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福建云霄姓氏文化──罗姓

福建云霄姓氏文化──罗姓

一,罗姓溯源

  一。远古世系:
  罗姓为黄帝之后。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老童(卷章),老童(卷章)生2子,名黎与吴回,皆以职司“祝融”为氏。
  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
  祝融,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生6子,即:樊、惠连、箴、求、言、安、季连。季连(芈)生附沮,附沮生穴熊,穴熊生鬻熊,鬻熊生罗。
  二。以国为姓
  熊姓及妘姓是罗子国姓氏的主要来源,现在1000多万罗氏主要来源于罗子国遗民的后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改姓,还有不同时期兄弟姓氏及带“罗”字复姓改罗氏。
  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音:米)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是春秋时楚人的先祖。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据湖南省社科院炎黄研究所罗文华、何光岳先生考证:“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鸟类,而称罗氏族”。其中罗氏早期来源之一的“大罗氏”更早见史载,其主要活动区域: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的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地带。直至近代,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而罗部落是楚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属楚文化的一部分。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到了两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部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氏先民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及以狩猎为主、英勇善战的罗氏先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部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受封宜城,建立“罗子国”,(注:子,子爵)它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国在宜城西的罗川城(罗子国遗址在今之湖北襄樊市南漳县内)。宜城之“罗子国”是正式见载史册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左传》予以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长期以来,其后裔有强烈的“复国情结”,《罗氏族谱》中有不少复国的描述,但未见史志记载,待考。罗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早见著典籍的、唯一的罗子国大臣是伯嘉,湖南有的罗氏支系至今奉伯嘉为始祖(笔者注:有资料称“伯嘉姓郭”)。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卫国罗御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笔者所见,罗御亦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第一位见著史册的、以国为氏的罗姓人。不知何故,古今有关罗氏的姓氏书籍,均不见载。从此,“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后裔,在中国历史中相继出现,与兄弟姓氏—起共同创建伟大的中华文明。
  三。罗姓简介
  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二,罗姓源流

