文波公24岁生徳公
祝系66世、匡系第6世:德公
  德公,讳象贤,号德智,文波长子。周昭王丁未年,也即公元前974年。原配南宫氏,次配邱氏,三配伏氏。生子二凝蝟、凝蝠。
  徳公26岁生凝蝟
祝系67世、匡系第7世:凝蝟
  凝蝟,讳操,德公长子。周穆王壬申(公元前949年)生。世袭爵侯。原配王氏,次配胥氏,三配李氏。生子三进贤、进贵、进贡。
  凝蝟公31岁生进贤公
祝系68世、匡系第8世:进贤
  进贤,讳真,凝蝟公长子。周共王壬寅年,即公元前919年生。世袭祖爵。原配王氏,次配颛孙氏。生子三宏、容、宜。
  进贤公21岁生宏公
祝系69世、匡系第9世:宏公
  宏公,讳顺,号慎之,进贤长子。周懿王壬戌,即公元前899年生。世袭祖爵。原配卜氏,次配张氏,三配陕氏。生子二璇、施。
  宏公26岁生璇公
祝系70世、匡系第10世:璇公
  璇公,讳严,字琢先,宏公长子。周孝王丁亥年,即公元前874年生。世袭祖爵。原配程氏,次配莫氏,三配汪氏。生子一辇。
  璇公27岁生辇公
祝系70世、匡系第11世:辇公
  辇公,号日通,璇公之子。周夷王癸丑,公元前848年生。世袭祖爵。原配李氏,次配鲁氏。生子二赞、舜。
  辇公23岁生长子赞公
祝系72世、匡系第12世:赞公
  赞公,字胜,辇公长子。周宣王二年亥乙,即公元前826年生。世袭祖爵。原配卜氏,次配李氏,三配韦氏。生子三静、仲、晏。
  赞公28岁生长子静公
祝系73世、匡系第13世:静公
  静公,号善,赞公长子。周宣王二九年,农历乙已年,即公元前799年生。世袭祖爵。原配汤氏,次配卜氏,三配张氏。生子四洪统、洪美、洪吉、洪彦。
  静公21岁生长子洪统公
祝系74世、匡系第14世:洪统
  洪统,讳郁,字岩,静公长子。周幽王四年,农历已亥年,即公元前778年生。世袭祖爵。辛未年平王即位东迁,王室渐衰,号令不行,列国干戈烟起。公仍守城坚固。原配彭氏,次配端木氏。生子一彦一。
  洪统公19岁生彦-公
祝系75世、匡系第15世:彦一,讳和,洪统之子。周平王十一年已,农历辛已年,即公元前760生。世袭祖爵。固守城廓。配陆氏。生子二班、瑶。
  彦-公20岁生长子班公
祝系76世、匡系第16世:班公
  班公,讳煌,号怀沙,彦一长子。周平王三十年,农历庚子年,即公元前741生。世袭祖爵。周平王东迁后,桓王十三年甲戌,楚庄王督假道伐郧、绞二国,战于蒲骚,胜之。遂虎视汉东,因此起意并吞罗国。使屈瑕、斗廉领兵伐罗。屈瑕狃于蒲骚之役,恃勇自用,轻视罗为小国,兵渡鄢水,行列不整,且不设备。于是罗师郭伯嘉与班公商议,会南蛮卢戎国之军于鄢水,合兵攻击。遂至大败楚师。屈瑕羞归楚国,逃到荒谷林中自缢而亡。时人赋诗云日:“胆略骁勇楚屈瑕,征郧伐绞智堪夸,奈何不慎罗侯戟,空使功名丧谷崖。”事见春秋传并宜城县志。原配田氏,次配黄氏,三配夏氏。生子三震、雯、零。
  班公22岁生长子震公
祝系77世、匡系第17世:震公
  震公,讳广英,班公长子。周平王五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即公元前720生。世袭祖爵。以鄱水胜楚。原配张氏,次配颜氏,三配乔氏。生子三博吉、博告、博古。
  震公20岁生长子博吉
祝系78世、匡系第18世:博吉
  愽吉,讳宣溥,号先博,震之长子,周恒王十九年,农历庚辰年,即公元前701生。世袭祖爵。以鄱水胜楚。原配淳氏,次配郭氏。生子二乾、坤。
  博吉20岁生长子乾公
祝系79世、匡系第19世:乾公
  乾公,讳尊太,博吉长子。周平王十五年,农历己亥年,即公元前682年生。原配蒋氏,次配郭氏。生子四晖、旺、畦、暄。
  乾公20岁生长子晖公
祝系80世、匡系第20世:晖公
  晖公,讳焕彩,乾公长子。周惠王七年农历午戊年,即公元前663生。世袭祖爵,国势渐衰,被楚吞税。原配傅氏,次配韩氏,三配曹氏。生子二缙、绅。
  晖公19万生长子缙公。
祝系81世、匡系第21世:缙公
  缙公,晖公长子。周襄王七年,农历丙子年,即公元前645生。后游于鲁国授学,创办罗氏学馆,曰“儒林堂”。晚年撰《儒林罗氏源流记》。有鬲氏生敬、敦。世袭祖爵,渐衰,被楚并吞贡税。原配饶氏,次配姚氏,三配张氏。生子二敬、敦。
  缙公20岁生敬公
祝系82世、匡系第22世:敬公
  敬公,缙公长子。周襄王二十六年,农历乙未年。即公元前626年生。世袭祖爵,国势渐衰。被楚吞税。原配程氏,次配姬氏。生子一家斯。
  敬公20岁生长子家斯
祝系83世、匡系第23世:家斯
  家斯公,敬公长子。周匡王六年,农历甲寅年,公元前607生。世袭祖爵。国势尽衰,被楚吞税。原配惠氏,次配戚氏,三配宦氏。生子三万忠、万通、万严。
  家斯公19岁生万通公
祝系84世、匡系第24世:万通
  万通公,字思晦,家斯次子。周定王十八年,农历壬申年,即公元前589年生。定王乙丑,楚报荒谷之耻,侵占罗国。公遂出亡下邑,避隐襄阳黄龙洞金瓜墟,山野草林居焉。公薨于蓼宗室,国人逃奔散处。娶骆门茅氏。生子二芳噩(长子逃蜀,合家十九口被楚杀)、苍噩。
