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缅怀我们的父亲罗孝倬

缅怀我们的父亲罗孝倬

作者:罗文前http://www.luos.org

  父亲罗孝倬,字卓人,1900年6月16日生于福州南营老屋。老人家承袭了中国人宽厚博爱、温良长厚的品德。
  父亲出身的家庭并不富裕,祖父只是一个做小本生意的,父亲几个兄弟的学业全靠相互资助才得以完成的:我二伯父供我的三伯父上大学,三伯父毕业后又资助我的父亲上学。父亲毕业后又资助了五叔和我的舅舅,我的舅舅后来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任副总经理。被评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一、笃志好学、为国为民
  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面对国家与民族的贫弱,孙中山提出“实业救国”的号召,唤醒了上世纪初无数有良知的青年投身实业救国之路。
  父亲为了能读大学和追求“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弃武从理,提前从海军学校退学,发奋在家自学,在一年时间里补习了许多门功课,次年前往大学考试。
  父亲自学能力和记忆力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父亲考前看见其他考生穿着西装革履,互相之间用流利的英语对话,自我感到上大学的希望渺茫,结果没想到竟同时考上两所大学,而且名列前茅。父亲后来选择就读于唐山交通大学(1952年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这个选择应与孙中山的:“欲振兴实业,必自修造铁道入手”和“凡立国铁道愈多,其国必强而富。”的言论不无关系。
  大学期间,父亲仅用一年时间就攻克了听不懂教师用英语授课的难关。并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从此为国家的铁路运输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
  八年抗战期间父亲同当时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坚持在抗战运输的第一线上。曾在“浙赣铁路”、“滇缅公路”和“云南驿机场”,这三个对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运输线上,冒着日军的炮火,以及当地各种疾病的威胁,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和重重困难,承担了失去三个子女的痛苦,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父亲对国家的前途也有着清楚的认识,1947年我们住在株洲,一个国民党军官,一家人强行住在我们家,期间父亲还与他交谈过是否应投奔共产党,那个人回答说还要再等一段时间。当解放战争的炮声隆隆响起,**、腐败的蒋记政权摇摇欲坠之时,当时很多人跟随政府西迁,而父亲却毅然选择了举家向东去萍乡迎接解放。
  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作为国家标准委员会委员,担任铁道部专业设计院标准处副总工程师。主持了我国铁路行业标准化设计工作,为我国铁路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五十年代中期,为了尽快把欧美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父亲在全家三代九口人同住的杂乱屋子里,挥汗翻译了一本美国技术书。由于当时国内政治的原因(当时的政治是要求学习苏联的技术),结果被批判为“崇洋崇美”不予出版;没办法,年已55岁的父亲开始自学俄语,次年竟翻译出版了一本苏联技术书籍!
  父亲笃实好学,对工作兢兢业业 、认真踏实。当年他是标准处总工,对图纸的审核非常认真,最后的签字从来都是要经过认真细致审查的,对于图纸的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肯例行公事式地敷衍了事。
  二姐现在的同事中还有许多人都认识我们的父亲,许多人都知道铁道部里有名的“三罗”(罗孝尊、罗孝倬、罗孝祚),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他的为人,工作能力、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等,大家都是赞不绝口,以至于在父亲去世三十多年后,一些人提起父亲来还是非常敬佩的。当美国林同炎国际公司杨裕球总经理知道二姐的叔祖父是罗忠忱,爸爸是罗孝倬,非常高兴,有一次他从台湾来北京开会时,特地给二姐带来礼物,以表达他对罗家的敬重之情,并与我二姐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来往。
  由于父亲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曾三次出席***总理主持的春节招待会,1961年还出席了***主席主持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招待会。父亲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事业辉煌。