  [字义]
  “罗”的本义是捕鸟的网。许慎《说文解字》:“罗,以丝罟鸟也。”
  [罗姓源流]
  罗姓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2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加上少数民族的罗姓人数,估计罗姓人口应在1000多万。
  一般认为,罗姓的远祖是黄帝。许多姓氏书上称罗姓子孙为祝融之后。祝融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湖南新化《罗氏通谱·源流受氏世次录》中称罗姓先祖匡正曾经帮助周王灭商,西周初年被封为诸侯,建立罗国。最初建都于今湖北宜城,后迁都于湖南长沙,与楚国相邻。春秋时期,罗国被楚国所灭,一部分子孙遂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改自己姓氏为罗姓。《魏书·官氏志》中记载北魏孝文帝时,推行汉化政策,下令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其中叱罗氏、破多罗氏皆改成汉姓罗姓。《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唐朝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在大唐圣历二年(699年)率部族约六七万人内迁,后其客死长安。他的后裔逐渐汉化,遂改姓为罗姓。满族八旗姓中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裔均有改姓为罗者。土族中的罗姓是土族罗古尔氏汉译过来的。在土族语言中,把罗姓人称作罗古尔·孔,即种油菜子的人。罗古尔地方因出产油菜子而闻名。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后,罗古尔氏人就取第一个字罗作为自己的姓。
  更有不少汉族的罗姓子孙,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融入少数民族中。我国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瑶族、蒙古族、京族、哈尼族、白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罗姓。如清代乾隆时期《北胜府志》记载,罗氏子孙有一支西迁到云南的北胜州,成为当地彝族大姓之一。贵州彝族亦有罗姓。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本姓罗氏。
  春秋时期罗国被楚国所并后,子孙失去国家逐渐南迁,开始以罗为姓。一部分罗人与卢、庸遗民一起向西进入川东,定居阆中,成为“板楯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提到西汉时板楯蛮有七姓,罗姓为七姓之首。
  秦末汉初之际,罗姓人士开始崭露头角。秦朝末年有长沙人罗君用,任武陵县令,其子罗珠在汉朝担任官职,奉命驻守九江郡。在今南昌一带修筑一座城堡,并亲自在城墙周围栽种豫樟树。其后人便在此定居下来,奉罗珠为豫章罗氏的一世祖。此后豫章罗氏不断的繁衍壮大,很快成为当地望族。《广韵》称,罗姓“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也称豫章五大姓中罗姓居首位。此外豫章罗氏子孙还不断向周围地区迁徙发展,成为罗姓一大宗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仕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湖北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两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此外四川也出现过不少罗姓名人,如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为罗氏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在北方山西等地也有一支罗氏家族显赫。北魏代北人罗结,英勇善战。魏帝专门为其修“罗侯城”以供其养老。罗结子罗斤,孙罗敦、罗拔,罗敦子罗伊利、孙罗阿奴,罗拔子罗道生,孙罗延等先后承袭爵位,担任将军、大夫、刺史等官职。从北魏道武帝至东魏武定年间共160多年,这支罗氏家族子孙世代为宦,功高位显,为当地名门望族。
  隋唐五代时期,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地区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大姓。江西《罗氏大成谱》称“(豫章罗氏)在晋、宋、齐、梁之际,散居天下……”兴宁《东门罗氏族谱》也提到五代时期罗姓“元杰公者,遍往永平、襄阳、长沙、豫章、山东、浙江等处,访问宗族。”可见五代时期罗姓已经播迁至上述地区。从史书记载的罗姓名人的里籍看,罗姓子孙广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浙江、河北、四川、安徽、福建、广东、陕西、江苏等地。隋末幽州总管罗艺,湖南襄阳人。唐朝将领罗士信,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封为剡国公。唐朝名儒罗道琮,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罗隐,新登(今浙江富阳)人。唐末魏博节度史罗宏信,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唐末社会动荡加剧,不少罗姓子孙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往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偏远地区。《江西罗氏大成谱》记载唐末僖宗时期,由于战乱,其始迁祖罗景新先是迁往江西赣州府宁都州,数十年后,又迁福建汀州府宁化石壁村,在此安家落户,成为罗姓入闽之始。又后来罗姓沿汀江南下进入广东梅州、兴宁,成为客家罗姓一族。
  宋元以后至明清,罗姓子孙更是遍及全国各地。但主要分布仍以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以今江西省为例,江西省内除豫章罗氏外,还有南昌东坛罗氏、庐陵 村罗氏、吉水罗氏、丹山罗氏、永丰水东罗氏等宗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在青州(即今清徐)做官,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