  万通公20岁生苍噩。
祝系85世、匡系第25世:苍噩
  苍噩公,讳仓,万通次子。周灵王二年,农历亥卯年,即公元前570年生。随父逃难襄阳黄龙洞金瓜墟,山林草野居焉。原配姬氏,次配李氏,三配逢氏。生子二砧、研。
  苍噩公20岁生长子砧公
祝系86世、匡系第26世:砧公
  砧公,苍噩长子,号守良。周灵王二十一年,农历庚寅年,即公元前551年生,原配巢氏,次配史氏。生子二礼延、元延。研公讳虬,楚併国,父子逃难黄龙洞山中居焉。原配李氏,次配巢氏。生子三利超、利远、利达。
  砧公20岁生三子利达公
祝系87世、匡系第27世:利达,讳闻韶,研公三子。周景王十三年,农历已巳年,即公元前532年生。国亡家弱,逃散川上。配关山叶氏。生子一秀扬。
  利达公21岁生秀扬公
祝系88世、匡系第28世:秀扬
  秀扬公,讳世正,号瑞杨,利达之子。周敬王八年,农历已丑年(公元前512年生。隐居衡州铁炉门。原配单氏,次配刘氏。生子五、明、学、步、涯、圃
  秀扬公24岁生学公
祝系89世、匡系第29世:学公
  学公,讳国柱,号学文,秀扬次子。周敬王三十一年,农历壬子年,即公元前489年生。隐逸黄龙洞金瓜墟山林茅屋居焉。原配吴氏,次配彭氏,三配张氏。生子一程政。
  学公26岁生程政公
祝系90世、匡系第30世:程政
  程政公,讳亿,学公之子。周贞定王五年,农历丁丑年即公元前464年生。斯时王室微衰,各国诸侯多僭。公窥天下无道,不求闻达,逸居楚南洪洞,自称洪洞高士。故今尚存罗洪洞。原配周氏,次配陈氏。生子二秉、乘。
  程政公28岁生次子凌甫公

  四:祝系91世、匡系第31世:乘公
  乘公讳凌甫,号益,程政次子。周考王甲辰(公元前 437)生。周烈王闻,初为狠守。公晚年,显王时佐秦有功,受封益伯侯,复兴罗国。都于南郡之枝江,今楚南荆州府枝江县旧有罗国城,即公所迁之处也。传曰:“周末徙枝江。”指公之南迁事。公复国后,追寻源流,取祝融火正徵字之韵,切匡正陇西之音,从郡叶音日“陇西郡”,以国为氏,自此而起也。周显王庚辰殁,寿九十七。葬枝江城北,坐北向南。事载枝江县志。原配孙氏,次配袁氏,三配姬氏,四配董氏。生子二图南、圆南。
  甫公18岁生图南公
祝系92世、匡系第32世:图南
  图南公,讳萄,乘公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二世孙。威烈王辛酉(公元前420)生。荫袭父爵。任中军大夫,从陇西郡。原配陈氏,次配白氏,三配羊氏。生子三守陇、守风、守凰。
  威烈王辛酉(公元前420)生。==威烈王二十四年(己卯,公元前四零二年;
  图南公19岁生长子守陇)
祝系93世、匡系第33世:守陇
  守陇公,讳宣,号连捷,图南长子。威烈王己卯(公元前402)生。荫袭祖爵。周慎觏王辛丑(公元前320年),82岁领家属二十八口,由枝江迁于岳州府平江县居焉。其后因居潭州,即今之长沙也。自古传日:“罗氏起脉,望出长沙。”公于周赧王丙辰年(公元前305年)丙辰年周慎靓王十六年、八月初十日殁,寿九十八。葬长沙城内天心角,今墓迹犹存。原配吕氏,次配张氏,三配苏氏。生子二茂峻、茂岫。
  (公元前315年,丙午年,纪年为: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05年)丙辰年周慎靓王十六年(公元前305年)
  守陇公21岁生茂峻公
祝系94世、匡系第34世:茂峻
  茂峻公,讳忠,号中真,守陇长子。居任职陇西而居焉。原配江氏,次配姜氏。生子二宗光、宗邝。茂岫讳直,守陇次子。为建国始祖三十四世孙。周安王己亥(公元前382)十二月十六日寅时生。配韩氏,从陇西郡。生子三宗誉、宗觉、宗举。
  茂峻公22岁生宗誉公
祝系95世、匡系第35世:宗誉
  宗誉公,讳弘,茂岫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五世孙。周显王庚申(公元前361)十月望日生。从陇西郡。原配夏氏,次配魏氏。生子二科屏、科呈。
  宗誉公21岁生科屏公
祝系96世、匡系第36世:科屏
  科屏公,讳庶,号愉山,宗誉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六世孙。周显王庚辰(公元前341)生。周赧王壬子年仕泰皋都守,历官御史中丞。原配曹氏,次配魏氏。生子四廷荣、廷华、廷升、廷高。
  科屏公23岁生长子廷荣公
祝系97世、匡系第37世:廷荣
  廷荣公,讳裒,科屏长子。建国始祖三十七世孙。慎靓王壬寅(公元前319)生。秦始皇癸亥仕四川成都太守,转拜御史中丞。原配徐氏,次配狄氏。生子三复任、复仁、复位。
  廷荣公20岁生长子复任公
祝系98世、匡系第38世: 復任
