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广东东莞大朗镇罗氏源流概述

广东东莞大朗罗氏源流概述

作者:吴沃根、大朗周刊 黄伟英http://www.luos.org

  大朗位于东莞中南部,古时因盛产蓢草(芦蒸的俗名),故名曰“大蓢”,后便于书写,遂将“大蓢”写成“大朗”。本文来&自罗&氏家园
  大朗罗氏属罗贵长子罗清之后代的一支,在大朗繁衍生活了600多年。在大朗,罗姓户籍人口约600多人,他们主要分布在校椅围与洋陂两地。大朗罗氏虽然人口不多,但也出了不少名人将士,取其表表者,有大朗墟创始人罗良策,也有集文人与勇将于一身的罗大炳。


  【姓氏源流】
  大朗罗氏繁衍了600多年
  4月18日下午,洋乌村干部罗志权带着记者来到了校椅围新村农民公寓。一进门,记者就看到几位老人谈笑风生的,聊得正起劲。当聊到罗氏族谱时,70多岁的罗桂桃老人马上回应:“你们等等,我回家去拿!”本文来&自罗&氏家园
  不久,桂桃叔就拿着一本厚厚的老家谱放在大家面前。家谱虽然封面残缺不全,但内页算是保存得不错,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该房家族的繁衍历史。

  收藏这本家谱的桂桃叔告诉记者,这本家谱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六月由二十世孙罗绍和、罗焯和兄弟主修,任砺隅协修的《帝宠房家谱》。
  记者还了解到,校椅围其实在嘉庆十四年(1809)三月,曾由罗镇平及其四子首次修有全村族谱的。此外,还有一本《帝明房家谱》,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八月,由本房聘请塾师任砺隅抄写的。但至今保存下来的只有桂桃叔手上的《帝宠房家谱》。家谱记载校椅围罗氏属绵远堂。本文来&自罗&氏家园
  对这本老族谱讨论得正热烈的时候,门外又走进来一位40多岁的罗氏族人,他就是洋陂村的罗冠华。罗冠华近年也在研究大朗罗氏的历史发展,他告诉记者,大朗罗氏曾经分布在三条村的,但今天只留下两条村,就是洋陂村和校椅围,而洋陂村本身没有族谱保存下来。
  前些年,罗冠华到广州黄埔横沙参加宗亲活动时,发现清朝时期大朗有宗亲迁到横沙,并且有族谱留存下来,2003年3月6日,横沙族人罗善杰叫女儿将复印件送到罗冠华手上。原来,这本复印谱也是经过四修的:一修是大朗九世祖罗二酉;二修是大朗十世祖罗良策、罗良启兄弟及十一世祖罗祖盛、罗世誉;三修是清雍正六年(1728)七月,由罗淡溪重修;四修是清康乾间戴屋庄人罗大礼。

  综合这两本老家谱与复印谱,可以勾划出这样的一个轮廓:大朗罗氏,属于罗贵长子罗清之世系,祖上居住在冈州(新会),后迁番禺车陂,再迁广州横沙,宋末由横沙迁东莞铁冈铎,始祖为罗元振。
  罗元振,曾登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邹应隆榜进士,任南雄太守,其四世孙慎斋举元朝进士,任武昌教授。后值元乱,挂冠而退,携夫人丁氏与众子孙隐居于南雄珠玑巷梅冈,升平后其子伯炎、叔谦羡东莞风俗淳美,择居于东莞城内市桥桂华坊居住。伯炎后代迁莞城北门外(今属城内)土桥头居住;叔谦迁榴花凹头,谱云“叔谦之孙罗义胜再迁大朗市坑尾,与乌石岭何氏比邻居住。”
  叔谦祖“性悦林泉,情耽鸡黍”,常到大朗游玩,他看见大朗土地肥沃,适宜耕种,于是想在大朗定居。后来,他的孙子罗义胜遵从祖训,落籍大朗,为大朗罗氏开基祖。
  叔谦在洪武二年(1369)迁到大朗时,已经52岁了。现在,大朗罗氏老人都承认叔谦为大朗罗氏始祖,但始迁祖是他的孙子罗义胜。以这个时间一推算,罗氏一族迁居大朗也有600多年了。本文来&自罗&氏家园
  后来,义胜公生了三个儿子,长子秉彝迁居洋陂,为洋陂始祖;次子锦成迁居早禾边(今嘉荣天桥旁,近新华书店小公园一带),后代再迁龙蟠岭下龙田坑,因立围时村后山形似校椅状,后改名校椅围,罗锦成为校椅围始祖;三子季成情况不详。
  洋陂村十世祖罗良策、罗良启兄弟迁松木山戴屋岭下,后改村名戴屋庄。戴屋庄罗氏族人于清代后期逐渐外迁,今已不存,据说目前尚有两家罗氏后人留居松木山。清中期后,大朗部分罗氏后人迁往茶山寒溪水、莞城内和广州黄埔横沙等地。