  罗姓迁居台湾,目前所见文献记载最早始于清朝雍正初年,有一福建漳州罗姓人与郭、何二人一道到台湾基隆开垦。雍正八年广东人罗朝章在台湾新竹红毛乡开垦。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罗合泉在台湾彰化县东螺西堡新庄仔庄开垦。此后大批罗姓子孙迁入台湾,与当地居民一起为开发宝岛台湾做出重大贡献。今天罗姓人口在台湾排名第十八位。
  更有不少罗姓子孙漂洋过海,在海外生根发展。罗国亡国后,一部分人迁到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元朝至正年间罗斛国吞并了暹国,其国遂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罗人成为泰族的一部分。这是罗人最早向国外发展。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祖籍广东嘉应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式的兰芳公司,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年—1885年),是海外罗姓影响最大者。目前海外罗姓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祖地今日]
  [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北靠省会郑州,距郑州市38公里,是中原商贸城郑州市的卫星城市,居河南省经济发展核心区。全市总面积873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城镇人口15万人。农业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小麦。养殖业有生猪、禽、蛋等。新郑红枣非常有名。工业有机械、电力、建材、化工、烟草、食品加工等行业。新郑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建都之地,也是众多姓氏的祖地。春秋战国时的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500多年。因此新郑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第一古都”。 主要旅游景点有轩辕故里、郑韩故城、始祖山文化游览区、新郑博物馆、欧阳修陵园等。郑韩故城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另有风台寺塔,唐户遗址,华阳故城、裴李岗文化遗址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年)。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郡望堂号
  “豫章堂”、“尊尧堂”:罗氏郡望豫章。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
  豫章堂是罗姓的嫡传正嗣,当年我罗姓始祖汉大司农罗珠公领族人为避祸迁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始有豫章堂,继而开支散叶,罗姓后人迁徙湖南、福建、广东、浙江、山东、山西等地,成为一大族!千百年来豫章堂一脉名人辈出,罗姓一族更加得以光耀,小说家罗贯中,画家罗牧,南宋学者罗愿,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大儒罗从彦,明三状元郎:永丰罗伦、吉水罗洪先、绍兴罗万化等等全国各地罗氏人生辈出,为中华文敏作为了我们罗氏应有的贡献!
  豫章堂谱序为:“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也称旧普,是罗姓嫡系一脉的序谱。
  豫章
  豫章郡,汉高帝置,王莽称“九江”属扬州。时户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二。人口:三十万一千九百六十五人。县十八: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陵、余汗、柴桑、艾、赣、新淦、南城、建成、宜春、海昏、云都、鄡阳、南壄、安平(据《前汉书》班固撰)。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山西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并产生以“罗”命名的县一一罗县。秦汉时,罗姓向东发展,沿长江而下,已播迁至江西南昌地区,秦·武陵郡守罗君用(笔者注:许多姓氏书、《罗氏族谱》载“武陵令罗君用”,查《汉书·地理志》秦时“武陵”为“郡”,今改之。)之子、灌婴部将罗珠(笔者注:《江西通志》有传,许多罗氏族谱载任大司农,台湾有族谱载为“大将军”,《南昌考古录》载“官职失考”),族谱载,其出守九江,继续完成颍阴侯灌婴在南昌筑城任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逐步繁衍生息。
  东汉末,豫章罗氏世家子弟罗邵任侍中,封列侯;晋·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以“—门忠孝”名著,一直发展到宋朝,成为江西的大姓。尤其理学家朱熹的祖师、福建沙县人罗从彦,祖籍豫章,士人学者以“豫章先生”见称。宋·宰相罗点(江西抚州崇仁人)是豫章柏林里罗文通的后裔,《宋史》有传。还有一位“豫章罗”女性,唐朝时嫁给一位赵姓王爷,封为“豫章郡夫人”等。从史料、罗氏族谱中,可知豫章罗氏发祥于汉,至宋,尤其南宋,朝廷偏安杭州,罗氏开始重放异彩,出现“一门七进士”的罗绋家族。明朝时,人才辈出,“吉安三罗” ——明·哲学家、礼、吏部尚书罗钦顺;明·状元、学者罗伦、罗洪先等为代表,为豫章罗氏增光添彩,代有闻人。但吉安地区罗氏追溯源流时仅断自唐·吉安刺史罗崱(注:任职有数说,从《桃林罗氏谱》),并明确其先祖来自浙江钱塘。后罗崱后裔严遵祖训,亦断自唐·罗崱。但宋代乡间大儒、举人罗绋的女婿、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四库全书》中留下《诚斋文集》,保存了大量罗氏珍贵史料,其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断言:“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注:罗含字君章)”以文鸣降;及五季(唐五代十国期间),则有江东公(罗隐号“江东生”),今庐陵之罗,其后也”。明确庐陵(今吉安地区)罗氏是豫章罗氏的一个分支,其先祖可追溯至晋长沙相、散骑常侍、著名文人《湘中记》作者罗含及唐末五代初的诗人“唐三罗”之首——罗隐。