  三、坦荡之心面对人生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种种坎坷,父亲总是用坦荡之心面对。
  在“文化大革命”年代里,国家主席、开国元勋相继受到了批斗。我父亲同样受到了不公正对待:退休前在专业设计院标准处,由于父亲的为人正派和与同事们很好的关系,在那是非颠倒的日子里,也只是有了几张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字报。但退休后则被那些不学无术,以没有文化为光荣的街道家属**派扣上各种帽子加以批斗。有的人也仅因为看到父亲退休工资高而叫嚷:“让你三个月后就拿不到这样的工资了”!
  一时间乌云滚滚,愁雨凄凄!当时家里被抄家,六十多岁的父亲被强迫每天要扫院子。父亲扫完院子,回到家里,用热水擦试身体时,我看到的是他满身汗水和那消瘦的身体。
  在扫院子的时候,不时还要被那几个别有用心**声呵斥以及不明事理的孩子推搡;特别是当有“外调”人员来家里核实历史情况时,一些家属老太太戴着“红卫兵”袖标,“狐假虎威”地拍桌子瞪眼,一生受人尊重的父亲,当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面对这些,他也只是事后淡淡地对家人说了一句:“虎落平阳被犬欺”,而对自己终身服务的祖国始终没有过一句怨言。
  “父亲在工作中一贯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但在名利上从不计较:父亲对中国铁路标准化建设中的贡献突出,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政治上提出了我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其实,那只是在国民党溃逃时,为了搞破坏,影响共产党执政,在浙赣铁路局曾督办全体职工集体加入国民党,在铁路公务段招集施工人员进行集体拍照,作为全体人员被集体加入“国民党”的凭证,而当时父亲是段长,所以在父亲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封为“党部委员”。谁知这就种下了以后的灾祸种子。在职称评定问题上以及以后的“*****”中,被“批斗”和无数次的“调查”。
  父亲由于这样一个自己不能左右、阴差阳错的事情而身处逆境时,冷静对待,坦然处之。始终本着“实事求是、说清事实”的态度,并无更多的怨言。在那个年代里,讲究的是“红五类”和“三代贫农”,于是,我们也都成为了“可教育好的子女”。
  在1968年底到1969年初,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家中的四个兄妹接二连三,一个一个都被分配到外地的农村、工厂、矿山:倍受父亲疼爱的、未满17周岁、稚气未脱、懵懵懂懂的我,被迫第一个离家,到千里之外内蒙古阿荣旗—一个偏僻的农村插队;紧接着未满19岁的三姐淑洲,去了极为贫困的陕北农村插队;大哥奋前,到承德一个小煤矿,当了煤矿井下工人;二哥挺前,一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到了抚顺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菜刀厂当工人。羽毛尚未丰满的我们,被迫飞向暴风雨之中。
  为了让我们放心离家,父亲不顾身心遭受的羞辱和痛苦,以坦荡之心面对,也为了让我们安心离开,所以外表显得格外的平静。
  家里最小的我第一个离家,父亲只是默默地在我的帆布箱上用毛笔写上了我的名字—罗文前,也许父亲正是用这种方法表达着默默的祝愿,希望我走上自立、自强的人生。父亲自己也正是从小离家,奋斗一生的。
  随后家里的三姐、大哥和二哥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也都离开了他的身边,临走前几天,兄弟姐妹们,望着桌面上徒然增多的烟头和沉默寡言的父亲,多么希望他老人家把心中的郁闷都宣泄出来啊(我想父亲后来身患食道癌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引起的)!望着即将远行的儿女,沉默多天的父亲,话语突然多了起来。他向儿女们介绍了他的一生,从参加工作之初受到过的挫折,谈到当总工之后的失误和教训。反复强调“人生应当老老实实,在技术上更需要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取巧。”我想这也是父亲对其一生信念最好的注脚。
  父亲希望我们不要因为家庭包袱、自己一时的挫折、失意,而自暴自弃,放弃所学到的知识,鼓励我们报效祖国。
  短短一席话,如春风煦煦,吹化了我们心中的坚冰,暂且忘却了外界的严寒;又若甘霖霏霏,重新浇开了我们的心花。温罄的话语,化作了期望与忠告!给了我们自强不息的信心和无穷无尽的力量!