  【姓氏名人】
  大朗武进士 罗大炳
  罗大炳,字炜亭,大朗松木山戴屋庄人,生活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乾隆丁未年(1787)中武进士,任湖南永顺都司。
  略有出入的是,民国陈伯陶《东莞县志》卷四十八《选举表》中简单记载:“罗大炳,字焯坚,大礼弟,丁未科武进士,湖北荆州守备。”
  罗大炳从小好习武艺,力气过人,练武时,相传百余斤的石担在他手中舞动如飞。他武艺高强,文思敏捷。在戍守边关达二十多年,卓有战功。罗大炳晚年解甲归田后,长期居住在莞城西门,多与文人雅士往来,在家乡结社赋诗,大兴文事,影响颇深。

常平周序鸾《梅花书屋诗钞》内页
  常平屋厦桥梓周序鸾有诗《赠罗炜亭都尉大炳归故里》云:“茫茫宦海几升沉,老去汾阳感不禁。报国昔曾经百战,辞官今始遂初心。时平容享归田福,诗好争传出塞吟。莫叹封侯无骨相,赐归恩比赐候深。”罗大炳著有《塞外吟》,记述其戎马生涯的生活,可惜今天已经佚失。今只在《东莞诗录》存其诗四首:
  (一) 出关
羽书旁午赋西征,飒飒商飙送远行。三径黄花牵别梦,满林红叶写幽情。
惊看物态销魂色,愁听骊歌结尾声。回首萧城云在望,几行疏柳淡烟横。
  (二) 哈密旅中生朝前一日感怀
频年马首逐风尘,惯向天涯度降辰。北海自倾延寿酒,南山谁祝远游人。
劬劳未报难为子,矢石曾经叹有身。荏苒流光驹影促,明朝又是小阳春。
  (三)午窗即事
午睡梦初觉,竹炉茶熟时。风生花气动,日仄柳阴移。
托病因辞客,书怀浪咏诗。无情庭树鸟,啼罢又迁枝。
  (四)秋日感怀寄家人
露冷东篱菊渐华,白云遥望动思家。廿年惯作天涯客,万里长浮宦海家。
秋色远涵归雁影,朔风寒卷战场沙。形容久历风尘老,壮士于今比旧差。

  大朗墟创始人 罗良策
  罗良策又名罗策君,字万言,号怀匡,为二酉公长子。他头脑灵活,又有学问,善于经营,将家业不断发展壮大,良田众多,家中婢仆成群。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他组织本地富户,筹建了大朗最早的墟市,为发展大朗本地的经济贸易作出巨大贡献。相传地豆街和卖糖街当年都是罗策君的产业。为了纪念罗策君的功绩,大朗人在大朗观音古庙里供奉有他的真像,可惜文革时被拆毁。

  【姓氏故事】
  迁居戴屋庄 科甲耀门庭
  在罗冠华从横沙带回来的族谱复印件里,记者看到罗良策的《重修族谱序》和罗大礼的《四修族谱序》里都提到洋陂村在戊子年遭逢变乱,家舍荡然,族人沦没。
  根据谱系推断,此戊子年应为大明永乐六年(1408)戊子。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会使到洋陂罗氏族人遭此厄运呢?关于这厄运,记者在谱中没有发现相关记载,其它史料也没有提及,这个400年前的谜团有待研究解开。经过这家难后,罗氏后人四散各处,当然也有继续留居洋陂村的。本文来&自罗&氏家园
  直至清康熙初年(1662—1683)九世祖罗二酉公时,洋陂村罗氏后人才开始有了转机。二酉公为人宽厚,满腹诗书,曾在松柏朗村当教书先生。他生有三子,其中长子罗良策、次子罗良启,这两兄弟奋发有为,振兴祖业,让洋陂村罗氏渐渐恢复了元气,田产也增多了。
  罗良策与罗良启见松木山戴屋岭附近龙蟠虎踞,山清水秀,并且,在那里居住的戴梧台先生向他们介绍说,若居住于此,后代必定多出科甲,于是,罗良策与罗良启举家迁往此地立村,改名“戴屋庄”。记者还了解到,戴屋庄还有另一地名,叫德寿庄。
  自罗氏迁入后,戴屋庄人财兴旺,后代罗大炳、罗大礼、罗大魁、罗大斌等相继考取功名,光耀罗氏门庭,其中罗大炳文武全才,为大朗人所共知,民国《东莞县志》亦有载其名。