  唐·林宝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不知为何没有“豫章罗”的名次。大概唐朝时,李世民改革姓氏制度,强制削弱“晋之王、谢,唐之崔卢”的世家大族势力,按当朝官品位重排姓氏大族。“豫章罗”在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时没有在当朝有高官者,所以与“长沙罗”一样未列名次。
  姓族:名族,望族。《后汉书 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李贤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又北魏孝文帝下诏制定姓族,以奕世有大官者为姓,次为族(见《魏书·官氏志》)。汉代,豫章人首见封侯者为罗邵,他官为“侍中”,必出自姓族,其封侯之事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可惜笔者所见罗氏族谱,竟无一本有载,但他为“豫章罗氏”是汉代姓族,留下确证,为豫章罗氏争得很大的光荣,是一位被罗氏后人遗忘的、为“豫章罗”姓族声誉做出杰出贡献的罗氏先人。
  现在海内外—千多万罗氏,大多数源出或奉“豫章”为郡望。
  长沙
  长沙郡,秦置,时户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四,人口:一百零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二人。十三城。临湘;攸;茶陵;安城;酃;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原注:帝王世纪曰:有广陵亭。《湘中记》(笔者注:罗含著)亦云:二妃之神(罗孝女、孟姜女),刘表为之立碑];醴陵;容陵。(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长沙罗”与“豫章罗”一样,属于罗氏五个郡望之一,在《元和姓纂》为不列名的郡望。但在唐末,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封王,功高一品,若当时续编《元和姓纂》,“长沙罗”一定名列榜首。
  湖南长沙,以汉·梁国相罗怀、交州刺史罗宏;汉·临海太守罗彦;汉末晋初荥阳太守罗绥;晋·长沙相罗含、唐·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唐三罗”诗人、浙江罗隐、罗邺、罗虬等为代表,形成长沙郡望。据明·状元罗洪先花费三十多年时间,在《秀川罗氏族谱》等文献中断言,吉安、吉水罗崱,前先世来自湘东。清·湖南娄底教育家罗辀重的父亲“陶龛先生”(湖南罗氏大部奉崱公为始祖)在其自传中亦写明为“江东公”罗隐的后裔。
  笔者在宋·杨万里文集中找到有关罗氏的大量史料,因杨万里是举人罗绋的女婿,杨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明确断言:吉安、吉水之罗,源自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但目前罗崱后裔亦有一些改奉“豫章”为郡望,此是“郡望”的演度,文化认同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欠缺,《秀川、桃林、竹溪罗氏族谱》乃断自罗崱而不上溯。
  湖南罗氏虽大部奉唐·吉安刺史罗崱为始祖,但乃有数支罗氏如宁乡罗氏,仍然奉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为始祖。
  襄阳
  在湖北襄阳,以汉·广汉太守罗蒙;汉·牂牁太守罗式;晋·持节(注:持节即掌有三品官以下“先斩后奏”之权)西鄂侯罗宪;持节夷陵侯罗尚;广、益州刺史罗友;唐·燕王罗艺(注:曾赐姓李,后改回罗姓);秦王左右、陪戒副尉罗甑生(从二品,周绍良藏拓本),襄阳男爵、京兆尹罗珦;赠礼部尚书、福建、江西观察使罗让等为代表,形成襄阳郡望。该郡望后裔,笔者所见除江西吉水山原罗氏支系外,其它均与兄弟姓氏发展规律一样,统一“郡望”,改奉“豫章”为郡望。明代“吉水三罗”之一的罗大纮即出自该支。在《禁毁四库全书》中,罗大纮的文集得以保存,为山原罗氏属于襄阳郡望留下典籍依据。在唐朝林宝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襄阳”列为罗氏二郡。其一齐郡,其三,河东。
  齐郡
  齐郡,秦置,时户十五万四千八百二十六。人口:五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五人。县十二:临淄、昌国、利、西安、钜定、广、广饶、昭南、临胊、北乡、平广、台乡。(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在山东济南,古称齐郡、历城。有一支罗姓族人从河南沿黄河而下,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发展成大姓,隋末与湖北襄阳等罗姓族人共同参与十六姓兴唐的战争,其代表人物有的封王,如燕王罗艺(正一品),有的封国公,如郯国公罗仕信(从一品),有的封侯,如左骁卫将军、上柱国(正二品)安山县侯罗君副(据周绍良藏拓本);诩卫神羽大都督罗端(据北京图书馆藏拓本);果毅将军罗承先(从二品,据周绍良藏拓本);开国县公罗君预(从二品,据古文献室藏拓本)等。而历城所在地——齐郡,在唐·林宝编的《元和姓纂》中列为罗氏首郡,发展成罗姓的郡望。因唐朝定姓族时,以当朝官品位排列,可见当时齐郡罗氏人才之盛。现山东罗氏大部奉唐·郯国公罗仕信为始祖,而且断自罗仕信。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罗仕信赐姓“李”。但他族人的后裔仍然坚姓“罗”。
  河东
  河东郡,秦置,时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人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人。县二十四: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斐泽、端氏、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镊、骐。(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在山西太原附近,北魏时,以代州人(今山西)屈蛇节侯罗结(《魏书》有传)家族为代表,罗拨封济南王、罗斤封带方国公等,翻开《魏书》,罗氏自成半壁河山,形成罗姓河东郡望。至唐朝,名列罗氏三郡之一。其代表人物除上述罗结家族外,还有唐·播州侯罗荣,为唐大将,自山西东进南下,征战福建、广东、广西、至贵州落户,《遵义府志》,几成罗氏家谱。宋开国元勋罗彦瑰,为宋朝的建立,名垂千古,广东罗贵支系,有的奉罗彦瑰为始祖。但目前已少见奉河东为郡望的罗氏支系。估计已改奉罗氏其他郡望,体现民族文化的趋同。
  河东,是由少数民族改姓为主而成的罗氏郡望,可见少数民族在罗氏的发展史上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罗姓入闽