  復任公,讳嗣薇,廷荣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八世孙。周赧王辛酉(公元前300)生。仕秦为江南徐州太守,秦二世胡亥间为参军,升光禄大夫,拜进爵舍人。解组归田,仍居湖广长沙。殁,葬长沙天心角守陇公墓侧。原配宋氏,次配李氏,三配陈氏。生子三维翰、维怀、维垣。
  复任公19岁生维翰公
祝系99世、匡系第39世:维翰
  维翰公,讳明文,字维汉,复任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九世孙。周赧王己卯(公元前282)生。从陇西郡。秦二世时,职掌九卿,因号曰“九卿公”。配王氏生天朝、天富、天贵、天爵、天禄。
  维翰公多少岁生天朝公谱书未载,且天朝及君用是取名大忌不合礼制;身为命官更知朝庭法规;应属谱匠别有用心害我姓氏谋反证据暗藏谱中。祝系100世、匡系第40世:天朝
  天朝公,维翰公长子。仕秦,为长沙郡太守。马氏,生君用、君同、君章三子。天富、天贵、天爵、天禄兄弟四人共辅父兄事政。
  天朝公未有生年不可采信且另谱注述且这二世本属同-人。
祝系101世、匡系第41世:君用。《君用公可能就是天朝因为从公元前282年至265只有17、8年一代的代差,已经也很小了。》
  君用公,讳均,字天朝,号道和,维翰长子,为建国始祖四十世孙。周赧王丙申(公元前265)生。文艺超群,道德全备,忠君爱国。秦始皇末,仕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令,督运官铁使,由洞庭城陵经过,被矶石覆舟,溺死洞庭。其女孝烈偕弟珍寻父不获,号泣投水死。其孝义感动天神。三日溯洄至南津港,抱父尸浮出水面,颜色如生。乡人感其孝义,将尸同葬南津港,并立碑表彰。迨宋理宗间,长沙司院为表其义感云天功绩,上奏朝廷。追封其女为孝烈灵妃,至今呼日“灵妃娘娘”;并封其弟珍为孝感侯。事载湖南长沙志。并在潭州立庙塑像祀之.即今长沙善化县小西门外河街,庙配祀麻痘娘、送子娘三尊合座。公原配郭氏,次配黄氏,三配路氏。郭氏生子珠;黄氏生子珍,女珏。
  君章袭兄职继任武陵县令,更名君赞,后仕罗县(今属于湖南汨罗)县令。
  君用公20岁生罗珠公

  五:祝系102世、匡系第42世:豫章罗氏,名珠,字怀汉公
  下面是豫章罗珠,公至《当时的慈溪石台乡》罗江,罗甫,公或至慈溪螺 江万八公。
珠系1世:罗珠
  珠公,字怀汉,乃秦朝时期武陵令君用公之子也。公生于秦始皇丙辰二年(公元前245年)四月十四日寅时。幼而岐嶷,长而好学,敦品行,通经术,汉朝高帝时(公元前206-195年),为治粟内史,即大农令职也。出守江西九江,佐灌侯婴筑城有功,因家豫章。殁于汉景帝丙戌二年(公元前155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但也有另一种记载:珠公生于公元前231年,殁于公元前142年。葬于江西新建县太平乡西山大岭山巅飞天龙公形,未山丑向。明堂左水到右,四季长流不息。数年来高冢隆然,丰碑屹立,诚可敬也。墓碑为东汉永兴二年甲午年(公元154年) 正月十五日, 八世孙太尉叶公,字立成,立碑。娶张氏,封许国夫人;傅氏,封萱国夫人。子六:居厚、宣礼、子成、知正、抵德、成通。
  因此珠公47岁或33岁生居厚公。
珠系2世:罗居厚
  居厚公,行一,字廷相,号竭中,始祖罗珠公长子。汉高祖壬寅(公元前199年) 八月十八日子时生。汉武帝二十五年(公元前116年)世袭父爵大司农。汉武帝建元(公元前138年)中仕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转大尉,赠卫国公,升用兵宰相。后卢父墓,同弟祗德公环墓而居。今大罗洞是公所居之处。汉武帝元封乙亥(公元前106年) 十月十五日卒,寿九十四。葬九江城北北沙下,蟹形。子山午向兼癸丁分金。即今罗家园是也。配王氏,桃州王智远公女,赠相国夫人。葬九江东坑大石桥,人形,乙山辛向。生子二: 忠、悉。继配黄氏,生子一:志。
  居厚公48岁生悉公。
珠系3世:罗悉
  悉公,字子立,号敦笃,廷尉尚书、光禄大夫,居厚次子。汉景帝己丑(公元前152年) 十月十日寅时生。汉武帝元封(公元前107年-公元前105年)间任廷尉尚书,转升光禄大夫。配吴氏,陕西咸宁县令进士忠桂公女,赠唐国夫人。景帝丙申(公元前145年)生。夫妇合葬大神口,蛇形,丁山癸向。生子三:臣良、臣恭、臣敬。女一。
  悉公47岁生臣恭公。
珠系4世:罗臣恭
  臣恭公,字舒泰,行真二,悉公次子,汉武帝元封丙子(公元前105年)六月二十五日辰时生。本始庚戌科登进士第。四十六岁出仕长乐少府。历永兴军酒税司,转任京堂茶司都州,调河南汝宁府罗山县令。致仕还乡。于平帝五年(公元5年?)避王莽乱,隐新建县西山,托迹仙游,修炼辰黔山,即今湖广辰州府黔阳县辰黔山是也,公多道术。士民祈祷,即应,故今名为罗公山。世传山下罗公祈祷法术至今甚广县验;山顶有真情武庙。事详楚国志并辰州志,汉成帝鸿嘉辛丑(公元前20年)年8月13午时卒,寿八十五。葬白沙寺,月形,壬山丙向兼午子分金。配严氏,严通判都公女,汉武帝天汉辛已(公元前前100年)年四月初八未时生。敕封长乐少君,同葬夫墓。生子二:诚、谌。