  戴屋庄与水围
  水围在距黄草朗村两公里的红坟岭下田坑处。
  清朝嘉庆年间,罗大炳晚年解甲归田,得皇上赐俸荣归,安度晚年,住在戴屋庄老家(现已散)。
  罗大炳记起幼时曾听老人说过,戴屋庄建围时,它的奠基日期与本市石龙镇建墟日相同,都是在明朝嘉靖年(公元1522年)建,曾有位风水先生说:“戴屋庄此村与石龙同日同时奠基,怕日后有石龙便无戴屋庄,有戴屋庄则无石龙。”
  罗大炳一直把此事记在心头,眼见罗氏子孙陆续迁出,于是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到处察看,选址另立新围,后选得附近红岭南面田坑中一高墩,约二三千平方米,以作围址。规划四周挖一水渠围绕村庄,并命名为“水围”,奠基之日,雇来百多民工搬砖运石,谁料建成已有两米高的围墙,在无风无雨的晚上突然倒塌,重建再塌,如是几次。
  有天晚上,风水先生梦中见有人在床前向他警告,不准在此建水围,如你白天建,我晚上推……风水先生清早起床便对罗大炳说:围墙几次无故倒塌,必有古怪。于是他将梦中情景告诉罗大炳,要求罗大炳白天亲自到围场坐镇指挥。罗大炳一下就答应了,每天拿着三叉铁耙在围场守护,果然没有倒塌。本文来&自罗&氏家园
  但好景不长。一天,罗大炳女婿从远方来拜访岳父,家人传报,罗大炳马上回家。谁知道,当天晚上,围墙又塌了下来。自此,罗大炳觉得天意难违,便放弃建筑。年长日久,风吹雨打,水围场址变成了稻田。距今已有两百多年,此地仍称水围。
  1976年,黄草朗大队社员在水围坑里平田深翻改土,石头、瓦砾露出地面,发现围墙故基。
  戴屋庄散围两百余年后,大朗于2003年在该地兴建了“三星小学”,并在戴屋庄围址盖上了教师宿舍楼。


洋陂旧村貌

  追本溯源
  罗贵迁至珠三角一带开枝散叶
  相传罗姓起源于河南罗山,罗姓后人一直生活在中原一带,后来南迁,相当一部分迁入福建南昌地区,故称豫章罗氏。唐末有叫罗袍者,字德称,生十四子,其中第七子应通,生于唐天祐二年(905),居太原,生二子,长子彥环,次子彥玮。
  罗彦环,字应兆,别字南庄,在“陈桥兵变”中力助赵匡胤夺得政权,立下大功,为开国元勋,封侯称爵。原住河南开封祥符县尚德里。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见微知著,辞官归隐,携妻带子徙居广东南雄府始兴且牛田坊沙水村珠玑巷,是为豫章罗氏入粤南雄之始祖。
  彦环七世孙罗贵,南宋绍兴元年因避胡妃之乱,率当地三十三姓九十七户人家砍竹扎顺排浈江而下,向珠三角地区进发,最后落籍于冈州(今新会)大朗都古蓢甲蓢底村。其他三十三姓后人散居珠三角地区,为明清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各姓后人尊称罗贵为罗祖。至今珠三角很多姓氏后人依然会在清明节去拜祭这位罗祖。本文来&自罗&氏家园
  关于这一段罗氏发展史上的大事,不但各地罗氏族谱中有详细介绍,珠三角其他姓氏族谱亦有所提及。珠三角地区罗氏族谱中不但详细记录当年罗贵这次南迁义举,还录存有当时迁徙过程需办理的各种官引文书档案,为还原那段历史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参考资料,如《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记载:“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陈、谢、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柯、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罗贵,讳以达,字天爵,号琴轩,生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南雄沙水人,宋诰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配金氏田氏,生九子,分别为清之、慎之、辉之、光之、曦之、温之、淳之、绍之、信之,其中长房清之的四世孙元振公迁东莞铁岗,四房光之的后代一支迁东莞茶滘(今槎滘)。这两支罗氏是今天东莞各村罗氏的源头。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7095
日期:2017/5/17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广西博白松旺镇潭莲村罗氏北四郎公系
下一篇:湖北罗田官基坪罗家大垸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