  据唐代陈政、陈元光平蛮乱、开漳郡的相关史献资料记载,唐高宗总间之初,河南光州有一位将校(府兵队正)罗幼邻,随归德将军入闽,漳州建立后,罗幼邻的后裔便播居于闽南和闽中、闽西一带,属罗姓浏阳派系,据《浏阳罗氏二修族谱》记载,今连城县瓜田里罗姓族人,乃其后裔。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年),有连城族人罗振,任广东潮州通判,其子孙因战乱而播迁潮州程香松口溪南定居,此后有其支脉衍播嘉应州(梅州)兴宁县,与宋代翰林学士、豫章罗廷郊这支罗氏同邑而居。因而、福建省罗姓浏阳系除了上述衍播概略外,亦有小部份分流播入漳。但现居漳州各地的罗姓,却多为“豫章罗氏”派系,而且是于明代从广东新会、大埔传入的。
  东汉末,豫章罗氏世家子弟罗邵任侍中,封列侯;晋·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以“—门忠孝”名著,一直发展到宋朝,成为江西的大姓。尤其理学家朱熹的祖师、福建沙县人罗从彦,祖籍豫章,士人学者以“豫章先生”见称。
  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

五,罗姓肇漳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随陈政从河南入闽开漳的罗幼邻,在陈元光建立漳州后,奉命驻守闽西龙岩(据正德本《大明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初建之时所辖区域北抵汀州,南辖潮安、东临各岛,西接临川),且定居连城。迄今为止,此支有否衍派留居漳州市属地?尚待查考;其它支系亦同样未行其祥。然而,今云霄县罗氏乃属万人以上的大姓之一,应是漳州罗姓族人较为集中的地方,而聚居于闽南的罗姓,虽是从广东而来,但他们皆为“豫章罗氏衍派”,而且与广东新会、大埔的传承脉络甚为明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凡于明代中期前后从新会县迁出的罗姓族群,不管他们徙寓何处,都世代相承地奉祀着罗姓保护神“白沙爷公”,而且常见其宗祠悬挂“理学薪传”匾额,实颇涵典故。如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豫章罗氏联谊会”曾专门致涵祖籍地“漳州府平和县呈奇岭罗氏宗亲”(因马铺乡全境长期隶属平和县,直至嘉庆三年,即1798年以后划属云霄厅辖属),询探他们在台湾依然崇奉的“白沙爷公”是何来历?有何典故?家庙中的“理学薪传”的来历又是何所指?当时辗转送至云霄县政协,政协工作人员接信后,广询罗姓,他们虽对“白沙爷公”的的崇拜习俗和悬挂理学之匾 ,皆确认世代相承,但却未见本支罗氏谱牒中出现过“理学名人”,虽然仅见显闻于世的宋代翰林学士、兴宁罗廷郊,但却未知其是否“理学门派”?因而对此也不知其所以然。为协助台胞认祖归宗,经认真查考各种典籍资料,终于有了史学依据,随即向台胞作了答复:
  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新会罗姓因遭当地异姓盛族的侵霸欺凌,曾为民事纠纷酿祸,将面临灭顶之灾。后幸获“白沙先生”陈献章以自身的声望,不畏危难认真调解,终于使罗姓化险为夷,并且让他们与原曾结怨成仇的异姓尽释前嫌,从此和睦相安。为此,新会罗姓为感戴陈献章的大恩大德,便建造“生祠”为恩人祈福,还于生祠 中塑祀“白沙爷”翰林陈公像。从此,罗姓长辈们还立下族规,务求子孙世代记念恩公白沙爷。
  又见相关史料载:“陈献章,明新会人,字公甫,正统时,以荐举官翰林院检讨,旋以终老养告归,后追谥“文恭”,其学出于吴与弼之门。陈献章学养深厚且得悟于理学真传,以存诚为立世之本,于粤之南陬独树一帜,世称“白沙学派”。如光绪版《辞源》“白沙学派”条目云:“谓明陈献章学于吴与弼,其学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与其后之阳明学派最为接近。”再者,因新会理学大家朱熹堪谓地缘相因,加上罗姓皆竭诚尊崇的历史人物、恩人白沙先生在新会薪火相传着性理之学。所以在世祀“白沙公”的同时,也必于宗祠悬匾 “理学薪传”,以彰族属尊贤尚德的好传统。这种族俗,堪谓闽粤台姓氏文化中的独特之处。