  臣恭公41岁生长子诚公
珠系5世:罗 诚
  诚公,讳奉,字奉诚,号好尚,臣恭长子。汉宣帝元康丙辰年(公元前6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午时生。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五十八岁出任广西谏议大夫,详见广西省志。王莽篡汉己卯年(公元19年)九月初一寅时卒,寿八十四。葬严城岭严家山,虎形,丑山未向。今新建县高安分界处是也。原配李氏,李丞相广利裔女,封夫人。生子:微。副配,万氏,进贤县万汝弼公女,生子: 征。二妣同葬夫坟。
  诚公41岁小老婆生次子征公
珠系6世:罗 征
  征公,字可政,诚公次子。汉成帝河平丙申年(公元前25年) 十二月初四日寅时生。东汉光武年时五十二岁,任南阳太守。宽恕仁慈,百姓讴歌。致仕回家,隐居西山。永平乙亥年(公元75年)10月15日子时卒,寿一百岁。葬西岭凤凰山观音山,乙山辛向。配李氏,李丞相广利裔女,封南阳夫人。生子一:达公。副配宗氏,生建武己丑年(公元前29年)2月12日午时。《建武己丑年应该是公元29年》二妣同葬夫处。生子二:远、逵。女一,适丰城县同造孙利宾。远公赘徽州姿原县滑氏,因家其地;逵公,辛丑年生,赘江南宁国府太平县勺村。再配朱氏,因家其地。
  征公40岁生次子达公。
珠系7世:罗 达
  达公,字彦绣,征公长子。王莽篡位初始甲戌年(公元14年) 十二月初二日子时生。汉朝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8年)升任临江军尹,转为士门结事八座驾,升光禄大夫。致士还乡,隐居豫章新建县忠孝乡西山黄古巷屋佑,今金氏蓬屋左,即达公所居处也。晋旌阳令许逊访郭等名山,因求金宅求修炼处,公七世孙瑭公,字柏林,与许逊重友盟义让居处。逊斩蛟于铁树宫前,即今万寿宫是也。殿前池塘至今仍呼 “柏林塘”。许真人许逊于晋宁康甲盛开年八月十五日举家升天,即是此处。公于汉安帝永初癸丑年(公元113年)卒,寿一百岁。葬西山潭源,坐西向东,与梦山罕王庙相近。原配吴氏,进贤县吴崇季公女,封夫人。副配郭氏,在城郭绍贤公女, 生子四:叶、英、芄、艾。二妣同葬夫处,即今潭源街上。英公,字秀华,生子冲霍公,元兴中年徙居云南广南府;艾公,字秀甫,徙居河南开封府上林罗艾山。
  达公39岁生长子秀茂公。
珠系8世:罗 叶
  叶公,字秀茂(大司马太尉),号立成,又名永成, 达公长子。东汉光武壬子年(公元52年) 三月二十九辰时生。建初中与同邑程秀升着《五经通难》;《孟子章句》系公编校。元和四年(公元86年)仕大司马,尝亚献郊社之礼,治大丧,国有大造大疑。公与司徒、司空论之,国家有过,公与三公通诤之。赐金印紫绥,掌武事功课。永元初(公元89年),为河南开封府校尉,掌城门屯兵司马,以待胡扰,出为西域长史。公卒于三国东吴建康甲申年(公元144年),享寿九十三。葬武阳渡辟邪,东向。女婿杨友龙表墓。配杨氏,杨子洲杨万户侯子文客公孙女。葬凤凰山浇湖,辛山乙向。副配张氏,张家园良万公女,光武甲寅年生。葬西山真君殿前阙家坑。生子三:暹、升、昱;女一:适同邑杨友龙。
  秀茂公51岁生次子升公。
珠系9世:罗 升
  升公,字奇祯(光禄大夫),号祈郎,叶公次子。东汉永元壬寅年(公元102年)六月初六日子时生。东汉建和中(约公元148年)任宣州路主执院,升光禄大夫。因奉父祠,居武阳渡辟邪。东汉中平甲子年(约公元184年)二月十三日卯时殁,寿七十三。葬西山大神园,丁山癸向。配胡氏,胡太守胡建侄女。葬大神园。生子四:季德,季实,季华,季霍。季德公徙浙江馀饶县;季霍公徙南京三尺街。
  升公44岁生次子季实公。
珠系10世:罗季实
  季实公,讳茂(东郡太守),字祀山,升公次子。东汉永嘉乙酉年(公元145年)十二月十六日卯时生。自幼继薜令羊和为嗣,事羊尽礼,冬坐自羊皮以悬榻后,要处单板塌,以彰羊皮于上,饮食不食羊,肺次思羊父之恩。徐高士劝公复姓,终不忍心。光和时(约公元178年-183年),以才智出仕尖广通城令。建安中年(约公元200年-215年),升为东郡太守。致仕还乡,居洒洲即今徐埠。三国蜀国后汉建兴丁巳年(公元237年)卒,享寿九十三。葬徐埠,时有东吴太守顾郡,下车祀先贤,故封其墓于南昌县徐埠里,今名罗思羊墓。配姚氏,分宁双溪姚选公女。葬凤凰山,己山亥向。生子四: 霅、霄、云、霓。副配赵氏,双村赵汉公女。葬凤凰山。生子一:薛雍,继薛令羊和世系。晋初徒居山东,后见唐将。生女一,适丰城县姜舍万诚。
  季实公42岁生长子霄公。
珠系11世:罗 霄