  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父亲是个对社会、家庭都非常有责任感的人,对我们也是通过言传身教,不断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
  1、对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
  父亲一辈子都坚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他对于子女也是这样要求的:
  二姐还记得在大学毕业后,刚参加工作时,心中有些茫然,和父亲谈了自己的顾虑,担心自己干不好工作。父亲没有说许多大道理,只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她:“只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工作,勤学多问,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无论是什么工作,都是一定会干好的”!二姐在以后几十年的工作中,对于父亲的勉励和言传身教,一直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2、为人:光明磊落、廉洁自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父亲一向公私分明,自己从不收受贿赂,也从不侵占公家便宜。在浙赣线工作时,家里要养活我们这么多兄弟姐妹,还有舅舅和外婆,一家十口人,经济上很困难,父亲当时是段长,管工程,下面的工头来送礼他从不收。那些工头就把钱放进饼干桶里或香烟盒里,结果发现后都给退了回去。他廉洁自律一生,从没有拿过公家任何东西,甚至当看到子女使用公家的信纸写信时,还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告诫子女:“公家的东西,哪怕是一张纸,也不该拿来私用!”
  在十年浩劫期间,父亲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被勒令清扫院子,他照样坦然处之;家里的套间被单位强行安排人住进来,对于住进家来的同事,他非但没有抱怨,仍然教育子女要以诚相待,尽力相助。
  “善有善报”:正是因为父亲、母亲这种以善良之心待人,我的三姐在1990年时,年龄也已经40岁了,依照知青政策可以回到北京,但需要有单位愿意接收、安排工作。虽说此时距父亲去世也已经有15年了,当找到当年安排住到我们家里的那位邻居帮忙时,他很爽快地就去找了当时的专业设计院院长,院长也是父亲的旧日同事,对父亲的印象极好。院长答应安排,很快就将我三姐正式调入铁道部专业设计院计划处工作,这种情况在当时条件下是很难得的!
  3、对家庭:关爱尽责、全力而为;对子女教育:循循善诱、言传身教
  父亲是一个对家庭极有责任感的人。
  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家中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不但要负担一家8口人生活,还要负担我们的外婆和舅舅(他们当时和我们住在一起),并且还要供舅舅上大学,他自己节衣缩食,一直毫无怨言。我们家在株洲时,舅舅考上了湖南大学,他去长沙上学时,二姐亲眼看到舅舅的皮箱里放着好多银元。直到他1953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父亲才不再供他费用了。
  父亲博学多才,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处处体现出他的聪明才智:
  父亲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多得的“大知识分子”,据《中国教育年鉴》提供的资料,1928年至1949年大学毕业的总人数只有18.5万,21年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不及现在一年大学毕业生的三十分之一,应当说是时代的精英,但父亲决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记得当年父亲退休后,年近七十的父亲,找来了一本裁剪方面的书,开始为家人裁剪衣服,母亲用缝纫机为家人缝制衣服,父亲还要时常为母亲做指导。我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因为*****时期学校停课,无所事事,在家跟着父亲学会了裁剪衣服。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在家学做半导体收音机,买来了半导体元器件,和一块电路板,其中的电路板的一面是铜箔,是需要依据线路要求用化学药品腐蚀掉不需要的部分,当时我可以用刻刀将无用部分剥离的,但在线路板上需要打眼时,我却犯了难。这一切,父亲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正在我无计可施的时候,父亲给我递上了一个**的“钻孔器”:钻头是用大号的缝衣针,将它的针孔部分截断,用针孔的两个锐利边做钻头;用一个圆柱型木柄开了个十字口,用金属圆环做夹紧装置将针固定。上面又做了一个可以活动的手柄。还做了一个*型手柄,两端拴上麻绳,当麻绳套在圆柱型木柄,拉动*型手柄时,“钻头”就会转动起来。形式与锯锅锯碗的工具相似,这一切全都是利用家中现有的材料。有了这个“钻孔器”,我的线路板很快就做成了。
  父亲做的这个“钻孔器”,对于父亲来说也许只是一个“随来之笔”,但这个创意到现在仍然让我惊叹不已,记忆深刻,竟然会想到用缝衣针来做钻头!这个“随来之笔”在我眼中就成了“神来之笔”。
  父亲的这些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在我参加工作以后,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动脑筋,千方百计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1975年父亲病重期间,4个子女都在外地,可他一再说,不要让我们回北京,以免耽误我们的工作。病重期间父亲想到的仍然是子女的工作,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啊!
  父亲对工作满腔热忱、对祖国甘于奉献、对未来顺其自然、豁达大度,严已宽人,品行高洁。
   原本身强力壮的老父亲,终因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身心受到伤害,患了食道癌,不幸于1975年5月18日卯时于北京铁路总医院去世。当时政治严冬尚未过去,黎明前的寒风依旧阵阵。
  慈父远去,永无再见之日!春晖长留,怎觅报答之时!含泪书写此文,权当四时祭扫,缅怀无限恩泽。秉承遗训,寄托无限哀思。

子女六人敬上:罗绥明、罗玲、罗奋前、罗挺前、罗淑洲、罗文前(执笔)00000000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3686
日期:2018/5/14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豫章无声溪细流的福建仙游罗氏
下一篇:湖南邵阳隆回岩口镇塘坳村摘梨坳罗荣公世系梗概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