六,云霄罗氏

  云霄罗氏主要聚居地,1981年以前多数居住在马铺境内,是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从广东大埔县湖寮乡水平山大产司埕头的罗美源(又名罗云),始迁至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后划隶属平和县)新安里油坑呈奇岭(即今云霄马铺乡龙镜村)开基的。
  罗美源系大铺县湖寮乡罗氏第六世,在云霄定居传衍子孙,被尊为罗氏开云第一世祖。据云霄罗氏宗谱及相关资料记述,本支源出粤省新会县,流播大埔县,分移漳州府,为江西豫章罗氏之裔。按《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家谱》和《东莞英村罗氏族谱》等资料载述,本支系乃是在南宋末叶的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雄(广东省北部)时,当地贡生罗贵率33姓(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伍、赵、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共97家人,一起为避难离开南雄,经韶冲,过广州,最后落籍珠江三角洲各地。故新会罗氏即罗贵所带的罗家后人。后来,新会罗氏又有支脉播居大埔县,在大埔县湖寮乡定居,后世建有宗祠“明德堂”于此。大埔罗氏尊罗德垂为开基祖。迨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大埔县第六世有罗美源者,北迁至云霄呈奇岭开基衍后。迄今罗美源的后裔已在云霄历传20余世。原呈奇岭于明崇祯年间建军有罗氏祖祠两座,俗称“大房祠堂”和“二房祠堂”。至第十三世有一房移居本乡部上村,其后裔在村中又建支祠一座,主堂龛台上悬挂“继豫章罗”木匾,意示着衍派宗支乃由南昌──新会──大埔──呈奇岭──部上延续衍播而成。
  呈奇岭罗氏族人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丁日众,陆续展播于本县许多村庄,乃至外县外省。明末,罗氏第八世,即罗美源有一裔孙派居本邑双果山,又移居上河村,后人又在上河村(今属下河乡)建造一座“罗氏宗祠”。据谱牒资料记载,清康熙年间有第十二世罗仕和等族人移居台湾诸罗(嘉义)坡斗垦植、经商,并定居衍后。
  迨1981年,因本县建设本省第二大水库“峰头水库”,马铺乡罗姓布居的许多村社,服从国家水利建设规划要求的需要,舍小家顾大家,纷纷搬迁至本县境内一些乡镇择址而居,居住范围自此扩展。