  霄公,字公盟(洪州府总管大都督),季实次子,东汉中平丙寅年(公元186年)九月初三日寅时生。自幼学孙吴法,以将材自雄,整套都亭侯孙贲,每以礼宾之。到三国时期后汉建兴间(约公元220-230年),有诸葛恪为幕宾,参议都督中外诸军事,时集义士于东兴,作大堤,筑两城,魏国曹丕帝遂命诸葛诞攻围两坞,图坏堤以遏诸葛恪,公设智,率兵四十万与诸葛诞敌战于长驱,魏兵惊退,因公谋出奇异,号曰罗智万,且须长,又称须将军。有功于东吴孙氏,仕安成郡大总管。以旱祷雨于萍乡石潭,浮木四太,即雨,遂封其山以神其事。后诸葛恪与诸葛诞轻敌,常违众举师,公以书谏之,逐怒不从,遂告疾,解政回家,隐居江西萍乡,即今罗霄山,由此而来。三国东吴天纪未庚子年(公元280年),吴主降晋,公深痛之,乃吊三闾大夫屈原,自乘龙舟,五月初五寅时,投武阳之水而逝。享寿九十五岁。葬西山逍遥山,癸山丁向。配钟氏,南昌钟违公女,敕封吴国君;又配闾氏,闾太守艺文公女。二妣合葬夫处。生子三:令恭、令云、令仪。
  霄公17岁生长子令恭公===可采信
珠系12世:罗令恭
  令恭公,字佐之(中郎将),霄公长子。东汉建安七年壬寅年(公元202年)二月初二日丑时生,三国时期仕后汉蜀国刘先主(刘备),为折中中郎将,佐事先主。建兴元年甲辰年(公元224年),中流矢,卒于军因整盐井城(今云南省昭通盐津县盐井镇,罗德富注)南十里,今名柏林山,壬山丙向。事迹载于乌蒙志。配徐氏,北历徐仁公女,建安丁亥年(公元207年)生。葬大石桥。生子四:璒、瑭、环、璜 。
  令恭公19岁生瑭公
珠系13世:罗 瑭
  瑭公,字公秀(南昌柏林罗氏始祖),名秀居,号柏林,令恭公次子。东汉建安庚子年(公元220年)十月初八日丑时生。西晋太康(约公元280-289年)时,迁武阳渡,居八年。因梦中联语云,柏移林北,塘居南塘。及旦,访道于宗大伯、二伯,适至其地北林,行及土名南池塘,即石池塘,今官厅堂以符梦,改名塘,遂自武阳赘北林黄日向公女。遗下柏种,分种北林前后。垂七十年后,柏成林,故土名为柏林,因号柏林公。配黄氏,黄日向公女。葬春花冈下,水龟形,即今桥头西岸,古铃曰断头雍春花园,水洋洋,左边山障,右边沙芒。葬下三年后,白壁献君王。生子二:文通、文慧。副配谌氏,仓部郎中谋礼公女。葬歙上通德乡,即天尊墓。生子一:文佑。女六:长女号罗救小娘,适许旌阳族许太本。后在宋朝熙宁乙卯年(公元1075年),龙泉村裔孙审礼复传瑭公, 字公秀、名秀居、号柏林,令恭次子。植柏种于北林塘前后,垂数十年而成林,该地改为柏林,故号“柏林公”,此地后称柏林罗氏,乃柏林罗氏始祖。
  瑭公26岁生文通公
珠系14世:罗文通
  文通公,字诏贤,瑭公长子。三国蜀国延熙乙丑八年(公元245年)二月初二日丑时生。屡诏不起,因号诏贤先生,事迹详祠谒书院记并一统郡邑志。东晋咸康庚子年(公元340年)卒,寿九十六。葬丰城县池山,即今大罗山善士坪后,南向。配胡氏,大湖胡应善公女,封劝善夫人,三国蜀国延熙己巳年(公元249年)生。葬象牙西源南义坊。生子三:钟、铁、铿。女一:适西山潭源刘罕王刘严。敕封罕王夫人,即今潭源梦山罕王娘娘是也。事迹迹于罕王庙碑记。 文佑公,号淑行,塘公三子,三国蜀汉延熙庚午年(公元250年)生。性至善。两晋惠帝(约公元290-306年)时,入新安黄山学道,即今丰城县呈坎天尊是也。
  文通公31岁生三子铿公
珠系15世:罗 铿
  铿公(太子舍人),文通三子。西晋咸宁乙未年(公元275年)十二月初二日亥时生。幼名坑,因重祖塘公名土字傍,遂改名铿。性好养生,才高学博,善作诗文。自六岁出外游学。大兴元年戊寅(公元318年),中诏州县秀才,复试经策,公举秀才。进京就试,上第。妻父御史中丞熊远,奏公行义高,拜太子舍子,为乘舆箴称旨。避王敦乱,隐象牙冈西源,结茅于上,养真修性,凡吐哺出纳,飞腾点化,祈祷药医,无不精晓。每遇大旱,祈雨即应,救病即愈,兄弟三人,活民万计。去后,乡人思恩,立像祀之于丹陵观。配熊氏,亭山熊御史中丞熊远公女。唐朝元和戊子年(约公元808年),奉旨敕封劝善夫人。葬同宗氏墓所,南向。生子二:均章、尹章。长女:适新昊冯川告;次女适上谌谌德明。铿公46岁生长子均章公。
珠系16世:罗均章
  均章,讳绥(散骑常待郎),铿公长子。东晋大兴庚辰年(公元320年)闰四月十八日辰时生。幼名含,同湖广耒阳县宗人含之名,遂改名绥。苑宁为豫章太守时,公徙讲学,即今丰城罗山也,常师太原孙盛之门,人称公为子路。时筑书室于上岸山南,室前一湖。尝曰:兴吾祖在丰城者,同一鸢飞鱼跃处,后人名其湖曰罗湖。复结卢于圆湖,讲学其处一名罗池湖,其初遇一异人,授以《遁甲兵书》、《都天遁书》,公于二皆精通。今遁甲书中所载罗先生者,即公也。康帝建元甲辰(约公元344年)举秀才,除郎中,转尚书郎,拜散骑常待郎。大元癸未年(约公元383年),陈伐燕三策,选兵以趋洛间,分兵以断归路,遗轻骑以绝粮饷,谢玄用其策,同领兵趋洛,因乘胜长驱,身中六流矢,遂卒。长子企生,扶丧归,葬肖像以祀之。后谢玄奏功,奉恩敕封扬州罗湖岱王。后何无忌,讨卢循,闻岱王忠勇,请恩立祠,奉恩申敕,有司要祠像,加封上岸里五十户。配胡氏,西山双岭胡尚书少广公女,讳龙,太子左卫,谥庄侯,胡藩公之姑氏,世传胡宰臣妹,即今华林胡氏之先也,生子二:企生、遵生。按胡氏以节义闻,时桓元知企生忠晋,豫令人遣胡母以羔裘,遂受之以释疑。桓元企杀生,即焚之。至唐郡人来撰焚羔裘说以义之。元和丁酉年,翰林学士同平章塥太原王涯着传。卒葬双岭,即今新建县桃花乡三十一都云溪寺南西源,系石岐万君贤葬母,假曰:龙妈妈生基者,即龙母墓所是也。《另有记载中间有友公》
  均章公43岁生长子企生公。45岁生次子遵生公。
  均章公是慈溪罗江罗氏和余姚匡堰罗氏的共同祖先,下一代是慈溪罗江罗氏与余姚匡堰罗氏的分界线。罗江罗氏的祖先是罗企生,而匡堰罗氏和慈溪螺江罗江罗氏的祖先是罗遵生。
珠系17世 罗企生 珠公17世罗遵生
企生,字宗伯(著作郎),均章长子。东晋兴宁癸亥年(公元363年)四月十二日寅时生。为人忠厚,多才多艺,初以母命,师袁崧。崧授以图书音律体,悟甚速,崧尝谓门人曰:罗子刚不激,柔不真吾畏友岱王教以《遁甲兵书》并《都天遁书》。公三复,对父说曰:天镜地镜人镜有用之书也!其馀出天门,入地户,秘局藏形,履符禁敌,皆纪语也!岱王奇之,命举秀才,补临海令。与民兴水利,均赋役。公文名益达,迁秘书监著作局著 ,佐郎,掌三阁图书,权国子祭酒,修三国志救济不,因直言国政,忏导子及殷仲堪,镇江陵,出为公曹。表兄胡藩劝曰:“殷侯倒戈授人,宜见机而去。”公曰:“余去殷侯是去天王藩镇,吾所以不去者,将望兴复,以彰国耳!”藩哀之而去。遂迁为武陵太守。未之郡,桓元攻仲堪,堪委以长史事,公辞谢不已,又表为咨议参军。公见仲堪多疑少诀,谓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及败,文武无送者,惟公从之,路经家门,其弟遵生曰:“家有老 母,欲将何之?”公曰:“今日奉养惟有一死耳!弟奉养不失子道,吾愿足矣,夫复何恨!”或劝其从桓公,公曰:“始焉蒙晋之恩,不能全君臣之义,类何面目以求生乎?”玄闻之大怒,遂获其兄弟,玄曰:“尔将何言?吾释耳!”公曰:“乞一弟,以养老母,余遂死无怨!”遗诗三律,载《世征集》。玄释遵生。生于彼处假设葬地时,即背母携孤儿,束兄骸潜居原祖涂埠。安帝隆安已亥年卒(公元399年),寿三十七。 配徐氏,北沥徐孺子世孙广公女,封夫人。副配孔氏,浙江会稽县孔仆射孔安国公女,封夫人。二妣痛夫死于非命,哀毁成疾,忌日致祭,深谷古礼,终身惟服素衣,元年十二月国子祭酒御史大夫岭南等使孔戳着传,但葬西山清蓝。次子昌植柏于墓次,故今名“柏林”。生子二:昱、昌。女二:千古墨淋漓。配陶氏,江州栗里陶太守陶茂公女长女适双岭胡北侯胡藩之子胡世降;次女适潭邓博士邓潭邓博士邓鲁贤 罗遵生 字永伯,君章次子。生东晋兴宁三年〈公元 365)十月初九日巳时 卒刘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享年74岁。好学尚义,初 辟为州祭酒,后作侍御史 在还未任职时,在家奉待母当时兄企生在荆州为官,遵生扶母就养,后来 桓玄作乱,待殷侯兵败, 企生、遵生兄弟被获。企 生抗节死难。遵生说:“ 兄弟之仇义不反兵,但他 但心恒玄改变主意,孤侄 还在桓贼境内,二者势不能全,与其报不能报之仇还不如回籍养母抚孤,以全宗嗣。”遂披发佯狂请囚。桓玄看遵生疯疯颠 颠模样,并感企生乞弟 养母之义,才释放遵生。 遵生带着他的孤侄昌,和企生骨骸回到南昌。后 来母胡氏疾,遵生朝夕勤菽水,问寒嘘暖,事事亲躬,直至躬奉慈母归仙。遵生庐墓三年,衣不解带,孝感天神,世称孝友。 事详江西省志。遵生 卒后葬罗舍东罗山唐大历五年(770),江西 观察使判官李秘撰碣明代南昌人祭酒兼侍讲翰林院事、国子监祭酒、重修《太祖实录》、 《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的 总裁官,胡俨,为遵生孝悌的感人事迹,作诗曰“花萼日相辉, 离衬嘱孝思 升堂闻声亥,入室想容仪:默念秋云冷,高眠刻漏迟,楣间揭华匾 封夫人。子二:昊、勗;女一 :适城南喻载。
珠系18世------昌
珠系19世------智
珠系20世------元祖
珠系21世------景义
珠系22世------万平
珠系23世------元晖,
珠系24世------世 义
珠系25世------志义
〈以面两代人后面是义字?〉
珠系26世------尹时,
珠系27世------有作,
珠系28世------汉直,
珠系29世------宏爱
珠系30世------绍忱
珠系31世------周伊,
珠系32世------先物
珠系33世-名天直,也即罗甫公。可能是罗江罗氏的1世。
珠系系十八世-----昊
珠系十九世-----智友
珠系二十世-----诚中
珠系二十一世----景哲
珠系二十二世----官奉