七,本县分布

  马铺乡:
  1、宝洞行政村
  宝洞,东墘坑,下杭溪,胶塘,坊下;
  2、峰头行政村
  峰头,大陂;
  3、马铺圩
  4、上洋行政村
  旧寨自然村
  5、枋林行政村
  枋林,牛坑,片仔里,后厝
  6、宝石行政村
  双过山,栈楼,下墩,墩头,
  流贝,宝石,下城、砖仔埕,车安仔坪;
  7、泮坑行政村
  泮坑,婆楼,胜坑,冷水坑;
  8、白凤行政村
  白凤,重地,山仔尾,岭脚,柯树坪,岭 头;
  9、青美行政村
  顶楼,下楼,吊钟,贵竹坑,半岭;
  10、龙镜行政村
  13、大坪口丘自然村;
  14、坑口行政村
  坑口,黄岐山,牛头、牛坝1,大岭湖,南埔,新村;
  15、上洋行政村
  旧寨自然村;
  下河乡
  1、上河
  2、后山
  3、高塘内
  4、世坂村楼洋自然村
  火田镇
  1、圆峰村埔楼自然村
  2、西林村上安自然村
  3、溪口村宫仔坑自然村
  4、新园村青山自然村
  陈岱镇
  1、赤岭
  2、呈安(董塘、贝园)
  3、双园
  莆美镇
  1、三东
  2、大埔村凤埔
  3、狮山
  4、阳下
  和平乡
  1、葛滕埔,
  2、甘埔
  3、安吉
  4、马田
  常山开发区
  1、赤土
  2、吉仔(者仔)
  3、大水堀
  4、溪墘(华侨迁入)
  5、后厝园(华侨迁入)
  6、观阳(官阳)村马洋自然村(诏安迁入)
  云陵镇
  下城村石城自然村

八,文物家庙

  1、云霄罗氏开基宗祠
  原址座落于马铺乡龙镜村,此地古地名呈奇岭。村中于明代中后期,先后建有祠堂两座,俗称“大房祠堂”和“二房祠堂”。曾挂有木匾“理学薪传”“豫章世泽”等。
  分支部上村的罗氏族人,于清康熙间建造成一座“罗氏宗祠”,主堂龛台上悬挂“继豫章罗”木匾,楹联为“述豫章而继宗祠,钦乃祖长绵令绪,祠堂坐东向西(1981年因建峰头水库,现已淹入水中)。
  2、上河罗氏宗祠
  始建军于明末,2002年重修,楹联为:“青岭肇漳基豫章世系,狮铃嫡派象眼分支”;堂皇灯两盏,分别题写“豫章衍派”,“理学薪传”今仍保存完好。
  3、宝石“明德堂”
  年久失修,已较颓残。
  4、泮坑“明德堂”
  年久失修,已甚残旧。
  5、青山罗氏宗祠
  因1981年建设峰头水库,已淹入水中。
  6、白凤“龙舌堂”
  楹联为:“龙见在田,宗祖崇贤绵德泽;舌广于堂,子孙鼎盛衍家声”。
  7、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四日为共同祭祀日。
  8、罗祖墓
  位于马铺乡呈奇岭(今龙镜村)下坑,穴名“顶头狮”,世称“狮额公墓”,坐丁向癸兼子午,为云霄开基祖罗美源(又名罗云)之墓。
  9、罗氏昭穆:

国朝风宣德,克士光思文,朔端祯禄裕,世代礼义尊;
尧舜宗英俊,孔曾道永存,天家明福善,万有纪灯云。

  以上前3字在大埔衍传,后37字俱在云霄呈奇岭族人中历继。

九,历史人物

  清代
  1、罗德芳,云霄罗氏第十世,康熙年间登第入仕,官至就畿左都督、荣禄大夫、其子孙五世承袭。
  2、罗朋,云霄罗氏十一世,康熙年间任浙江参将。
  3、罗昭,大坪头村人,康熙间云南参将、守备。
  4、罗珰,康熙间任重庆府副将,世袭三等“阿达哈哈藩”。
  5、罗猛,康熙间闽南都督府佥事、任云南守备。
  6、罗刚,云霄罗氏十二世,乾隆年间任浙江参将。
  7、罗等,大坪头村人,康熙间闽南都督府佥事,任泉州营游击。
  8、罗鸿,云霄罗氏十三世,乾隆年间任铜山参将。
  9、罗长庚、云霄罗氏第十五世,咸丰年间任台湾千总。
  附录:
  罗继昌,马铺乡龙镜村人,1953年在全国农业系统会议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搜集整理:方阿哲)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16417
日期:2009/10/8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当代文坛》杂志社主编罗勇
下一篇:福建连城文亨坑子堡罗氏概况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