珠系二十三世----元朗
珠系二十四世----世推
珠系二十五世----志为

珠系二十六世---26尹宁
珠系二十七世----怀洛
珠系二十八世----汉卫
珠系二十九世----宏广
珠系三十世-----邵筠
珠系三十一世----周文
珠 系三十二世-----赠
珠系三十三世----吏伯
珠系三十四世-----肄
珠系三十五世----熙载
珠系三十六世-----庆矩
珠系三十七世------觉
珠系三十八世-----安中
珠系三十九世----文弼公
同时也可能是新桥罗氏的〈一世 〉

六:下面是罗甫公连接新桥罗氏的世表   六: 下面是文弼公连接新桥罗氏的世表

2世_________。
3世 _______。
4世 _______。
5世________。
6世 ---。
7世 _______。
8世________。
9世__________。
珠系 40世----〈二世〉世南
珠系41世 -----〈三世〉谦。
珠系42世-----〈四世〉神继
珠系43世----〈五世〉从彦。
珠系44-----〈六世〉世敦。
珠系45------〈七世〉颐
珠系46世-----〈八世〉宪章
珠系47世--------〈九世〉是慈溪螺江 万八府君。

十世
  〈__〉名讳_______公_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_
11世
  〈__〉名讳_______公_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
12世
  〈__〉名讳_______公_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_
13世
  〈__〉名讳_______公_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_
14世
  〈__〉名讳_______公_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
15世
  〈__〉名讳_______公_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
16世
  〈__〉名讳_______公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
17世
  〈__〉名讳_______公_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_
18世
  〈__〉名讳_______公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
19世
  〈__〉名讳_______公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
20世
  〈__〉名讳_______公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
21世
  〈__〉名讳_______公是新桥罗家总太公。娶妻_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__
22世
  〈__〉名讳______公。家庭地址____________ 娶妻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
23世
  〈__〉名讳__________公,家庭地址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生子__________
24世
  〈__〉名讳________公,家庭地址_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_
25世
  〈__〉名讳________公,家庭地址_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26世
  〈__〉名讳______公,家庭地址___________娶妻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27世
  〈__〉名讳__________公,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娶妻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子女__________
28世
  〈__〉名讳__________公,家庭地址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娶妻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_______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29世
  〈__〉名讳__________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娶妻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_______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30世
  〈__〉名讳______家庭地址_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31世
  〈__〉名讳_____家庭地址_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32世
  〈___〉名讳______家庭地址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33世
  <__〉名讳_____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34世
  〈__〉名讳_____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35世
  〈__〉名讳___家庭地址_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36世
  〈___〉名讳____家庭地址_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37世
  〈____〉名讳____家庭地址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_
38世
  〈___〉名讳_____家庭地址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39世
  〈___〉名讳____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__
40世
  〈__〉名讳______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41世
  〈__〉名讳__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42世
  〈__〉名讳_____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43世
  〈__〉名讳_____家庭地址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__
44世
  〈__〉名讳_____,家庭地址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__
45世
  〈____〉名讳_____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46世
  〈__〉名讳_____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
47世
  〈____〉名讳_____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_
48世
  〈__〉名讳______家庭地址_______生于公元____年__月__日,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____〉__________生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___。卒于公元___年__月__日 间历__________生子女___________

相关链接:探索慈溪新桥罗氏及中华罗姓祖先的来龙去脉
相关链接:关于中华罗姓祖先源头之探索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8180
日期:2019/5/10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河南洛阳罗氏四修族谱序言
下一篇:湖北黄冈罗坪河罗氏应刚公支系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